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一上聯:徐庶走後無單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徐庶《三國志》無傳,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記載有:「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

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發而走,為使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

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廛,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得脫。

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

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共止。

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

「讀了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三國演義》對徐庶生平的介紹取自《魏略》,而單福這一名字的來歷無疑起源於「庶先名福,本單家子」。

按照《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徐庶早先名福,是單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單福,後改名為徐庶。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謀士。

在劉備居新野時投奔劉備。

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與諸葛亮一起行至長板坡時被曹操擊潰,徐庶的母親也被曹操抓了去。

徐庶對劉備說:「我所能發揮才能的,只有新野小縣。

現在新野沒有了,我心已亂。

老母在曹操處,請讓我去。

」劉備簽應後,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

赤壁之戰時,徐庶被派往鎮守長安,以防西涼馬騰。

赤壁之戰後,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謀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愛。

曹丕繼位後,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諸葛亮北伐時都為司馬懿出了不少主意。

歷史上的徐庶和《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完全兩個人。

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發,而是說了很多話。

否則他決不可能會官至三公。

如果不說忠義的話,徐庶真是一個不錯的謀士。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徐庶之才強於二荀,但在【三國志】中,對徐庶的記述卻極少,只說他是諸葛亮少年時的朋友,後來跟隨劉備,也沒有什麼建樹,只是推薦了諸葛亮算是功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徐庶正解:主動投曹,沒有一言不發

徐庶在三國中是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而且智謀超群,和諸葛亮為友。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人都很崇敬這位神機妙算、忠義可嘉的軍師。可是,真實的徐庶跟演義中的完全是兩個概念。本號這就深挖史料,...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自編自演的政治秀?

《三國演義》中最詩情畫意、最一波三折的故事,應當算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了。先是徐庶臨去曹營之際的走馬舉薦,接著又有司馬徽的造訪再薦。一個說諸葛亮好比麒麟鸞鳳,有經天緯地之才,若得此人相助,不愁...

此人不離開劉備,諸葛亮就沒有機會!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神機妙算,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而徐庶呢,他先前投奔劉備,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這件事被藝術加工,「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進曹營,一...

他曾是蜀漢第一功臣,竟終老曹魏

採訪了下母上大人,問了問「您知道徐庶是誰嗎」,得到回覆「知道呀,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嘛」,這個歇後語確實深入人心,就像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說法一樣,廣為流傳。但是想提出一個異議,徐庶,真的進了曹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