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三國:諸葛亮為什麼拋棄征西大將軍魏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延「叛亂」一直是歷史研究者和愛好者眼中蜀漢的一個千古奇案,史學界主流觀點認為魏延存在嚴重的性格缺陷,屬於自己嘬死,活該。

陰謀論者認為是諸葛暗下黑手,臨死布下大網,逼魏延造反,再順手殺了魏延。

還有第三種觀點當然就是既為魏延鳴不平又為諸葛維護形象的,認為諸葛臨死前的離奇軍令是導致魏延冤死的根本原因,為蜀漢喪失一員北伐大將而惋惜。

諸葛的擁躉們為此更是百般周旋,一代史學大師呂思勉甚至不惜全盤推翻陳壽記載的那段史料,推測諸葛是突然病死,壓根就沒有來得及召開軍事會議,更沒有下達退軍的命令,一切都是丞相長史楊儀在暗箱操作,屎盆子都扣到楊儀一個人的頭上,恰好楊儀的結局正好就是咎由自取,自取滅亡。

呂大師這個推論有一定的邏輯合理性,但是漠視基本史料的做法就過於天馬行空,肆意臆斷,主觀美好的願望卻導致適得其反,特別是呂大師甚至還認為諸葛臨終前都沒有來得及指定蔣琬為接班人,這個推測只能是將諸葛的形象搞成「狀多智而近妖」的悖論——智不智,妖不妖。

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隱藏在魏延之死事件中的秘密,這個秘密的揭開,將給我們展現一個恢宏精深的歷史車轍,這個印記將引導我們走向歷史道路的正確方向。

一、神奇的軍令:「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諸葛這個神奇的軍令,《魏延傳》如是記載: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就是這段史料讓無數研究者大傷其腦,因為這段話中富含大量的信息,最後一句話最為恐怖:這是要拋棄魏延的節奏啊!

1、重要軍事會議為什麼不讓魏延參加?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病重期間,蜀漢軍駐紮在前線曹魏境內扶風郡武功縣五丈原的軍政大員中,官拜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縣侯)的魏延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統兵大將,官職僅低於諸葛一人。

所謂的征西大將軍軍銜屬於雜號大將軍,低於大驃車衛四大帥,高於前後左右四大上將,可視為一級上將或者大將軍銜。

而此時,諸葛雖然沒有大將軍這個名分,但完全就是軍政一肩挑,丞相兼大將軍。

此時的蜀漢,驃騎將軍和衛將軍均空缺,唯一的元帥車騎將軍劉琰已於兩年前因疑似和魏延產生矛盾而被諸葛趕回成都,於諸葛病死的同年春天被劉禪處死。

四大上將(《李嚴傳注引〈亮公文上尚書〉》:前將軍袁綝、左將軍吳壹、右將軍高翔、後將軍吳班)袁綝、吳懿、吳班、高翔不能確定是否都在五丈原前線,王平、馬岱、姜維、鄧芝等主力雜號將軍以及後起之秀中郎將胡濟中,除鄧芝可能在漢中以外,均應在五丈原,為什麼是鄧芝可能在漢中,以後再討論。

為防止曹魏軍迂迴祁山,漢中也應留有數量不低的防禦部隊。

但是不管怎麼說,第五次北伐是諸葛親自帶隊,在五丈原前線的必是絕對主力部隊,大批將領必然雲集五丈原,而前鋒魏延的駐紮地距離諸葛中軍大營也就十里地延為前鋒,出亮營十里《魏延傳》)

這麼重要的軍事會議,諸葛僅讓楊儀、費禕和姜維三人參加是極其令人費解的,長史楊儀(綏軍將軍)和司馬費禕(偏將軍)雖然軍銜不高但作為丞相府的兩大官員參會是必然的,任職護軍的中將姜維(征南將軍)作為諸葛非常賞識的後起之秀參會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唯一掛大將銜的魏延沒有到會,兩位國舅上將左將軍吳懿、督後部後將軍吳班沒有到會,兩大軍團司令上將高翔和中將鄧芝督前部右將軍高翔、督左部揚武將軍鄧芝)沒有到會。

