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宮構爭 孫權打擊四大家族的陰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陸遜的賢
再雄才偉略的君主也只是踏在一群聖賢頭上的孩子。
任性起來就要殺人。
天下寵愛聚焦的唯一,卻少了包容天下的心胸。
所以需要賢臣。
賢永遠是臣,臣永遠只能包容君。
陸遜,東吳後期一位名副其實的賢臣。
沒有任何一個人比他更配得上賢這個稱呼。
他的的確確做到了包容,一步步把空間讓給了無理索要的君王,直到自己再無立足之地......
有人說,忠,是陸家的特徵,有人說,義是陸家的特徵。
我覺得是賢。
它不愚忠,陸遜的從祖父陸康,曾經上書直刺漢靈帝的過失,並因此被捕下獄。
始終不畏強權,「以義烈稱」。
黃巾過後,漢室式微,忠貞不渝的又是他。
抵抗他們眼中的「亂臣賊子」孫策,死傷過半。
打得死命,大不死忠君愛國的一顆心。
孫策死後,陸遜並沒有堅守陸康死忠漢室的作風,而是選擇了順應百姓利益,順應江東發展利益,順應陸門生存利益,投效孫權。
初即位的孫權,仁愛謙和,從善如流。
仁愛無敵, 陸家忠的是「仁愛」的思想。
忠到痴,忠到心酸,忠到與君權背道而馳卻難以轉頭,忠到想不通卻繼續遵循,忠到連受打擊傷痕累累,忠到作繭自縛,但始終不悟。
世界上,難得的是糊塗,陸遜偏偏無法不清醒。
清醒的時候傷口是最痛的,孫權偏偏還要往上撒鹽。
尾生抱柱,屈子投江,信念當前,生命已變得可有可無。
否則又怎麼會說「士為知己者死」呢?曾經的知己今日有了過失,我是否為了維護往日的恩情而將就沉默?
鳥盡弓藏身冤死,口銜石碑不能語。
一個賢字,坑慘了陸遜,也影響了陸遜身邊的人,孫登,孫和,皆沒有善果......
2、「二宮構爭」追根溯源是孫權一手策劃
當初,吳王孫權立長子孫登為王太子(公元220年),接著公元228年,封次子孫慮為建昌侯(估計剛剛長大),開設府牙。
與太子分庭抗禮。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孫登順理成章成了皇太子。
孫權遷都建業,孫登沒能夠跟隨,而是和陸遜留守武昌。
反而孫慮一直呆在孫權左右。
本來是很不合情理的。
孫登身為太子,處境實際上比較尷尬。
好在孫登生性仁愛寬和,不擺架子(略用布衣之禮),有「茂美之德」。
所以避免了二宮的摩擦。
建昌侯孫慮232年去世,孫登於是從武昌趕回建業,住了十來天,本來孫權要打發他回去的,孫登主動說:「我離開您那麼久了,一直沒有機會盡孝道,如今武昌那裡有大將軍陸遜,一切不必掛心。
」 孫權聽了這番話,才將改變了主意。
孫登到這個時候,才得以留在建業。
孫慮死後,下一個迅速上位的是孫和。
孫和是孫權非常寵愛的兒子。
對待孫和,孫慮這些受寵愛的弟弟,孫登採取的是「無為」的態度。
書中說:身為太子和長兄的孫登對孫和都非常尊重,常常想將太子之位相讓。
這句話,其實仔細想想,並不是什麼高風亮節的品質,而是包含無奈的逃避心理。
孫登雖然身為太子,但是由於出身賤微,一直有養育之恩的徐夫人又被孫權遺棄,又不能長伴父親身邊,自己兄弟一個個有父寵,有母愛,唯獨自己一個處太子之尊,枉號東宮多士,卻倍感冷落。
當初孫權想立太子的時候,孫登就曾經以母親遭冷落不願擔任。
當太子在孫登看來,並非美差,而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他一直想甩開這個包袱的壓力。
正是因為這樣,孫登顯得與世無爭,也沒有造成兄弟鬩牆的苗頭。
孫登死後,孫權最寵的兒子孫和當上了太子。
陳壽評價孫和「有好善之姿」,孫和的政治思想是和孫登接近的,就是「仁」「愛」。
所以得到很多早年輔佐孫登的賢士的支持。
比如陸遜,諸葛恪,顧譚等等。
但是這個時候,孫權偏偏又開始扶植孫和的同母弟弟孫霸。
孫權封孫霸為魯王。
待遇恩寵和太子一樣。
這樣的作法極其愚蠢和自私。
目的令自己的親生兒子相互制衡。
晚年的孫權一發偏執的追求君主集權,表現出對周圍人極度的不信任。
如推行校事制度。
校事是一種監視大臣,然後向君主打小報告密探。
