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宮構爭 孫權打擊四大家族的陰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陸遜的賢

再雄才偉略的君主也只是踏在一群聖賢頭上的孩子。

任性起來就要殺人。

天下寵愛聚焦的唯一,卻少了包容天下的心胸。

所以需要賢臣。

賢永遠是臣,臣永遠只能包容君。

陸遜,東吳後期一位名副其實的賢臣。

沒有任何一個人比他更配得上賢這個稱呼。

他的的確確做到了包容,一步步把空間讓給了無理索要的君王,直到自己再無立足之地......

有人說,忠,是陸家的特徵,有人說,義是陸家的特徵。

我覺得是賢。

它不愚忠,陸遜的從祖父陸康,曾經上書直刺漢靈帝的過失,並因此被捕下獄。

始終不畏強權,「以義烈稱」。

黃巾過後,漢室式微,忠貞不渝的又是他。

抵抗他們眼中的「亂臣賊子」孫策,死傷過半。

打得死命,大不死忠君愛國的一顆心。

孫策死後,陸遜並沒有堅守陸康死忠漢室的作風,而是選擇了順應百姓利益,順應江東發展利益,順應陸門生存利益,投效孫權。

初即位的孫權,仁愛謙和,從善如流。

仁愛無敵, 陸家忠的是「仁愛」的思想。

忠到痴,忠到心酸,忠到與君權背道而馳卻難以轉頭,忠到想不通卻繼續遵循,忠到連受打擊傷痕累累,忠到作繭自縛,但始終不悟。

世界上,難得的是糊塗,陸遜偏偏無法不清醒。

清醒的時候傷口是最痛的,孫權偏偏還要往上撒鹽。

尾生抱柱,屈子投江,信念當前,生命已變得可有可無。

否則又怎麼會說「士為知己者死」呢?曾經的知己今日有了過失,我是否為了維護往日的恩情而將就沉默?

鳥盡弓藏身冤死,口銜石碑不能語。

一個賢字,坑慘了陸遜,也影響了陸遜身邊的人,孫登,孫和,皆沒有善果......

2、「二宮構爭」追根溯源是孫權一手策劃

當初,吳王孫權立長子孫登為王太子(公元220年),接著公元228年,封次子孫慮為建昌侯(估計剛剛長大),開設府牙。

與太子分庭抗禮。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孫登順理成章成了皇太子。

孫權遷都建業,孫登沒能夠跟隨,而是和陸遜留守武昌。

反而孫慮一直呆在孫權左右。

本來是很不合情理的。

孫登身為太子,處境實際上比較尷尬。

好在孫登生性仁愛寬和,不擺架子(略用布衣之禮),有「茂美之德」。

所以避免了二宮的摩擦。

建昌侯孫慮232年去世,孫登於是從武昌趕回建業,住了十來天,本來孫權要打發他回去的,孫登主動說:「我離開您那麼久了,一直沒有機會盡孝道,如今武昌那裡有大將軍陸遜,一切不必掛心。

」 孫權聽了這番話,才將改變了主意。

孫登到這個時候,才得以留在建業。

孫慮死後,下一個迅速上位的是孫和。

孫和是孫權非常寵愛的兒子。

對待孫和,孫慮這些受寵愛的弟弟,孫登採取的是「無為」的態度。

書中說:身為太子和長兄的孫登對孫和都非常尊重,常常想將太子之位相讓。

這句話,其實仔細想想,並不是什麼高風亮節的品質,而是包含無奈的逃避心理。

孫登雖然身為太子,但是由於出身賤微,一直有養育之恩的徐夫人又被孫權遺棄,又不能長伴父親身邊,自己兄弟一個個有父寵,有母愛,唯獨自己一個處太子之尊,枉號東宮多士,卻倍感冷落。

當初孫權想立太子的時候,孫登就曾經以母親遭冷落不願擔任。

當太子在孫登看來,並非美差,而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他一直想甩開這個包袱的壓力。