和姜維同樣是降將系列,得到諸葛提拔的王平中將(討寇將軍)沒有到會,孤獨一隻的涼州系馬岱中將(平北將軍)沒有到會。

這些都說明,退軍的決策是小範圍決定的,包括魏延在內的絕大多數高級將領都沒有參與退軍的決策。

如果說諸葛的病榻前只能容得下幾個人站立的話,楊儀等三人的地位決定了:退軍就是諸葛一個人的決定!而且無需討論,只需要大家執行就行了!!為什麼害怕討論?是否一討論就無法達成退軍的決定?

2、如此謹慎低調的退軍決策是害怕魏軍追殺嗎?諸葛的五次北伐中,第二次和第四次退軍時都有魏軍追殺,當時的魏軍主帥分別是前後兩任大將軍曹真和司馬懿,追殺的後果是前次大將王雙被殺,後次曹魏西路軍團副帥,掛一級上將銜的張郃(由左將軍升遷為稀奇古怪的征西車騎將軍)領銜追殺,直接被射死。

諸葛的最後一次北伐,靈柩撤回漢中時,司馬懿也毫不客氣地追殺了,但是我們說名將張郃的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兇悍的曹魏軍不敢放膽追殺。

既然不害怕魏軍追殺,我們只好追問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3、為什麼要退軍?魏延一聽費禕給他轉達諸葛的遺命時,大發脾氣:「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在蜀漢集團來說,諸葛之死簡直就是天塌地陷的重大事件,大家的意思當然是為諸葛治喪為首要任務,北伐那麼些年都沒有什麼地理上的實質性進展,退軍實在是很正常。

魏延極不正常的表態表明了兩個意見:一是頂頭上司,深受蜀漢各界愛戴的丞相死了,在魏延眼中那不過就是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你們回去治喪就行了,北伐還有我魏大將軍啊!二是,即便是要退軍,也是魏延領著大家退軍,楊儀算哪顆蔥?!兩個意思中,第一個是關鍵,魏延絕不同意退軍!其潛台詞就是,以丞相的水平,前線有他沒他無所謂,丞相走了,大家照樣打仗。

府親官屬」很顯然指的就是丞相府的兩大官員長史和司馬,魏延的意思楊儀和費禕你們回漢中治喪就行了。

而退軍命令中,「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個意思更加明確,諸葛一死,這次北伐就算結束了,如果魏延唧唧歪歪不願退軍,就留下魏延本部軍,主力大軍照舊撤回漢中。

這就很搞笑了,諸葛的退兵決定嚴重的違背了這次北伐要長久對峙的戰略,這就引出了一個相當致命的問題:

二、發兵五丈原並實施屯田的戰略部屬是誰決定的?

回顧蜀漢五次北伐的線路和戰果就可以瞧出端倪,北伐線路選擇可以看出兩種戰略思路,一個思路是在涼州取得戰略支撐點,獲得民心,然後涼州和漢中兩路出擊長安,進取中原;另一個思路是直取長安,這一思路又分激進的子午谷、強攻陳倉和出褒斜道三條線路。

下面我們就從蜀漢這五次北伐的實際戰果以及曹魏方面的應對措施來討論一下兩種北伐思路是否存在相互妥協和搖擺的可能:

