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結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末年,朝綱腐敗,民不聊生,黃巾起義爆發。
漢室威信受挫,權力下放,各地方諸侯自組勢力。
河東太守董卓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占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
而且他生性兇殘,施行暴政魚肉鄉民只為滿足一己之私,引致全國其它割據軍閥發動董卓討伐戰。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英雄記》說得明明白白:「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董)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
」至於有多少路諸侯進京討賊均無確切數量,按照《三國演義》所說,共有十八路諸侯,分別是後將軍南陽太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這十八路諸侯既有太守還有刺史,這些官吏有何區別?
東漢初年,光武帝確立了以郡(國)縣制為實體、州刺史部為監察的體制,分全國為十三個州刺史部。
郡的最高長官稱太守、郡守,直接掌管一郡政務,由中央任命,秩二千石,輔官叫郡丞;如該郡有戍邊防衛義務的,輔官稱長史。
王國一般是皇子的封邑,其最高長官稱相,級別同太守,代替封王的皇子管理國內事務,但是仍然由中央直接任命。
州刺史只是高級監察官吏,而且最初品秩只有六百石,甚至不如縣令。
黃巾之亂爆發,漢靈帝為了鎮壓各地黃巾軍餘部及其它叛亂力量,將部分刺史升為州牧,而且刺史與州牧被授權統一掌管一州實際軍政大權,權位在太守之上,而刺史有功往往可以晉昇州牧。
至此,中國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縣兩級制度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十三州:
司隸校尉部,轄七郡;青州,轄兩郡、四國;徐州,轄三郡、三國;兗州轄六郡、兩國;豫州轄五郡一國;幽州轄十郡一國;冀州轄五郡四國;并州轄九郡;荊州轄七郡;揚州轄六郡;益州轄九郡三國;涼州轄十郡兩國;交州轄七郡。
看看這十八路諸侯,一個州牧、三個刺史、十三個太守(相)和一個驍騎校尉曹操。
驍騎校尉是東漢末年出現的武官職位,正史上記載董卓曾授予曹操一人,但曹操受職後很快出逃,具體職權不明。
大漢王朝有十三州一百多個郡國,進京討賊的只有這麼幾個,其他的刺史、郡守都在忙著幹什麼?很簡單,他們都在趁機擴充地盤,擁兵自重。
即使帶兵討賊的十八路諸侯也是這樣的想法,名義奉旨討賊,關鍵時候還是保存自己的實力。
這十八路諸侯中我們早已知道了結局,那就是曹操統一了北方,奠定了曹魏的基礎,孫堅奠定了孫吳的基礎,其他諸侯在軍閥混戰中消亡,成為後來蜀漢的奠基人的劉備那時候還在顛沛流離。
那麼這十八路諸侯結局都是怎樣的呢?
南陽太守後將軍袁術
袁術,袁紹同父異母弟弟,《魏書》稱袁術為袁紹異母弟,《三國志》稱二人為從兄弟(堂兄弟)。
《後漢書·袁術傳》說袁術:「少以俠氣聞,數與諸公子飛鷹走狗,後頗折節。
舉孝廉,累遷至河南尹、虎賁中郎將。
」何進被殺後,袁術率虎賁圍南宮,焚燒嘉德殿青鎖門,欲逼迫宦官段珪出宮。
董卓入洛陽後,卓欲廢天子,表袁術為後將軍,袁術懼禍逃往南陽,遂有南陽之眾。
孫堅殺南陽太守張咨,引兵從術。
於是劉表薦袁術為南陽太守。
南陽戶口尚數十百萬,但是他不修法度,以抄掠為資,奢姿無厭,百姓患之。
袁紹和袁術雖為兄弟,卻因私慾不睦。
後袁術為袁紹、曹操擊敗,率餘眾奔九江,割據揚州,揚州刺史陳溫被殺。
建安二年(197年)稱帝,建號仲氏 ,但未受人承認。
此後袁術奢侈荒淫,橫徵暴斂,使江淮地區殘破不堪,民多飢死,部眾離心,先後為呂布、曹操所破,元氣大傷,後於建安四年(199年)嘔血而死。
袁術的勢力大致在江淮一帶,包括南陽,九江,壽春,淮南等地。
冀州牧韓馥
冀州乃東漢十三州之一,韓馥領冀州牧。
冀州民殷人盛,兵糧優足,於是袁紹便用計奪取冀州,韓馥被迫投靠張邈;之後張邈與袁紹的使者見面,韓馥以為是要來殺害自己的,於是在廁所中以刻書用的小刀自殺。
豫州刺史孔伷
189年董卓掌權,為收買人心,大量任用名士,在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人的建議下,任命孔伷為豫州刺史。
190年 關東諸侯起兵反董卓,孔伷也響應,屯兵於潁川。
後反董聯盟解散,不久孔伷也病逝。
以上資料取材於《三國志》、《後漢書》、《謝承書》、《漢紀》。
豫州刺史孫堅、劉備也曾擔任過辭職。
兗州刺史劉岱
漢室宗親,劉輿之子,劉繇之兄,漢末群雄之一。
後來在討伐兗州黃巾時,不聽鮑信之勸,擅自進兵,被殺。
劉繇,大家似乎比較陌生。
劉繇曾為揚州刺史,後加其為揚州牧,後為孫策所敗。
河內太守王匡
河內郡太守,因妹夫胡母班的親屬和曹操的聯手攻擊,而離世。
陳留太守張邈在討伐董卓失敗後投靠曹操,後投呂布,後呂布被曹操擊敗後投劉備,在向袁術求救途中被部下所殺。