其中校事呂壹利用孫權的多疑進饞誣陷忠良,大量正直無辜的大臣遭到迫害。
及至呂壹事敗,孫權匆匆忙忙的將他處死。
但是孫吳已經元氣大傷,上下對朝廷政權失去信心。
對待東宮的問題上,孫權和眾大臣再一次變得水火不容。
由於孫權的溺寵,魯王孫霸開始滋生奪嫡的野心。
魯王的勢力膨脹,威脅孫和,孫權依舊坐視不理,無疑給眾大臣一個「儲君未定」的暗示。
於是投機分子便開始向魯王靠攏,孫權的不信任讓太子心寒和恐懼,為了加緊自保開始與魯王抗爭。
朝中分為兩派,相互傾軋。
陸遜等人一再上書維護太子,反而被孫權斥責,流放。
魯王勢力有孫權撐腰,更加猖獗不可一世。
以至於鬥爭中,喪失了陸遜。
後來孫權見事態發展到不可控制的局面,只好幽閉孫和,賜死魯王以謝天下。
無論是之前呂壹的殘酷,還是後來手足相殘,孫權冷眼助長在前,殺人絕口於後。
自私冷酷如此,為求自保不惜斷送親信親子,讓人不寒而慄。
3、孫霸的疑問
魯王孫霸臨死前,會有一個不明白:為什麼和自己爭得你死我活的是自己的親生哥哥?為什麼下令要自己死的是自己的親生父親。
離太子的位置,還有一步之遙,但是這一步,他永遠沒機會走了。
同樣的問題,呂壹也會問;昨日的人上人,都會這樣問。
熱鬧到死寂,只在轉眼間。
輝煌買來了墳墓。
歷史上太多這樣的故事,很多人疑惑的放下心中的評判,剛剛還是罪證確鑿的壞人,如何變成了受人誣陷的忠良?剛剛還是朝氣蓬勃的王子,已經成了死灰枯槁的死囚。
很多人,無辜的被利用了。
一道政令下,天可以變成地,日可以化為月。
受令的一方,只有遵從。
孫霸的罪名是什麼?如果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那麼一直以來偏袒自己的父親不是更錯?
君王的錯,是不會自責的,他改錯的方式是矯枉過正。
孫霸的滿腹疑問,只有到地下去尋求答案。
4、王子面對屠夫
孫和保住了一條命,但是他太多的要問:自己做錯了什麼?換來被剝奪的一無所有?這些他甚至來不及思考,東吳的新皇帝是一個剛剛十歲的孩童。
孫權的最後的詔命是一場隆重的兒戲。
孫和即使不為自己考慮,生為皇子的他,也不能不關心國家的未來。
他想辦法聯繫當時的輔正大臣諸葛恪——自己王妃的舅舅。
諸葛恪也有太多的苦衷,20萬大軍被曹魏打得落花流水,百姓不再支持他。
從巔峰跌入谷底的他,居然恍惚到忘記朝中還潛藏著一個隨時要他命的政敵。
以至於在赴宴的時候被孫峻輕易的殺死。
孫峻,屠夫式的人物,陰險,狠毒,好色,貪婪。
孫峻解決威脅的辦法,就是殺戮。
諸葛一門被殺得乾乾淨淨,兩宮構爭後的血腥味濃重中發酵。
孫和王子的身份保護不了他。
他也知道自己的命運必將如同諸葛恪。
賜死的使者臨門,孫和向自己的王妃辭行,王妃回答他「無論生死,定相追隨」
一句承諾的訣別,願傷痛就此結束。
5、為了打擊四大家族,連累了多少無辜
終究是孫權與根生土長江東豪族爭權奪勢的鬥爭,犧牲品首當其衝是孫權的兩個兒子。
在二宮奪嫡之爭中,除了張昭去世,張溫因為暨艷的冤案株連流放,剩下的陸,顧,朱三家全部站在太子一邊。
魯王方面全寄,楊竺,根本不可相抵。
然魯王何以陷太子,究其根本,還是孫權在背後撐腰。
這場奪嫡,就是孫權打擊四大家族的陰謀。
張,陸,朱,顧,四大家族,套用紅樓夢的話就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之前,孫權拿暨艷作筏子,扳倒了張溫,陸家也受到了牽扯。
後來又因為呂壹和陸遜,顧雍,張昭產生了衝突,更是將無辜的朱據定罪,朝中大臣,被陷害一大片。
呂壹事敗,孫權理屈,殺人塞責。
同樣,孫權冷觀兩個兒子相互殘殺,反而對陸遜的諫勸一再譴責,陸遜一片忠昭被曲意篡解,含恨而終。
陸遜死後,孫權「忽然」醒悟,用野蠻的手段快速鎮壓住日益惡化的局勢,兩個兒子,一個幽閉,一個賜死。
此時的四大家族已經一片凋零。
宮廷內,王孫的血也流的太多。
孫權的女兒朱公主與夫婿朱據,因為支持太子不變節,一個被親生姐姐全公主同孫峻謀害,一個被孫權賜死。
孫峻殺害朱公主後,將她埋在石子崗。
事過多年,有人看見身著紫衣的朱公主,在墳墓中隱現,長長嘆息。
繁華舊事煙消雲散,只有那聲幽幽的嘆息遊絲般漂浮在沉沉吳宮的上方。
孫權的後世子孫為何大都早逝不能固守領土?