1、第一次北伐:西取涼州。

建興六年春,諸葛否定了魏延激進的東出子午谷奇襲長安和潼關的計劃,而採取了趙雲和鄧芝率偏軍走秦嶺的褒斜道佯攻長安,主力部隊走大路向西攻取涼州的打法。

實際戰果是涼州三郡軍民叛魏降漢,聲勢挺浩大,但終因街亭馬謖和列柳城高翔戰敗而退軍,僅得到天水郡中郎將姜維等人歸順以及遷移千餘戶百姓到漢中。

關羽、劉備一死,曹魏陣營認為蜀漢沒有可戰之人,針對蜀漢突然的北伐,曹魏受到相當大的震動,反應也是非常及時,魏明帝協同大將軍曹真迅速西行,親自坐鎮長安進行部署,第一步將鎮守長安的安西將軍夏侯楙調回中央朝廷(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楙在西時,多畜伎妾,公主由此與楙不和《夏侯惇傳引魏略》);第二步軍事統帥曹真親自統兵進褒斜道阻擊趙雲軍;第三步調上將張郃(左將軍)統數萬騎兵急速西行,名將張郃竟然不去駐防涼州通往長安必經的軍事重鎮陳倉城,卻直撲位於陳倉城西北方向,一個沒有防禦工事的山間通道——街亭,在軍事上來說曹魏應對蜀漢的北伐採取的完全是對攻的節奏。

況且張郃的出發地居然是荊州的襄陽樊城附近,也就是說,張郃千里奔襲街亭的部隊必然是大隊騎兵,我們知道曹魏軍擅長的正是騎兵長途奔襲。

對於蜀漢來說,首次北伐暴露出來最大的問題不僅是戰役失利,更重要的卻是文武不合,諸葛和以魏延和吳懿為首的武將群之間產生了矛盾:A、否定了長期擔任漢中太守的魏延提出的軍事計劃;B、違背眾將意願,一意孤行提拔參軍馬謖為先鋒大將時有宿將魏延、吳懿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馬良傳》

文武之間產生重大矛盾並導致戰事失利的性質是很嚴重的,諸葛必須採取行動承擔責任並彌補文武之間的裂痕,遂上書自貶為右將軍並戮謖以謝眾(《諸葛亮傳》)

事後,另一文官重臣蔣琬趕到漢中見到諸葛亮後,對殺馬謖百思不得其解,認為剛開始北伐就殺大謀士不值得,完全可以讓戴罪立功啊,諸葛聽了這話,真是痛哭流涕啊,治軍必須賞罰分明的話固然是說辭,(蔣琬後詣漢中,謂亮曰:「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

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

是以楊干亂法,魏絳戮其仆。

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馬良傳引襄陽記》)
;但馬謖的行為實在是太打臉了,兵敗之後沒有積極想辦法挽回損失,還畏罪逃亡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向朗傳》),最後被軍紀委抓了回來,不殺他,諸葛的臉還要不要了?!諸葛還怎麼指揮魏延、吳懿、吳班、王平、馬岱、鄧芝、胡濟、宗預等悍將?!馬謖說到底還是一個文人,根本不懂職業軍人們的心思,等到懂了,已經來不及了,再把諸葛當爹,喊破嗓子都不好使了,(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馬良傳引襄陽記》)。

首場北伐突然讓武將們發現:諸葛識人辯才嚴重有問題,諸葛在武將中的威望嚴重受損。

這個北伐路線要不要更改?我們說,諸葛已經認識到,必須更改,必須尊重武將們的意見,而且實際上也更改的很及時。

2、第二次北伐:迷霧重重的陳倉攻堅戰。

首次北伐當年的冬天,目標是攻打陳倉重鎮。

如果不走穿越秦嶺的各種棧道山路的話,大路通往長安必然要經過陳倉軍事重鎮。

因陳倉的重要性交戰雙方都很清楚。

真以亮懲於祁山,後出必從陳倉,乃使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治其城。

明年春,亮果圍陳倉,已有備而不能克(
《曹真傳》)。

結果是拿不下陳倉,蜀漢糧盡退兵。

但是此戰還是有諸多迷霧需要討論,迷霧一:為什麼不繼續攻打涼州了?原降的三郡呢?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旋即全部被張郃收復。