東郡太守喬瑁,假借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討伐董卓,後為劉岱所殺。
山陽太守袁遺,袁紹、袁術堂兄弟。
前揚州刺史陳溫病死後,袁紹後用袁遺為揚州刺史,192年為袁術所敗,袁術然後任命自己的親信陳瑀為揚州刺史,而袁遺敗軍之際為士卒所殺。
汝南袁氏,自袁良以後,至其孫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為司空,京子袁湯為司空、太尉,湯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
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號稱「四世三公」。
袁紹、袁術乃袁逢之子,後袁紹過繼給袁成。
袁氏兄弟在群雄割據中實力最強,可惜兄弟鬩於牆互相攻伐,最終一事無成,家族沒落。
濟北相鮑信,鎮壓黃巾起義時為敵所殺。
北海太守孔融,就是為我們從小所熟知「孔融讓梨」故事的主角。
後領青州刺史,被袁紹之子袁譚擊潰投奔曹操,後為曹操所殺。
廣陵太守張超,陳留太守張邈之弟,後張邈投奔呂布被曹操圍困所殺。
徐州刺史陶謙
陶謙性格剛直,節操高尚。
黃巾起義時,陶謙做徐州刺史,後領徐州牧,封溧陽侯。
後為曹操所敗,最後病死。
徐州乃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各路諸侯紛紛再此爭奪,曹操、劉備、呂布演繹了一次次的刀光劍影。
這麼重要的一個地方,陶謙卻無所作為,老矣。
西涼太守馬騰,與韓遂占據涼州,擁兵自重。
後兩人成為仇敵,連年交戰,被曹操派人勸和。
後馬騰之子馬超起兵抗曹,馬騰遂被曹操殺害,夷滅三族。
北平太守公孫瓚,擊敗上司幽州牧劉虞,占據幽州。
公孫瓚與袁紹相爭,初期占據優勢,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於自己修建的高樓之中,引火自焚,勢力被袁紹吞併。
上黨太守張楊,漢末軍閥之一。
曾被匈奴單于擄掠為人質。
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叛亂而流落到河東,張楊帶兵來到安邑,被封為安國將軍、晉陽侯。
建安元年,獻帝返回洛陽,張楊因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決定不留在洛陽,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為大司馬。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圍呂布於下邳。
張楊素與呂布相交,想要出兵相救卻因實力不足而辦不到,於是出兵東市,遙為呼應。
不久,其部將楊丑殺張楊以應曹操、致使曹操盡收其部眾。
長沙太守孫堅
是東吳勢力奠基者孫策、建國者孫權的父親,漢破虜將軍烏程侯、領豫州刺史、長沙太守。
再討伐董卓時率先攻入洛陽,修復洛陽皇陵宮廷。
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
其子孫策,擊敗揚州刺史劉繇、會稽太守王朗,占領豫章郡,統一江東。
後其二子孫權接替哥哥領江東,建立東吳政權。
渤海太守袁紹
曾為討伐董卓聯盟盟主。
討伐董卓之後,用計奪取韓馥的冀州,先後擊敗公孫瓚、孔融等人,掌握了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四州,雄霸河北,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諸侯。
但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給曹操後實力大損,隨後在倉亭之戰再度敗於曹操,不久悲憤而亡。
四州之地盡歸曹操。
驍騎校尉曹操
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成為曹魏的實際開創者。
聊侃三國——十八路諸侯結局如何?(下)
接上回,先重溫十八鎮都有誰?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
漢末三國最悲劇的諸侯,公孫瓚自焚,孫堅被射死,第一令人惋惜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隨著宦官和外戚的鬥爭,導致軍閥割據,彼此混戰,加上土地兼并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私人武力,皇權虛弱無力,對地方過度放權,因而造成群雄割據的諸侯局面。而漢初平元年(公元1...
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史學家是否醜化曹操?劉備為何不是第十九鎮?
十八路諸侯,有兩種提法,一種指漢末以曹操和袁紹為首的討伐董卓的十八支隊伍的首領;一種是指秦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分封的以劉邦為首的十八路諸侯王。東漢末期獻帝初平元年(西元190年),爆發了董卓討伐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