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諸葛亮軍事能力不行,輕鬆拿下武都、陰平二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先扯一段「沒用的」,看看武都、陰平的地緣關係,再聊三國!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改「分封制」為「郡縣制」,也就是說,由中央管理郡,郡管理縣(縣以下還有鄉,鄉以下為里,里以下有維護治安的亭),並把天下劃分成了36個郡。
到了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黃巾起義的餘部再次爆發,劉焉認為原因在於「刺史權輕」,也就是說各郡的領導們缺少實權無法作為,所以建議朝廷將部分資深的刺史改為「州牧」,州下面的郡刺史改為太守,太守再管理縣,於是「郡縣制」逐步改成了「州郡縣制」,這一方式甚至現在還在沿用(省市縣)。
所以在東漢末年,全國便分成了十三個州,分別是「司、豫、冀、兗、青、徐、荊、楊、涼、並、益、交、幽」,注意,沒有雍州。
當時的武都郡屬於涼州,而陰平,還是一個縣,不是郡,屬於益州西北部的獨立行政區「廣漢屬國」。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一個是「涼」,荒涼的意思,一個是「屬國」,番屬的意思,可見這兩個地區都屬於邊陲之地。
事實也確如此,漢朝的時候一般漢人居住的地方叫「縣」,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叫「道」,武都郡包括武都道、故道、下辨縣、上祿縣、河池縣、沮縣,治所在下辨縣(今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可見是一個漢族與少數民族混居的地方;而廣漢屬國在曹操占領漢中後,才被改為陰平郡,只可憐地管理著陰平道、甸氐道和剛氐道,基本除了大山就是零星的少數民族了。
以現在的行政地圖上看,武都郡大概就在陝西、甘肅交界的成縣、鳳縣一帶;陰平郡大概就在四川、甘肅交界的文縣一帶,是漢朝與羌人、氐人的交界地帶,也是青藏高原與秦嶺的交界地帶。
這片地區現在也不富裕。
。
。
當然,從軍事安全角度,這兩個地方還是比較重要的,特別對於蜀漢。
武都有三條路,向北通向祁山和天水,向東南通向漢中,向西南通向陰平;陰平也有三條路,向東北通向武都,叫陰平正道,向東南通向白水關,叫景谷道,向西通向沓中方向,叫白水谷道;後來,鄧艾還開發了一條第四條路,向南通向江由的小道,叫陰平斜道(後面有圖)。
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利用楊阜、姜叔背叛馬超,派夏侯淵占領了隴右地區(隴山以西),為了鞏固統治,將司隸州的關中地區及涼州的隴右地區合併為雍州,至此,武都郡才歸雍州管轄;五年後(218年),劉備派張飛、馬超、吳蘭(小編@故道之路我玩三國志遊戲,表示這個組合屌爆了)進攻武都郡的下辨,以阻擋從天水祁山方向的曹魏援軍,結果被曹洪、曹休打敗(曹休為此還找裸女跳舞,被楊阜臭罵了一頓);一年後(219年),夏侯淵被黃忠斬於定軍山、曹操考慮到因秦嶺阻隔,後勤運輸實在困難,再加之身體不好,於是下令撤軍。
撤軍的時候,在張既的建議下,由楊阜將武都郡五萬多人(大多數是氐人)遷徙到了北面相鄰的天水、扶風、京兆一帶,郡治遷徙到了扶風郡小槐里(先陝西省武功縣東),至此,武都幾乎成了無人區。
同時,漢中的十多萬人口也被徙到了關中,漢中也成了無人區。
。
。
而這期間的陰平郡,因為曹操的漢中撤軍,名義上雖仍屬曹魏,但實際上也是個三不管的地帶,當然也沒有多少人口和物資。
因此,在沒有國境線概念的三國時代,武都、陰平兩郡實際上成為了蜀漢與曹魏的軍事緩衝區。
這一局面,直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才被打破。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從漢中沿祁山大道進攻天水,必然路過下辨縣、武都道等地,但是史料上沒有任何戰爭的記載,可見這片地區並沒有曹魏把守。
當馬謖兵敗街亭,蜀漢大軍撤回漢中的時候,曹魏方面才認識到武都作為隴右地區南大門的重要性,於是派兵駐守。
但由於這片地區緊鄰漢中,又早成為無人區,再加之後方還有祁山堡作為更重要的防禦基地,因此曹魏對於武都的駐軍也只是象徵性的,不然成本過高。
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卻給諸葛亮帶來不小打擊,讓他不僅看到了敵人的強大,更認識到了自己軍隊戰鬥力的不足,於是,一場軍事層面的改革開始了。