難道涼州失去軍事價值了?還是眾將一致要求克復中原必須直逼長安?迷霧二:走的什麼路線?並沒有走穩妥的祁山大路迂迴到陳倉,而是走秦嶺的故道出散關包圍陳倉,這明顯是為了隱蔽戰役行動;迷霧三:陳倉為什麼拿不下?無論曹真是否算到蜀漢必攻陳倉,因陳倉作為交通要道,堅守是必然的。

既然蜀漢軍要強攻陳倉,為什麼不走祁山大路?這樣可以集結大部隊並攜帶重型攻城器械和足夠的糧草。

實際蜀漢居然走的是秦嶺小道出散關圍陳倉,必然無法攜帶重型攻城器械和運輸大量糧草,一旦遭遇陳倉頑強抵抗,這種突襲性質的速戰速決,必然無法長久。

迷霧四:張郃哪裡去了?我們說蜀漢和東吳聯動北伐的拍子總是慢一拍,諸葛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北伐失敗後,東吳才在合肥方向磨磨唧唧的配合,曹魏在擊退諸葛後很不客氣地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攻東吳,一路由大司馬兼揚州牧曹休率領張遼等將並十萬大軍準備出擊,一路由驃騎將軍司馬懿自荊州沿漢水水路向東南方向出擊,那麼張郃呢,居然就被抽調到荊州方向配合司馬懿。

那麼涼州方向的兵力就比較薄弱了。

但是沒等諸葛攻打陳倉,曹休的十萬大軍已經在九月份兵敗石亭了,東吳丞相陸遜又「效仿」諸葛否定了東吳版魏延的「激進」反擊計劃,拒絕北上拿下壽春重鎮。

司馬懿的荊州大軍也因漢水冬季水淺,不利於大船行走而擱淺了。

張郃又被曹睿緊急抽調回關中,去陳倉防禦蜀漢軍,魏明帝給張郃的部隊是多少?三萬軍,其中更有武衛和虎賁等精銳部隊。

迷霧五:陳倉守軍到底有多少?既然曹真已經預料蜀漢會攻打陳倉,並派兩位將軍駐防陳倉,在張郃大軍未到,諸葛糧盡退兵時,陳倉城竟然還有大將王雙出城追殺蜀漢軍,更說明了陳倉守軍並不會少,個人估計一萬守軍是最起碼的。

《明帝紀引魏略》說郝昭只有千餘軍守衛陳倉根本就是胡說八道,至於《資治通鑑》上說,數萬蜀漢軍使出了架雲梯、造衝車、挖地道等等各種攻城辦法,就是拿郝昭的千餘守軍毫無辦法,則是聽信以編造見長的《魏略》了。

《張郃傳》使用了一個非常恰當的詞:急攻陳倉

什麼樣的部隊和什麼樣的將領才能從山間小道出發急攻陳倉?張郃也猜到了蜀漢這次攻打陳倉是要速戰速決。

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帝驛馬召郃到京都。

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衛、虎賁使衛郃,因問郃曰:「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郃知亮縣軍無谷,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郃晨夜進至南鄭,亮退《張郃傳》)。

走秦嶺小道急攻陳倉速戰速決的思路是誰的?明顯的不能再明顯了,魏延的!沒有大型攻城器械,攻城受阻立刻退兵是必然的。

3、第三次北伐:根本不能叫北伐的北伐。

建興七年春,再走祁山方向,但是壓根就沒有出祁山,而是向西南攻占武都和陰平兩郡。

這次的北伐線路就相當的神奇了,此時的涼州武都郡已經沒有什麼人煙了,早在曹操繼夏侯淵被殺後收復漢中失利準備退軍時,就將武都郡的民眾遷走了(太祖將拔漢中守,恐劉備北取武都氐以逼關中……令既之武都,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張既傳》)。