正是因為這樣,孫登顯得與世無爭,也沒有造成兄弟鬩牆的苗頭。

孫登死後,孫權最寵的兒子孫和當上了太子。

陳壽評價孫和「有好善之姿」,孫和的政治思想是和孫登接近的,就是「仁」「愛」。

所以得到很多早年輔佐孫登的賢士的支持。

比如陸遜,諸葛恪,顧譚等等。

但是這個時候,孫權偏偏又開始扶植孫和的同母弟弟孫霸。

孫權封孫霸為魯王。

待遇恩寵和太子一樣。

這樣的作法極其愚蠢和自私。

目的令自己的親生兒子相互制衡。

晚年的孫權一發偏執的追求君主集權,表現出對周圍人極度的不信任。

如推行校事制度。

校事是一種監視大臣,然後向君主打小報告密探。

其中校事呂壹利用孫權的多疑進饞誣陷忠良,大量正直無辜的大臣遭到迫害。

及至呂壹事敗,孫權匆匆忙忙的將他處死。

但是孫吳已經元氣大傷,上下對朝廷政權失去信心。

對待東宮的問題上,孫權和眾大臣再一次變得水火不容。

由於孫權的溺寵,魯王孫霸開始滋生奪嫡的野心。

魯王的勢力膨脹,威脅孫和,孫權依舊坐視不理,無疑給眾大臣一個「儲君未定」的暗示。

於是投機分子便開始向魯王靠攏,孫權的不信任讓太子心寒和恐懼,為了加緊自保開始與魯王抗爭。

朝中分為兩派,相互傾軋。

陸遜等人一再上書維護太子,反而被孫權斥責,流放。

魯王勢力有孫權撐腰,更加猖獗不可一世。

以至於鬥爭中,喪失了陸遜。

後來孫權見事態發展到不可控制的局面,只好幽閉孫和,賜死魯王以謝天下。

無論是之前呂壹的殘酷,還是後來手足相殘,孫權冷眼助長在前,殺人絕口於後。

自私冷酷如此,為求自保不惜斷送親信親子,讓人不寒而慄。

3、孫霸的疑問

魯王孫霸臨死前,會有一個不明白:為什麼和自己爭得你死我活的是自己的親生哥哥?為什麼下令要自己死的是自己的親生父親。

離太子的位置,還有一步之遙,但是這一步,他永遠沒機會走了。

同樣的問題,呂壹也會問;昨日的人上人,都會這樣問。

熱鬧到死寂,只在轉眼間。

輝煌買來了墳墓。

歷史上太多這樣的故事,很多人疑惑的放下心中的評判,剛剛還是罪證確鑿的壞人,如何變成了受人誣陷的忠良?剛剛還是朝氣蓬勃的王子,已經成了死灰枯槁的死囚。

很多人,無辜的被利用了。

一道政令下,天可以變成地,日可以化為月。

受令的一方,只有遵從。

孫霸的罪名是什麼?如果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那麼一直以來偏袒自己的父親不是更錯?

君王的錯,是不會自責的,他改錯的方式是矯枉過正。

孫霸的滿腹疑問,只有到地下去尋求答案。

4、王子面對屠夫

孫和保住了一條命,但是他太多的要問:自己做錯了什麼?換來被剝奪的一無所有?這些他甚至來不及思考,東吳的新皇帝是一個剛剛十歲的孩童。

孫權的最後的詔命是一場隆重的兒戲。

孫和即使不為自己考慮,生為皇子的他,也不能不關心國家的未來。

他想辦法聯繫當時的輔正大臣諸葛恪——自己王妃的舅舅。

諸葛恪也有太多的苦衷,20萬大軍被曹魏打得落花流水,百姓不再支持他。

從巔峰跌入谷底的他,居然恍惚到忘記朝中還潛藏著一個隨時要他命的政敵。

以至於在赴宴的時候被孫峻輕易的殺死。

孫峻,屠夫式的人物,陰險,狠毒,好色,貪婪。

孫峻解決威脅的辦法,就是殺戮。

諸葛一門被殺得乾乾淨淨,兩宮構爭後的血腥味濃重中發酵。

孫和王子的身份保護不了他。

他也知道自己的命運必將如同諸葛恪。

賜死的使者臨門,孫和向自己的王妃辭行,王妃回答他「無論生死,定相追隨」

一句承諾的訣別,願傷痛就此結束。

5、為了打擊四大家族,連累了多少無辜

終究是孫權與根生土長江東豪族爭權奪勢的鬥爭,犧牲品首當其衝是孫權的兩個兒子。

在二宮奪嫡之爭中,除了張昭去世,張溫因為暨艷的冤案株連流放,剩下的陸,顧,朱三家全部站在太子一邊。

魯王方面全寄,楊竺,根本不可相抵。

然魯王何以陷太子,究其根本,還是孫權在背後撐腰。

這場奪嫡,就是孫權打擊四大家族的陰謀。

張,陸,朱,顧,四大家族,套用紅樓夢的話就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之前,孫權拿暨艷作筏子,扳倒了張溫,陸家也受到了牽扯。

後來又因為呂壹和陸遜,顧雍,張昭產生了衝突,更是將無辜的朱據定罪,朝中大臣,被陷害一大片。

呂壹事敗,孫權理屈,殺人塞責。

同樣,孫權冷觀兩個兒子相互殘殺,反而對陸遜的諫勸一再譴責,陸遜一片忠昭被曲意篡解,含恨而終。

陸遜死後,孫權「忽然」醒悟,用野蠻的手段快速鎮壓住日益惡化的局勢,兩個兒子,一個幽閉,一個賜死。

此時的四大家族已經一片凋零。

宮廷內,王孫的血也流的太多。

孫權的女兒朱公主與夫婿朱據,因為支持太子不變節,一個被親生姐姐全公主同孫峻謀害,一個被孫權賜死。

孫峻殺害朱公主後,將她埋在石子崗。

事過多年,有人看見身著紫衣的朱公主,在墳墓中隱現,長長嘆息。

繁華舊事煙消雲散,只有那聲幽幽的嘆息遊絲般漂浮在沉沉吳宮的上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孫權的後世子孫為何大都早逝不能固守領土?

孫權,是三國時期比較傳奇的人物。他創造過輝煌,也經歷過低谷:曾以數萬之眾破曹操於赤壁,但其十萬雄師也曾被八百士卒所吞沒;在其執政期間歷次防禦戰中幾無敗績,但數次北伐其功績卻乏善可陳;他曾在關雲長...

孫權老年喪子揭東吳大亂序幕

公元241年,對於步入60歲的孫權來說,是極為悲痛的一年,因為他的長子孫登死了,才33歲。老年喪子,白髮人送黑髮人,本已傷心欲絕。而孫登又是他耗盡大量心血培養的接班人,寄託了無限的希望。他的死如...

吳國帝王孫權的7個兒子,其中6個壽命不過30歲

東漢末年分三國,魏蜀吳形成了三角的局勢,而東吳的皇帝孫權則占領著東南一帶,孫權是一個長壽的人,活到了71歲,而他一生的夢想統一天下也沒有實現,在孫權之下有七個兒子,相對比與自己,那些孩子全都沒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