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本可不殺,為何諸葛亮揮淚斬之?馬謖不死,自己就得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朝野震動,隴右三郡皆反,魏明帝親臨長安督戰,這也是蜀漢北伐影響最大的一次,諸葛亮原本計劃將隴右歸入版圖,作為攻取中原的前進基地,可惜的是,自己力排眾議親點馬謖為鎮守戰役關鍵之地街亭的統帥,不料馬謖因戰略選擇錯誤痛失街亭,致使蜀漢大軍後背暴露於魏軍鐵騎之下,諸葛亮急忙率軍退回漢中,躲避魏軍鋒芒,此一次北伐就此失敗,馬謖因此被諸葛亮斬殺,以謝三軍。

但對於馬謖的懲罰是否過重了呢,古代對於戰敗的將軍如何處置也是有很多方法的,降級、重罰、軍前施以重刑等,馬謖雖錯,不過也沒有非要處以極刑方可平息眾怒,加之蜀漢本來就是缺少人才,人才的儲備和曹魏相比相差甚遠,馬謖的過錯代價是很打,可那畢竟是馬謖第一自己獨自掌軍,不能一次戰敗就斬殺一員大將,哪有那麼多的大將給你斬?能獨擋一方的大將也都是在戰場上歷練出來的,一次失敗並不能完全證明馬謖是一個無能之人。

而且馬謖和諸葛亮的私交甚好,且不論諸葛亮南中之戰時採用了馬謖的攻心之計,進而平定蜀漢南部蠻族叛亂,諸葛亮和馬謖的哥哥馬良甚是投緣,以兄弟向稱,而馬謖對諸葛亮也有長兄的敬意,哪麼明明可以不必斬殺馬謖,為何諸葛亮會處死馬謖呢?

事實上真正處死馬謖的不是諸葛亮,而是蜀漢脆弱的政治結構,蜀漢主要掌握益州之地,劉備帶來的荊州集團把持著最高的權利,而劉備集團畢竟是外來的勢力,短時期內很難取得益州原本勢力的認可,並且劉備竊取益州之行多少有些不地道,劉璋父子遺留的集團官員也大多被劉備所接納,除此之外,益州還有本土的世族豪強,也就是劉璋父親劉焉來到益州前的勢力,劉璋父子勢力和益州本土勢力對於劉備集團是不可能完全認同的,夷陵之戰前,劉備憑藉軍事實力尚可震懾益州,可是夷陵之戰,劉備慘敗猇亭,最後自己也歸西了,這無疑給蜀漢脆弱的政治結構予以毀滅的打擊,此時如果有足夠的外力威脅,蜀漢即瞬間滅亡,此時諸葛亮被委任為託孤重臣,名義上可以代行君權,這樣另外兩大勢力如何看待諸葛亮,可定是等著看他犯錯,而馬謖則恰好給諸葛亮出了一個難題。

如果諸葛亮對於馬謖處罰從輕,那必然引起兩大勢力的反擊,蜀漢會分崩離析,無需曹魏和孫吳的干預,蜀漢國內就會爆發內訌而亡,那些和諸葛亮敵對的官員也會趁此時機扳倒諸葛亮,重整蜀漢的政治結構,作為漩渦中心的諸葛亮能保全性命就不錯了,這也是其必須立刻處決馬謖的原因,以此來堵眾人之嘴,維持蜀漢的穩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鄧艾只有2000兵馬,憑什麼逼迫劉禪投降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大勢力。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在蜀漢建立後的數十年時間,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

諸葛亮與蜀漢的命運有何關係?

公元223 年,蜀漢昭烈帝劉備連連遭遇了一系列重大挫折,東部咽喉重鎮荊州在曹魏和東吳的夾擊下被奪取,隨即情同手足的心腹大將關羽、張飛接連身亡,他親自帶軍出征卻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而歸,最後終於在白帝...

諸葛亮治蜀

《隆中對》,它既是偉大的戰略構想,又是一個最終失敗的戰略構想。這導致短短十二年的時間,劉備從幾乎一無所有,到自立「漢中王」。但是劉備一死,蜀漢集團又迅速陷入了困境。而面對這些困境的不是別人,正是...

三國篇:姜維,士為知己者死

據說姜維被殺之後,魏軍將士對姜維想借鍾會之手殺死他們的計策非常憤怒,所以剖開了姜維的屍體,發現姜維的膽如斗大。《世說新語》中記載:維死時見剖,膽如斗大。斗在古代是計量用的工具,「十升為斗,十斗為...

顧全大局,諸葛亮有苦難言揮淚斬馬謖

相信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故事。諸葛亮原本計劃將隴右歸入版圖,作為攻取中原的前進基地。此次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朝野極為震動,隴右三郡皆反,魏明帝更是親臨長安親自督戰,這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