諸葛第一次北伐走祁山大路就曾經大部隊途經武都郡,竟然都沒功夫去攻打,可見其防禦部隊是個什麼數量級。

至於所謂的陰平郡乾脆就是一個山區縣,這個縣甚至位於益州北部,處於益州和涼州的交界部,是益州廣漢屬國的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是涼州進入益州的偏僻小道,曹操因此將此縣提升為郡,其目的和三家瓜分荊州後,不管所占荊州有多大,反正各自都有荊州刺史是一個道理。

那麼這次北伐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和戰略?顯然是蜀漢軍要在武都郡布防,防止曹魏軍滲透益州北部山區,這是一個穩紮穩打的措施,毫無疑問是出自諸葛的思路,此戰後,劉禪下詔將諸葛恢復丞相官職降集氐、羌,興復二郡……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後主傳》)。

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部隊的控制地域已經到達天水郡了。

因為這次戰役,諸葛派的是偏將陳式,郭淮出擊,諸葛援助,郭淮退軍。

這次北伐也算作是作戰區域的調整期。

4、第四次北伐:再取涼州。

建興九年,仍然是出祁山,攻打天水郡的上邽,上邽和冀縣是天水郡的兩大重鎮,相距不遠,冀縣為治所,位於上邽的西部,上邽城成為能夠威脅漢中到陳倉的祁山大路的突出部。

整個天水郡基本算是平原之地了,那麼這次北伐的戰略目的很顯然仍然是攻取涼州兼蕩平陳倉外圍。

攻打上邽的戰況怎麼樣不知道,知道的是名將張郃從此常駐天水郡,接替曹真大將軍印信的司馬懿也統重兵趕到天水郡。

那麼曹魏方是怎麼應對諸葛的攻勢的?毫不客氣地繼續對攻,五月辛巳,司馬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王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諸葛亮傳引漢晉春秋》)。

當諸葛又因糧盡退兵時,張郃更前出追殺到略陽縣,被諸葛斷後軍射死於木門谷。

在第四次北伐的前一年建興八年,曹魏和蜀漢之間還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戰役互動,這個必須提及,那就是諸葛派魏延和吳懿統近一萬軍挺進隴西郡和南安郡地區並取得大捷,那就是建興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並因功升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魏延傳》,這個隴西郡的陽溪地區到底在什麼位置?又有史料認為是在南安郡內(建興八年,吳懿與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將費瑤,徙亭侯,進封高陽鄉侯,遷左將軍《楊戲傳季漢輔臣贊》)。

隴西郡和漢陽郡經過拆分,都已經是很小的郡了,且人煙稀少。

我們說應該是諸葛給了魏延相當大的機動自主權,而魏延也相當的給力,取得北伐以來第一次殲滅性質的大勝。

曹真的兩大愛將上將費瑤和中將郭淮遭受重大損失。

隨後,曹真說服魏明帝同意發動大規模兩路出擊,曹真準備出擊秦嶺,司馬懿準備自荊州襄陽城逆沔水過上庸攻打漢中,曹真這個離奇的思路無疑是起自暴怒後的不理智,這個大規模征討蜀漢的部屬最後虎頭蛇尾於秦嶺大雨滂沱和司馬懿的敷衍。

此次事件後,司馬懿接替曹真的大將軍一職。

(此事件的詳細情況見《陳壽曲筆之魏延大敗費瑤郭淮》一貼)

不管曹魏是否大敗,蜀漢是否軍糧不繼,西取涼州似乎很不容易了,因為連涼州的門戶天水郡都很難拿下了。

5、第五次北伐:直逼長安城。

時隔三年後,建興十二年春天,直接向東出秦嶺的褒斜道過郿縣到達長安西邊的扶風郡武功縣的五丈原,走的是當年趙雲佯攻時的路線。

這裡距離長安就已經很近了,可以發現這次的軍糧供應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採用諸葛研發的流馬運輸,由於司馬懿統曹魏軍主力在渭南紮營對峙,雍州刺史、郭淮中將(揚武將軍)也從天水郡退軍到渭河北岸的北原固守,拒不出戰。

