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諸葛亮要北伐死磕實力強大的魏國,當真是窮兵黷武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劉備的蜀漢集團絕對是心目中的正義代表,屬於得道多助的一方。
相對的,魏國集團是大反派,屬於失道寡助的一方,而孫權的東吳集團是可有可無,時不時打醬油的。
於是,當讀到關羽死了,張飛被部下殺了,劉備病故,趙雲也去了之後,那時的我不可謂不難過。
還好,還有諸葛亮在,算是難過之餘的欣慰,可當諸葛亮秋風五丈原後,整個人就感覺不好了。
那時便在想,如果諸葛亮不六出祁山,好好的在蜀漢當丞相,發展內政,休養生息,不去招惹別人,不就可以安享晚年了。
有些觀點認為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行,五次北伐均沒取得多大成效,而且蜀漢在三國中實力最弱,卻偏要以有限的國力去和實力最強大的魏國死磕,從公元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間,先後五次(小說中將其加工為六出祁山)對魏國發動戰爭,這幾乎是年年都在主動挑起戰爭,明顯就是窮兵黷武,加重蜀漢百姓的負擔。
對於這種觀點,當時不曾細想,也不曾深究,覺得似乎有幾分道理。
如今,再讀三國,也變的更加客觀了,也懂得了要從歷史的大環境下去細細品味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更能有所得,有所悟。
因此在下覺得諸葛亮先後五次出兵魏國,並不是窮兵黷武,相反是有卓越的軍事戰略眼光和政治遠見的,為什麼這樣說呢?且聽筆者的一點拙見。
首先,諸葛亮矢志北劃是因為自己當初的誓言,匡扶天下,光復漢室,並報先帝之恩。
還記得那個草廬嗎?當年26歲的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千古流傳的《隆中對》,其中最後一句「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可見,復興漢室,天下安定,是諸葛亮早已存於心中的理想。
在《出師表》中我們更加可以體會到諸葛亮為興復漢室,報答先帝之恩,始終不忘當年在草廬中的和劉備許下的誓言。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又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從這兩篇千古名篇中,足以看出其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復興漢室的拳拳之心是如何的令人動容,而他26歲之後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便是對此拳拳之心的真實寫照。
再者,以攻代守,有效拖緩整個魏國的發展,為蜀漢贏得時間。
當時的魏、蜀、吳三方中,魏國的地盤、人口、經濟、文化等指標明顯是最強的。
而蜀漢接連經歷了關羽的大意失荊州和劉備的夷陵之敗,實力大損,在三國中成為最弱的集團。
加上當時魏國在外對蜀漢採取的策略的據守要塞,對內大力恢復發展本國實力。
簡單點來說,魏國的地盤和人口本來就比蜀漢多的多。
而打仗最需要的是什麼,就是糧草和士兵,有大地盤和許多的人口就可以種很多地,種很多莊稼,有了莊稼就有了糧草;有人口和糧草就可以繁衍生息,就可以有源源不斷的兵源。
而蜀漢的地盤和人口基數本來就少,想要擴大地盤,增加人口,就必須靠打仗去搶。
因此,這樣讓魏國長期發展下去,那麼兩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將拉的更大。
一旦魏國有足夠的時間積蓄力量,那麼它不可能還像現在這樣據守要塞,肯定要發了狠攻打蜀漢,到那時蜀漢就更加不是魏國的對手。
對於蜀漢來說,蜀道之難是防禦敵人最好的天然屏障,但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不便,魏國很難打進來,但自己也很難出去,首先不便於大部隊行軍,更不利於騎兵通行,再者道路崎嶇,糧草需要千里轉運。
別人的房子建在交通發達的地方,車走步行都方便,而你的房子卻在山川阻隔的山裡,出個遠門看個親戚都要翻山越嶺,更不要說打仗,愚公移山也只能發生在神話故事裡。
兩國相爭,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不想辦法出去的話,最後只能被困死,除非你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諸葛亮早在《隆中對》里就說過:「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著乎?」可見荊州的戰略意義之一就是可以很好的彌補益州「難出去」的不足,可惜荊州已失。
因此只有北伐,占領雍涼,一來可以獲得駿馬,組織蜀漢急需的騎兵,此長彼消,魏國便失去了戰馬的重要來源地,有效的削弱魏國的騎兵部隊實力。
雍涼民風彪悍,得了雍涼就有彪悍的騎兵,增加人口和兵源,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利於發動大規模作戰,虎視長安。
二來可以打亂魏國發展國力的節奏,我出兵攻打你的邊關和城池,你肯定要發兵來救,要發兵就要全國調兵,糧草,軍費就要大量消耗,這樣起碼使得本來想據守要塞,積蓄力量的魏國忙於應付。
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轉移國內矛盾,培養人才。
終蜀漢兩代,一直不能擺脫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鬥爭,劉備託孤,當初是諸葛亮和李嚴二人,諸葛亮是荊州集團,也是荊州集團的首腦,李嚴是益州集團,也是益州集團的代表。
對於益州集團來說,益州是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荊州集團始終是外人。
隨著關羽失去荊州,荊州集團的基地也就喪失了,兩大集團的平衡也就被打破,加上龐統、五虎上將等這一代追隨劉備的精英幾乎殆盡,益州集團重新掌握政權幾乎是可以預料的,而他們掌握政權只有一個結果,投降。
蜀漢部隊的中堅,是劉備十幾年轉戰南北,苦心攢下來的一點家當,這些家當接連在在荊州和夷陵兩敗中幾乎殆盡。
劉璋暗弱,益州自來缺少能征慣戰的將士,「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可窺一二,諸葛亮比誰都清楚,五虎上將的時代在蜀漢不可能再有,優秀軍官不像魏國那樣可以得到很好的補充。
所以蜀漢必須儘快利用軍隊還有戰鬥力時,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培養自己的骨幹。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痛惜萬分,在北伐時得到姜維,著力將其培養為自己的接班人,可見人才對於當時蜀漢的重要性。
蜀漢高喊「王業不不偏安」,在於益州真的太偏僻了,如果安於現狀,隨著時間的發展,形式只會越發險峻。
這就好比玩紅色警戒,對方家裡有三個金礦,六部採礦車,而你家裡只有一個金礦,一部採礦車,然後大家都不打,都忙著發展,可你困在角落裡,各項資源也就那麼多,等人家足夠強大了,大兵壓境,分分鐘就滅你了。
所以北伐勢在必行。
歷史堂團隊作品 文:影舞葉
蜀漢常備軍10萬,為什麼不發展經濟而一直堅持北伐?