孫權,是三國時期比較傳奇的人物。他創造過輝煌,也經歷過低谷:曾以數萬之眾破曹操於赤壁,但其十萬雄師也曾被八百士卒所吞沒;在其執政期間歷次防禦戰中幾無敗績,但數次北伐其功績卻乏善可陳;他曾在關雲長...
孫權老年喪子揭東吳大亂序幕
公元241年,對於步入60歲的孫權來說,是極為悲痛的一年,因為他的長子孫登死了,才33歲。老年喪子,白髮人送黑髮人,本已傷心欲絕。而孫登又是他耗盡大量心血培養的接班人,寄託了無限的希望。他的死如...
吳國帝王孫權的7個兒子,其中6個壽命不過30歲
東漢末年分三國,魏蜀吳形成了三角的局勢,而東吳的皇帝孫權則占領著東南一帶,孫權是一個長壽的人,活到了71歲,而他一生的夢想統一天下也沒有實現,在孫權之下有七個兒子,相對比與自己,那些孩子全都沒能...
從孫登到孫和,再到孫亮,中間還攙和一個孫霸,吳大帝孫權幾易太子,幾多無奈,最終 「主少國疑」留亂局
黃龍元年(229年),繼曹丕、劉備之後,孫權稱帝,並且毫無懸念的選立了自己的長子孫登為皇太子。可以說,無論人品還是才學,孫登都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孫登居太子位多年,他屢次勸諫孫權,對時政多有匡弼...
孫權的兒子們個個優秀,導致兄弟相殘
孫權總體說來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自己活的時間很長,整整七十歲,吳國立國的時間也比三國中的另外兩國要長的多。他的事跡大家應該比較熟,今天我們主要講講他的兒子們。
孫權64時33歲太子孫登去世 揭開東吳大亂的序幕
導讀:公元241年,對於步入60歲的孫權來說,是極為悲痛的一年,因為他的長子孫登死了,才33歲。老年喪子,白髮人送黑髮人,本已傷心欲絕。而孫登又是他耗盡大量心血培養的接班人,寄託了無限的希望。他...
孫權晚年的三大昏招,錯過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東吳孫權,讓曹操、劉備二位一世梟雄都無可奈何,曹操更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樣的千古佳句!然而其晚年,圍繞太子之位做錯的三件事,把東吳折騰的烏煙瘴氣,等到塵埃落定,時間定格在280年,青蓋入洛陽,...
孫權晚年兩個兒子爭位,二人結局一死一廢,直接導致了東吳的衰敗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三個君主都是雄霸一方的英雄人物。他們在權力傳承的都遇到了一些麻煩。曹操是因為諸子爭位相互傾軋,留下了「煮豆燃豆萁」的詩句。劉備則只有一個扶不起的蠢笨兒子劉禪,不得已也要...
東吳大帝孫權7個兒子中,為何有6個壽命都不超過30歲?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曹魏、蜀漢、東吳三國鼎足而立。東吳大帝孫權雄踞東南,虎視中原,何等威武霸氣。孫權高壽,活了71歲,戎馬一生,也沒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孫權有7個兒子,為爭奪權位而互相猜疑,以致...
孫權的七位兒子,有被自己賜死的,也有英年早逝,更有被親人所害
三國時期,在孫策與孫權等的努力下,在東吳立腳稱帝,成就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可惜後期兒子們互相傷害,終在孫子孫皓昏庸暴虐之下把孫權等先祖打下的江山送於別人。話說孫權共有七位兒子,可惜要麼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