雙方營寨對峙中,諸葛又擔心軍糧不濟,乾脆採取了屯田的辦法,準備長期駐紮。

實際屯田的情況也非常的不錯,墾荒軍人交雜居住在渭水邊的百姓之中,而百姓安居如初,士兵們也沒有謀求私利的現象。

可以說這個秋毫無犯的效果非常好,得到了武功縣曹魏百姓的理解,甚至是支持。

而諸葛辭世的時間是當年的秋天八月,和曹魏軍才對峙了百餘日。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相持百餘日。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諸葛亮傳》)。

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嚴重的軍事行動和戰略相互之間矛盾的問題,屯田的目的就是為了長期駐紮,而諸葛一死就要全部退軍,八月份還沒有到收割的季節,屯田也白費勁了,這完全是拿軍事行動當兒戲啊!

小結:分析諸葛實質為四次的北伐線路可以看出,整個北伐戰略明顯處於左右搖擺中,魏延是堅定的直取中原派,諸葛是迂迴涼州派。

兩派之間的取捨存在一個相互妥協的。

一、三次取涼州,二、四次強攻中原,其中以第二次北伐強攻陳倉最為體現魏延的思路和作風。

這個直取中原的戰略是和諸葛的戰略相違背的,最後第五次北伐強出秦嶺的褒斜道,前出到扶風郡的武功縣的打法根本就是魏延主張的,諸葛亮鑒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在涼州取得戰略支撐點的軍事行動成效並不大,曹魏軍的反擊異常堅決,第四次北伐時,張郃居然還敢追殺蜀漢軍!二是魏延建立強大的軍功,威望日漲。

那麼最後一次北伐線路基本上就是一個弱化的魏延子午谷線路,這個方案必然就諸葛妥協的產物。

只有這種可能才能解釋清楚:為什麼諸葛一死,就要全軍撤退!為什麼放棄本打算在五丈原作為久駐之基的屯田!!為什麼魏延不退軍的話,就留下他!!!這才能解釋清楚,為什麼楊儀敢屢次和魏延唱對台戲,為什麼楊儀敢擅自派馬岱追殺魏延,隨後夷滅魏延一族。

但不管怎麼說,諸葛也絕不會下殺魏延的軍令,因為那樣做,滿朝上下,全軍上下無法交代。

自作聰明的楊儀,自取滅亡。

問題又出來了,諸葛拋棄的是魏延一個人嗎?這就引出了下一個驚天秘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天才軍事家諸葛亮為何連續五次北伐失敗?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隨...

三國時期魏延斬王雙的故事究竟是怎樣的?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信陽市溮河區三里店)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

諸葛亮冤殺魏延背後:一場狗血的政治鬥爭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有道是:時勢造英雄。為蜀漢建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南陽人魏延,是一位聲名顯赫的大英雄。他稟性剛烈、率真招忌,沒有死在鐵馬秋風的百戰險地,卻橫死於本部營壘陰謀爭權構陷的...

三國司馬懿能戰勝諸葛亮,背後高人竟是他!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位三國頂級人物的初次對決,更是唯一一次正面較量。只談正史,不說演義,看看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龍虎鬥,到底誰更厲害?劉備在白帝城病危時,仿照孫策託孤張昭與周瑜,將...

諸葛亮北伐戰役,贏了就退回漢中!

蜀漢建興五年(227)春,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出師表》,請兵北伐,後主允准,下討魏詔書,授諸葛亮主持討魏專命之權。三月,諸葛亮率10萬大軍,自益州(成都)出兵漢中,紮營於沔北陽平關,設丞相府,...

諸葛亮北伐始末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在228年至234年間發動的對曹魏的戰爭,共五次,雖然在局部取得了一些勝利,奪得武都陰平二郡,使得魏軍損兵折將且處於下風,但未能達成攻取關中地區或是奪取隴西等目標;而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