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向士族妥協,最終導致曹魏的滅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魏國(公元220年-266年),始於魏文帝曹丕,滅亡於魏元帝曹奐,曹丕之父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後追封他為魏武帝,魏朝,計曹操共6帝。

曹魏最後是被權臣司馬炎以和平方式取代的。

說到曹魏的滅亡,就不得不提到曹丕的過錯。

作為魏國第一個皇帝,他改變了曹操的四大基本政策,最終導致了曹魏被司馬氏篡權。

一:曹操限制士族,曹丕過分信任士族

士族是東漢的重要勢力,西漢中後期,土地兼并十分嚴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豪強地主勢力。

東漢政權是在豪強地主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因此,豪強地主在東漢王朝享有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

他們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兼并土地,經營莊園,漸成割據,逐漸成為名門大族。


其中的代表有袁紹家族、荀彧家族、司馬家族、陳群家族等。

袁氏的袁紹、袁術是亂世初年最強大的兩股勢力。

而潁川荀氏是曹操集團最重要的支撐。

荀彧一個人就給曹操推薦了 荀攸、郭嘉、鍾繇、陳群、司馬懿、杜襲、戲志才等人才 ,可見士族的人脈影響力。

對於士族,曹操既利用,也打壓。

曹操雖然得到了潁川士族的大力支持,但他對士族始終是心存防備的。

他知道士族之間互通有無,如果放任不管,會尾大不掉。

所以他對士族的信任始終是有限的。

他始終沒有讓士族掌握兵權。

如荀彧、荀攸、陳群、司馬懿等,始終都只是謀士。

掌握兵權的,都是曹氏、夏侯氏等親信,或者是張遼、徐晃等非士族將領。

曹操也不忘時時打擊士族勢力。

邊讓、孔融、荀彧、崔琰、楊修等士族名士,都死於他之手。

而曹丕繼位後,對士族卻過分信任了。

司馬懿、陳群在曹操時代,職位都不高,更沒有染指兵權。

但在曹丕繼位後,二人都位極人臣,且都開始掌握兵權。

陳群在曹操時代,僅僅是侍中,曹丕繼位幾年後,他官至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

司馬懿在曹操時代,只是軍司馬,曹丕繼位後,司馬懿官至撫軍、假節,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曹丕臨死前,還任命司馬懿、陳群、曹真為顧命大臣,並高訴曹叡,三人可完全信任。

在國家的選官政策上,曹丕通過了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選人上完全向士族傾斜。

從此魏國選人,主要看出身,門閥士族勢力開始快速發展。

二:曹操重用曹氏、夏侯氏,曹丕打壓本族勢力

對於曹氏宗族,以及世代姻親夏侯氏,曹操非常信任。

如曹洪、曹仁、曹真、曹休、夏侯淵、夏侯惇等,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將。


曹丕繼位後,卻對自家兄弟甚是防備。

曹彰離奇死亡,曹植則被嚴厲看管。

曹丕的其他兄弟,也都被嚴格看管,如囚犯一般。

如曹真、曹休,雖然也被曹丕重用,但受信任程度卻不如陳群、司馬懿。

三:曹操重用寒族人士,曹丕卻不重視

用人方面,曹操是「唯才是舉」,不看出身。

五子良將、李典、許褚、典韋等,都出身普通,卻都得到曹操的重用。

曹丕一上任,就通過了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

中正品第唯以血統為準,門第高即獲高品,此時只須分別士庶高下便已足矣,中正品第只不過是例行公事。

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者也。

從此曹魏用人,就主要看出身高低,寒族人士很難得到重用。

四:曹操時代權力分散、互相制衡,曹丕時代權力集中、一家獨大

曹操時代,文官只負責行政、後勤和謀劃,武將掌握軍隊,權力分散。

士族、寒族、親族三方互相制衡。

而到了曹丕時代,士族一家獨大,壓倒了皇親和寒族。

而且權力也高度集中。

如司馬懿、陳群,都是既領兵,又掌握行政大權。

司馬懿、陳群都錄尚書事,同時陳群擔任鎮軍大將軍,司馬懿擔任撫軍。

二人都是出將入相。

曹操一生致力於打壓士族這一特權階層,但跟隨曹操的大部分人並沒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偉大理想。

與唯才是舉的平等相比,他們更想做人上人,尤其是讓子孫們什麼都不用干就能當人上人。

比起打壓特權階層,他們更感興趣的是成為特權階層!

在曹操時代,誰也不敢說什麼。

藉助扶曹丕上位的機會他們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各取所需了。

曹操雖然強行頂住了歷史的車輪於一時,但他的理想終究成了泡沫,破碎之後就成了曹丕的難題,沒有雄才大略也沒有足夠威望的曹丕繼承了父親的政治遺產卻走向了相反的道路——從政治打壓、政治利用轉變為政治贖買、政治妥協。

曹魏最終為士族代表司馬氏所取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魏亡國之因,論及根源,或許還在曹操這裡

曹魏亡國原因自然很多,若論及根源,或許還在曹操這裡。曹操崩於洛陽後,魏國出了點內亂。曹丕還是很有手段的,安撫宗親士族,妥善處理彰、植,鎮壓了一些小的反叛,穩住了局勢和王位。曹丕在那篇文采斐然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