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明知是敗,孔明卻執著,是為實現先帝的承諾?真相沒那麼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

諸葛亮在後漢時期為什麼要連年征戰魏國,除了實現當年對劉備的承諾之外還有什麼企圖?

諸葛亮還沒出道的時候曾經對劉備說過復興漢室的條件,收錄於《隆中對》。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大家看不懂沒關係,只要看懂黑體字便可,什麼意思呢?

就是諸葛亮認為:如果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漢室復興(北伐)必要條件大致有四個,

1. 占據荊州,益州;

2. 安撫旁邊的少數民族;

3. 聯合孫吳;

4. 自我改革。

但事實上,當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時候,以上條件一就不滿足了;

當劉備決定撕毀和東吳的互不侵犯一同抗魏的條約,率領蜀軍進攻孫吳,條件三也不滿足了。

那麼諸葛亮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的多年來,能夠做的就是盡力地滿足以上的條件二和條件四。

當然,後來諸葛亮也重新和吳國建交。

蜀國由原來占有益州,荊州兩個地方變為了只剩下益州一個州,也就是只剩下如今四川盆地一帶,靠著天險漢中守住蜀國北門。

所謂的七擒孟獲之類便是盡力地安撫當地的地頭蛇,殺雞儆猴,安撫少數民族。

大概就是說,「你看吶!你們這裡的老大都不是我的對手,他都聽我的話了,你們也歸順於我吧!」

古代冷兵器時代,戰爭無非拼的是資源,而最為昂貴的資源無非是人口資源。

當時蜀漢人口不過三國十分之一,根據史料記載,梁方仲在《中國歷代戶口、田地、天府統計》中認為蜀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28萬戶,94萬人;同年魏國有52萬戶,440萬人。

吳國在280年幼52萬戶,230萬人。

那麼問題來了人口只有不到魏國四分之一的蜀國,依靠著漢中天險勉強能夠占據一方安逸天年的諸葛亮真的只是為了實現當年對先帝的承諾而已嗎?

真相往往沒那麼簡單,答案是諸葛亮的北伐不僅僅是為了實現先帝的承諾,他也是逼不得已而為之。

以諸葛亮的才能他不明白敵我力量的懸殊,非要以卵擊石嗎?當蜀國失去了荊州之後,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後國力受損。

諸葛亮就知道大勢已去,復興大漢的夢想已經不可能實現了。

之所以要北伐是因為以上的條件中第二條也逐漸地不能實現了,也就是說常年地安逸讓蜀漢的內政逐漸地動盪起來,西邊南邊的少數民族逐漸地起來興風作浪。

正所謂沒有外憂必有內患,畢竟漢朝常年政權都在中原地帶,西南地區山高皇帝遠,各民族畫地為王。

蜀漢在西南邊各個民族心中畢竟是外來的侵略者,他們時刻準備著推翻蜀漢政權,如果蜀漢軍事實力羸弱,那麼他們必然揭竿而起。

那麼作為丞相的諸葛亮怎麼辦?

北伐!!!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

繼續殺雞儆猴,打腫臉充胖子。

揮師北伐,六出祁山,仿佛就是告訴各位地頭蛇,「你看吶,我都有能力去挑戰中原的強大的魏國,你們還是好自為之吧!」這是以進為退,但其實對於諸葛亮來說這也是無可奈何之舉。

當然也可以認為是一舉兩得,既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又儘自己的能力實現當初的承諾。

諸葛亮的堅守與忠誠也令後世動容。

故事的最後大家也已經知道了,諸葛亮在北伐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代名相就此隕落。

但他留下的政治軍事智慧足以讓後人學習,蜀國以十分之一的人口三足鼎立,也正是因為他的存在蜀國存活了41年,諸葛亮也不負其一代名相之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蜀漢政權,中國歷史上閃耀的流星

三國,中國歷史上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從群雄逐鹿到三足鼎立,再到三分歸一,無數英雄在亂世中崛起,也在這個亂世中消逝。 蜀漢政權是三國中成立最晚的政權。劉備的戎馬生涯前二十年幾乎屬於顛沛流離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