首先,諸葛亮將「逃兵」馬謖關進了大牢(不久死在監獄裡),並削了其副將黃襲、李盛的兵權(二人沒有守住清水河水道),甚至把馬謖的參軍(陳壽的父親)剃髮革職,同時將自己貶為右將軍,親身以正軍法。
其次,後主劉禪寫信勸慰,並告知諸葛亮可以再從成都調撥人馬支援北伐,但諸葛亮卻說責任在於我管理的不好,兵不在多而在於精,於是「厲兵講武」,通過軍隊整頓與操練提高戰鬥力。
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就是諸葛亮的軍事思想,在這期間發生了重大改變。
變化一,由多線出擊變為集中優勢兵力。
第一次北伐兵分三路,結果箕谷趙雲被曹真打敗,街亭馬謖被張郃全殲,上邽魏延亦久攻不克,皆因兵力太過分散。
因此,從這以後,諸葛亮的這隻隊伍,再也沒有分兵過,即使魏延多次提出分兵,都被拒絕。
變化二,由主動出擊攻城略地變為誘敵深入消滅有生力量。
第一次北伐初期,三郡紛紛投降,形式一片大好,可就因為在街亭沒有擋住張郃的五萬機動部隊,功虧一簣,三郡得而復失。
可見「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北伐的直接目標,不再是占領城池,而是誘敵深入瓮中捉鱉,先打掉敵人有生力量,然後便可以肆意攻城略地。
變化三,由空間上的聲東擊西變為時間上的聲東擊西。
第一次北伐讓諸葛亮看到了曹魏戰鬥力的強大,正面硬碰硬肯定不划算,必須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
但是聲東擊西就意味著分散兵力,怎麼辦?那就不要分散兵力,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開動雙腿,先打東,再掉頭打西,讓人敵人顧頭不顧腚。
熟悉吧,對,毛主席就用的這套戰術四渡赤水跳出了國民黨的包圍圈。
為了興復漢室的大業,丞相可真是絞盡腦汁殫精竭慮啊。
。
。
(好吧,小編@故道之路我是亮迷。
。
。
)
同年農曆八月,周魴斷髮賺曹休,陸遜於石亭大敗曹魏,消息三個月後才傳到漢中,諸葛亮認為曹魏的注意力在東線,張郃的部隊也遠在南陽,於是,厲兵秣馬,由「諸葛亮軍事思想2.0版」武裝的蜀漢大軍,再一次開啟了北伐。
北伐的第一階段,偷襲陳倉,也就是「時間上聲東擊西」的「聲東」。
此為虛招,能成功更好,不成功也無妨。
不巧遇到了「守城王」郝昭,結果兩軍對峙二十餘天,諸葛亮主動撤軍(具體經過見上篇)。
此戰雖然沒能拿下陳倉,但是斬殺了王雙,耗死了郝昭,將魏國的注意力吸引到關中,又間接地幫助東吳減輕了壓力,從戰略層面,非常成功。
傳說諸葛亮回漢中後還築銅鼎以此紀念。
此時為蜀漢建興六年(228年)十二月和建興七年(229年)一月的事情。
第二階段,就該是「擊西」了。
大部隊撤回漢中後稍作休整,補充糧草後,諸葛亮突然派遣名陳式為先鋒,只領幾千人馬,直接出陽平關,向西北進攻武都郡的下辨縣。
和魏延、吳懿等相比,陳式算不上名將,倒是一個常敗將軍,當年漢中之戰在馬鳴閣被徐晃殺的「自投山谷」,在夷陵之戰督一路水軍又沒能及時趕赴戰場。
北伐這麼重大的事情,諸葛亮卻只派遣這麼一位兄弟出征,其目的只有一個:誘餌。
第三階段,誘敵深入瓮中捉鱉。
果然,時任曹魏雍州刺史的郭淮坐不住了,面對菜鳥陳式,郭淮立刻集合軍隊,從上邽、祁山方向增援下辨。
可就在行軍的路上,郭淮得到了一個重要情報,就是由諸葛亮統領的主力部隊已經抵達建威(現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
這下子可把郭淮嚇壞了,原來陳式只是誘餌,之前攻打陳倉也只是轉移主力視線,諸葛亮是要趁隴右空虛之際,釣我孤軍深入,斷我後路,大軍有被包餃子的危險。
於是,老謀深算的郭淮,果斷停止增援下辨,改在祁山堡嚴防死守。
第四階段:攻取二郡。
因為郭淮的避戰,陳式在幾乎沒有抵抗的情況下占領了武都,隨後又從下辨出發,沿陰平大道至陰平縣,輕輕鬆鬆地「接收」了陰平(後來魏滅蜀時諸葛緒走的也是這條路線)。
整個過程大概用了十餘天。
就這樣,這場沒有發生任何戰爭的戰爭,結束了。
結果呢,皆大歡喜。
曹魏方面郭淮當機立斷避免了被圍殲,而且守住了祁山,亦避免了戰爭的擴大化,把雞肋之地甩了蜀漢,也就無所謂了。
蜀漢方面,多年的北伐總算有了成果,收復了兩個郡,雖然從人口角度幾乎沒有什麼增長,但是聯想到後來鄧艾偷渡陰平,諸葛緒取道建威搶占橋頭,就知道這兩個地方對於鞏固蜀漢的防禦體系,是多麼的重要。
這次北伐,驗證了諸葛亮新軍事思想的成功,後主劉禪以「馘(guo)斬王雙、郭淮遁(dun)走、降集氐羌、遂平二郡」為詔,恢復了諸葛亮丞相的職位。
完整的詔書網上可以查到,反正讀後我是能夠感受到後主對於諸葛亮的充分肯定及無比信任。
