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東吳時,諸葛亮是反對還是贊成,法正真能勸劉備回頭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夷陵之戰」身為三國「三大戰役」之一。

雖然規模偏小,但是在三國史上有巨大影響。

關羽北上伐曹,孫權突然背盟,襲取荊州。

關羽得知消息以後,並沒有從上庸回益州,而是想再次把荊州奪回來。

可惜最後兵敗身死,劉備既失去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荊州,又失去一位「威震華夏」的大將。



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舉兵伐吳,但是卻被陸遜火燒四十營,敗歸白帝城。

「夷陵之戰」以後,劉備病死,蜀漢的政治格局發生巨大改變;同時荊州被孫權徹底消化,蜀漢成為三國中最弱勢的一方。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苦苦阻攔劉備伐吳,劉備不聽從,才導致之後的慘敗。

但是在《三國志》中,並沒有明確記載諸葛亮對劉備伐吳的態度。

我們不妨拋開《三國演義》,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對諸葛亮的態度稍做分析,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首先劉備和諸葛亮的終極目標是什麼?那肯定是要光復漢室,消滅曹魏。

光有目標不行,還要拿出可行的計劃。

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隆中對」。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優秀的大戰略,劉備集團也是一直按照這個計劃去走,才從身無立錐之地到坐擁荊益二州。

可以說「隆中對」是最貼合劉備集團也是最有可能實現目標的戰略路線。



「隆中對」的具體內容很簡單,闡述天下大勢沒有那麼多的繁瑣細節。

先取荊州再取益州,與東吳修好,等到北方發生動盪的時候,劉備率領大軍從益州出兵,同時命令荊州方面出兵北上策應,對曹操進行夾擊,中原人口倒向代表漢室的劉備,大事可成矣。

「隆中對」有兩個條件,一是荊益兩面出兵,二是孫劉聯合。

失去荊州以後,第一個條件,也是最重要的條件不成立,光益州一支軍隊無法撼動強大的曹魏。

所以諸葛亮與劉備一樣,極度渴望收復荊州。



第二個條件孫劉聯合,看上去是諸葛亮反對伐吳的證據,但說服力並不高。

因為「夷陵之戰」的前提是孫權背盟。

如果劉備沒有動作,蜀漢的軍威和國威必定受到打擊,這是劉備和諸葛亮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三國志·法正傳》中記載,劉備伐吳,「群臣多諫。

」其中並沒有提到諸葛亮。

可能因為一把手和二把手都支持伐吳,「群臣」的力量才不足以撼動劉備的決定。

《三國志·法正傳》中還記載,諸葛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無論是地位還是資歷都高過法正。

法正能勸劉備回頭,諸葛亮勸不回來有些不現實,這句話很可能是諸葛亮的自責。

而且從後一句「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可以看出,諸葛亮惋惜的更多是戰敗,而不是出戰這件事本身。

參考文獻:《三國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集團:關羽算個部門經理嗎?還是CEO?

世人皆說「關羽大意失荊州」。那麼真實的歷史上是這樣的嗎?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任何偶然事情發生的背後或許都存在著必然。建安二十四年( 219 年) 關羽從江陵出兵攻 打襄、樊地區,勢如破竹,...

諸葛亮為何對關羽見死不救?真相曝光

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諸葛亮竭力北伐是否真的忠於漢室,還是存有「自取」之謀?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種種分析,卸下了諸葛亮頭上的歷史光環。關羽孤軍北伐,攻打襄樊,是戰略上的嚴重失誤。稍懂三...

三國成語故事:簞食壺漿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分別為諸葛亮和劉備。該故事出自著名的《隆中對》。先來看看原文:

三國蜀漢政權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滅亡時間

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蜀漢相對東吳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諸葛亮善於治國是歷史上所公認的,在三國之中蜀國也是相對治理得最有條理的。在複雜的對...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千古懸案:諸葛亮有沒有借刀殺關羽?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也是蜀漢歷史上的最大悲劇。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不發救兵的問題,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來不及去救。但因為《三國志》中沒有記載,所以後世對此也是猜測紛紛。然而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