赤壁之戰,天下三分,劉備占據益州,荊州。尤其是當時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戰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然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政權只剩下一州之地,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無法實現,為何...
三國謎團:諸葛亮為何要致力於北伐?
諸葛亮的後半生幾乎和「北伐」緊密相連,就連生命的終結也是在北伐的路途上。人們對此的普遍認識是因為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誓要「匡復中原,恢復漢室,還於舊都」,但實際情況並非這麼簡單。首先,蜀漢已...
諸葛亮征戰一世只是為了一己之私留名後世?
首先了解下諸葛亮的生平: 諸葛亮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家世不算顯赫,卻也算得上官宦子弟。父親諸葛圭是泰山郡丞,因去世得早,諸葛亮便與弟弟諸葛均跟隨叔...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什麼那麼執著於北伐?
熟知三國歷史的人們都知道,蜀漢後期基本都是諸葛亮一直在撐著局面,多次發動對魏國的北伐,可以說諸葛亮的後半生幾乎和「北伐」緊密相連,可惜最終功敗垂成,生命也終結在了北伐的路上。
諸葛亮為何不奪回荊州,增強實力之後再伐魏?
諸葛亮多次北伐,均無功而返,第五次北伐,病死在五丈原,令人遺憾。諸葛亮之所以北伐沒有成功,主要是因為關羽丟失荊州,使他的《隆中對》計劃無法實現,不能從益州和荊州兩下出兵,夾擊魏國。那麼,諸葛亮為...
諸葛亮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諸葛亮嗎?
蜀漢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最終以諸葛亮病死軍中而宣告失敗。那為何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三國蜀後主劉憚即位後,諸葛亮蜀國主政,屢次興兵北伐,但勞而無功,心力交瘁,最終身隕征途,常使人慨嘆不己!...
諸葛亮的隆中對有一個極大的錯誤,改了滅曹有望成功
提到三國中的蜀國很多人就一陣唏噓,覺得太可惜了。因為名著《三國演義》里有明顯的尊劉貶曹傾向,再加上作者把許多人寫得十分傳神,所以很多人都對劉備集團感到惋惜不已。荊州名士司馬徽曾經說道「臥龍、鳳雛...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功而返,為何不按原計劃,奪回荊州後一舉伐魏?
說起三國,沒有誰不會想到那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一代謀臣,諸葛孔明。諸葛亮雄才偉略,智謀無雙,本就出生世家的他因佩服劉備的品格而投於劉備帳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
諸葛亮數次北伐是否屬於窮兵黷武 為什麼?
真不是。這事兒,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先看外部,開宗明義一句話:多次北伐是符合諸葛亮乃至蜀漢集團一直以來的最高戰略部署——隆中對的。隆中對的核心在於天下三分,占據荊州、益州,聯吳抗曹。但是...
北伐明知是敗,孔明卻執著,是為實現先帝的承諾?真相沒那麼簡單
諸葛亮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諸葛亮在後漢時期為什麼要連年征戰魏國,除了實現當年對劉備的承諾之外還有什麼企圖?諸葛亮還沒出道的時候曾經對劉備說過復興漢室的條件,收錄於《隆中對》。「將軍既帝室之胄,信...
諸葛亮堅持北伐被誤解了一千八百多年,真實原因讓人心服口服
諸葛亮北伐歷史上又叫諸葛亮北伐中原(長安),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從228年春至234年冬,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歷史上,對諸葛亮北伐多有看法,有的...
曹魏強於蜀漢,面對敵強我弱,諸葛亮為何執意要北伐?
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中,無疑蜀國是最弱的一個。當時天下一共十三個州,魏國占據三分之二,多達9個州而且多是富庶的中原地區,吳國擁有3個州,而蜀國僅僅擁有一個益州。而即便是在關羽尚在,多擁有大半...
諸葛亮做了16年軍師,到底幫劉備做了什麼,劉備要託孤、讓位
蜀漢皇帝劉備夷陵慘敗,逃到白帝城,病重,命丞相諸葛亮輔佐太子,安排託孤事宜。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定國家,成就大業。我的兒子值得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無才,你就取代他...
為什麼說諸葛亮的《隆中對》註定了蜀國最後必敗無疑?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對諸葛亮頗為偏愛。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好像只要有諸葛亮的出謀劃策,所有的戰役都能勝利。人們說蜀漢的滅亡不能怪諸葛亮,只是遇到了旗鼓相當的對手司馬懿;也有人說如果上天...
諸葛亮堅持多次北伐,以致國力耗盡,真的錯了嗎?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劉備的蜀漢集團絕對是心目中的正義代表,屬於得道多助的一方。相對的,魏國集團是大反派,屬於失道寡助的一方,而孫權的東吳集團是可有可無,時不時打醬油的。於是,當讀到關羽死了,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