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結義」是虛構,但我們甘願被忽悠,因為超級嚮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桃園結義」的故事,出現在《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位置特別突出。

經過小說的流傳,再加上中國人心目中一直推崇的「義氣」情結,故而對劉關張「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情心嚮往之,這個故事也就特別能引起中國男人的情感共鳴。

多少年來,中國的男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

在清代一些幫會的入會儀式上,必定要插上桃枝,以此象徵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也許有朋友會問,桃園結義的影響這麼大,那麼它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我要告訴大家的答案也許令大家失望:劉備、關羽、張飛在歷史上並沒有結拜,桃園結義當然也就不存在。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都沒有記述,沒有提及此事。

其二,歷史上三人的真實年齡,最大的是關羽,中間是劉備,老三是張飛。

如果真結拜的話,大哥應該是關羽而不是劉備。

也許有人說,關羽可能會覺得劉備身份高貴,甘願讓劉備當大哥。

我認為這不大可能,既然是兄弟,就只有年齒之別,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如果結拜時就存有功名勢利的心思,那就目的不純了。

其三,《三國志·關羽傳》說,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三國志·劉曄傳》說:「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這說明,按照正史的說法,劉關張三人的關係的確很親密,親密得就像兄弟、父子一樣。

像兄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不是兄弟。

既然沒有「桃園結義」這回事,難道小說家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嗎?也不是。

東漢末年有殺白馬為盟的習俗,並甚為流行。

建安七年(202),袁熙的部將焦觸、張南背袁向曹,他們起事時就是殺白馬盟誓。

請注意,他們是盟誓,並不是結拜。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很可能跟大多數人一樣,由於意氣相投,在一起發過盟誓。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棲身曹營時,曹操讓張遼去試探關羽到底有無心意留在曹營,關羽十分感嘆地告訴張遼:「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這也佐證了劉關張三人的確發過誓言,相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後來,隨著三國故事在民間流傳,劉關張曾經盟過誓這件事逐漸演變成了「桃園結義」。

有專家考證,「桃園結義」的故事大概在宋元之際就開始流傳。

在赫經《重建廟記》中,已經出現了「初,王(關羽)及車騎將軍飛與昭烈為友,約為兄弟」的說法。

《關羽戲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詩人的詩句「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與王」。

元雜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中,整個故事情節就比較完整了。

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採用了這個故事,並在單純結拜的基礎上有所升華,變成了「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這樣一來,結拜的目的就由個人義氣變成了共赴國難,立意高遠,使人倍感崇高而親切。

雖然「桃園結義」的故事是虛構的,但朋友之間講求「義」總是滿滿的正能量。

所以,自從《三國演義》面世之後,桃園結義的故事便風靡社會,引得民間紛紛效仿。

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幾位意氣相投的好友對天舉酒,同聲盟誓,相約結為異性兄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共同干一番大事業。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這樣的場景令多少中國男人心馳神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研究發現:歷史上劉關張從未桃園三結義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敘述了劉備、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這個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人常常也因此而與志同道合之人結為異性兄弟。可見,這個故事在人們心目中...

闢謠大會:桃園三結義不過是小說家的藝術想像

《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便是「桃園三結義」。劉關張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祭告天地,焚香結拜,成為異姓兄弟,在亂世上留下一段盪氣迴腸的英雄傳說。這樣一個被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