這之後,李嚴又寫了封信給諸葛亮,勸其進爵稱王加九錫,儼然要把諸葛亮往曹操的方向上捧,諸葛亮卻回復到:「咱倆認識這麼長時間,難道還不了解我嗎?我原本就是一個農民,是先帝看得起我,重用我,現在敵人未除,我怎麼能幹出這等事,要是敵人真被消滅了,咱們一起升官晉爵!」就憑這封信,那些認為諸葛亮和曹操一樣權傾朝野的人,可以洗洗睡了。
為什麼諸葛亮被後人所推崇,因為他代表了我們這個民族的一種精神,堅韌不饒捨己為國的責任感。
一年時間,堂堂大魏被小小蜀漢打了三次,丟了兩郡,遷走兩千多人,大將軍曹真再也坐不住了,於是,一場反攻即將開始,看諸葛亮如何應對,待聽下回分解。
本文章系頭條號@故道之路本人原創,今日頭條獨家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否則一定起訴。
如果想聯繫小編,可以加weixin/46963523
諸葛亮謀殺了這個人,親手把蜀漢送上絕路,悲乎!
諸葛亮一生足智多謀,用兵如神,使劉備「如魚得水」,三分天下而得其一。然而他事必躬親,不給後生鍛鍊的機會,從而導致蜀漢後期無人才可用,廖化當先鋒就是最好的諷刺。
魏延驍勇善戰為什麼始終得不到諸葛亮的信任?並不是因為天生反骨
三國時期的大將魏延,字文長,是劉備手下的一員猛將。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稱魏延「天生長有反骨,日後必然造反」,是「天生的反賊」。小說畢竟是小說,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是什麼樣呢?驍勇善戰,戰...
諸葛亮五次北伐為什麼要三出祁山
諸葛亮自蜀漢後主建興六年開始,到建興十二年去世為止,七年間五次出漢中北伐,除了第二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今寶雞市),第五次出褒斜谷屯兵五丈原之外,另外三次都是向西出祁山道,攻略隴右。為什麼諸葛亮那...
丞相北伐(三)如日中天的曹魏集團,姜維和三郡為何紛紛投降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一月二十三日,漢中,兩支飄揚著大「漢」旗幟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出征了。一支約1萬人,由年近七旬的鎮東將軍趙雲(主將)及楊武將軍鄧芝(監軍)率領,出南鄭縣北門,向褒谷口進發...
為何現在人都開始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近年來感覺黑諸葛亮的人越來越多了,想我諸葛武侯,天才一般的存在,智慧的化身,雄才大略,喝劉關張一起坐鎮巴蜀,爭霸天下,成就了蜀漢的一番事業。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
諸葛亮與司馬懿之軍事才能大PK:誰更厲害一些?
諸葛亮與司馬懿誰更厲害?公元231年的二月,諸葛亮(時年51歲)率軍第四次北伐,並再次選定以祁山為攻擊方向。這次蜀軍遠征,大約呈現出了三個亮點:一是,諸葛亮採用了「木牛」(經改良過的帶有前轅的...
厲害!1800年前的隴南居然這麼重要,看完你會懂!
來源:譚昌吉、觀網西北、玩美駕期自駕游、隴南之聲歷史上的魏、蜀、吳三國,從東漢後的公元220年起到西晉公元280年滅蜀結束三國鼎立局面共六十年的紛爭中,隴南既是當時的鏖兵古戰場,又是三國文化的積...
魏延唯一一次獨自領兵就在陽溪大勝,魏延真的強於張郃、郭淮嗎?
蜀漢建興八年(230年),曹真接替已經病故的曹休,任大司馬,相當於三軍總司令,起三路大軍伐蜀:東路軍司馬懿統領,從西城方向進攻南鄉;中路軍曹真親自挂帥,從褒斜道及子午谷方向逼近城固、南鄭;但西路...
諸葛亮到底幾齣祁山?史書告訴我們肯定不是六次
諸葛亮六出祁山這種說法出自於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的成名作《三國演義》。這本暢銷了幾百年的章回體小說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影響力遠遠超過了作為正史流傳千古的《三國志》,以至於很多人將《三國...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魏書中毫無記載,整個魏國無人理會?
先看下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背景:公元228年九月,吳國石亭之戰大勝;公元228年十一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獲得戰術上的勝利斬首魏將王雙;公元228年1月,吳公卿勸孫權進帝號,吳蜀聯盟存在政治崩盤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