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三大真相 報仇是藉口 損失沒那麼大 諸葛亮也不反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親統七十五萬大軍伐吳,在伐吳的夷陵之戰中,被打得元氣大傷,多年積攢的戰略物資消耗一空,從此再無力爭霸中原,並且讓原本存在裂痕的孫劉聯盟徹底變成利益關係,再也不能同心抗曹。
事實果真如此嗎?細查史書,結論很悲哀:劉備伐吳,根本就不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只是在諸葛亮支持下,出動了五萬人馬,那五萬人馬也沒死光,我們又被《三國演義》給騙了。
首先我們來說劉備為什麼伐吳。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甚至劉備自己的公開理由也是替關羽報仇。
但實際上作為一方霸主、當世梟雄,為了爭霸大局和自己的小命,劉備是可以拋妻棄子的,而且不止一次這麼幹過,先後把老婆孩子丟給過曹操、呂布,並且毫無愧疚。
讓大家相信劉備是為關羽報仇,源於一個虛構的情節:桃園三結義。
而事實上,劉備和關張根本就沒有結拜,先不說當時沒有拜把子這一說,劉備是漢末的政治家、軍事家,有「萬人敵」美譽的關羽張飛,也算半個軍事家,不是江湖幫會混混,而且史書上明確記載:「義雖君臣,恩若父子」。
只是比較親信的將領而已,這樣的人還有魏延(漢中太守、都督任命魏延而不是張飛)、趙雲(同桌食同塌眠),死了一個就不顧國家大局,瘋狂報仇,那劉備就不叫漢昭烈帝了。
以報仇為名攻城奪地,劉備不是首創,此前曹操就以替父報仇為名,攻取徐州。
天下人都知道那是個藉口。
但是到了劉備這裡,大多數人都信了,不能不佩服劉備「人品好」。
我們來看看關羽被害和劉備出兵的真實時間:
關羽被東吳殺害是建安220年年初或219年12月(這是農曆公曆換算的麻煩),而劉備伐吳是在222年春季,足足過
去了兩年多,這哪像是「兄弟被殺、恨入骨髓、痛不欲生」的人能等得了的?那麼在這兩年多時間裡,劉備忙啥呢?忙著稱帝呢,歡天喜地地做了漢獻帝的繼承者(名義上),登基、改元、封官賜爵,關羽屍骨未寒,但整個蜀漢政權一片喜氣洋洋——包括劉備在內,都升官發財呢。
再來說說當時對於伐吳戰略的態度,正式記載的只有趙雲反對:「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
」這一點《三國演義》記載的比較靠譜,而且翻遍史料,也沒找到諸葛亮反對的片言隻字,倒是《三國演義》透露了一些信息:大臣們找到諸葛亮,請他勸諫,諸葛亮說:「吾苦諫數次,只是不聽。
」這明顯是託詞。
即使被群臣逼著去找劉備,說的話也是:「若只欲伐吳,命一上將統軍伐之可也,何必親勞聖駕?」明顯是贊成伐吳,只是勸劉備沒必要親自出馬而已。
這也體現了當時整個蜀漢政權對孫權集團的輕視,認為跟曹魏根本沒法比:「「陛下若欲北討漢賊,以伸大義於天下,方可親統六師。
」
諸葛亮的意思是:打曹丕,您可以親自去;打孫權還用您,那是殺雞用牛刀!
諸葛亮為什麼不反對劉備伐吳?因為諸葛亮很清楚,所謂替關羽報仇,只是個藉口,真正的目的是通過軍事壓力,逼迫孫權放棄荊州。
而荊州是劉備起家的資本,是劉備地盤的一半,也是爭霸天下的跳板,沒了荊州,就失去了進取中原進而一統天下的出發點和支點,「隆中對」(這裡就不引述了,中學課本上就有)裡面的戰略規劃就無法實施。
最後說一說劉備帶了多少兵去攻打孫權。
小說上是七十五萬大軍,其中有劉備自己的七十萬和從孟獲地盤上征借的五萬。
而實際上,劉備的蜀漢政權全盛時期,連荊州都算在內,也只有三十萬戶,一百萬人口,十個里出七個,那得男女老幼齊上陣,還要完全丟掉大本營,也絕對湊不夠七十萬人,因為這時候荊州已經丟了,人口縮水一半。
而事實上,趙雲、馬超、魏延都帶領大軍鎮守自己的戰略要地。
現在史料上的統計是劉備帶了五萬人,這已經是劉備能拿得出來最強大的力量了。
五萬人「連營七百里」(這一點有史料證實),可見劉備只是虛張聲勢,就是一種軍事恫嚇。
可惜的是孫權沒吃那一套,派出陸遜把七百里連營燒掉了。
另外夷陵之戰只是擊潰戰,而不是圍殲戰,劉備的大部分兵力都跑回去了。
冷兵器時代,想殺個人可不容易呢,前軍潰敗,後軍早就一溜煙跑掉了。
而且劉備跑到白帝城(一說為永安)就不跑了,一方面是收攏敗兵,一方面是養病(拉肚子),很有可能是準備再戰的。
可是沒想到拉肚子也能死人,讓劉備比諸葛亮還早就「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最後說一句,黃忠並沒有參加伐吳,不是因為他反對,而是老將軍在公元220年就病逝了,甘寧也沒中番王那一箭,兩年前也病死了。
所以說,夷陵之擺,沒戰死一個大將,沒損失多少兵力,就是病死了一個皇帝。
如果真的蜀漢被打死七十萬人,就算諸葛亮真是個神仙,也保不住西川最後的地盤了……
劉備為何要傾全國之力攻打吳國,僅僅只是腦袋發熱為關羽報仇嗎?
對劉備集團來說,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一次非常嚴重的打擊。劉備建立的蜀國,是一個外來政權。而這個外來政權的成分卻相當複雜,有初期便追隨左右的關羽、張飛、簡雍等老資歷,有諸葛亮、蔣琬、馬良等荊州系,有...
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首先是諸葛亮,劉備出征東吳之前,諸葛亮勸劉備登基為帝,此時諸葛為丞相、錄尚書事,注意哦,諸葛此時最主要的任務是管理政務,調整賦稅,充實軍資,而不是單單一個軍師。 夷陵之戰開始之前,劉備手下還有一...
他被劉備親自提拔,一句話氣吞山河,最後死在自己人手裡
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從曹操的手裡拿下了漢中,至此,劉備不僅占據了荊州部分地區,同時還擁有益州、漢中,實力得到了飛速發展,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不久之後,劉備自...
《三國演義》只知孔明謀略,卻忘了他比孔明還厲害……
相信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吧,俗話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其實不然,像這種書籍~電視做出來就是給大家看的沒有什麼該看不該看,小編今天不是說這個的,今天小編想說的是在《三國演義》里除了歌頌蜀國丞...
曹丕為何在夷陵之戰伐吳不伐蜀
坐山觀虎鬥,錯失伐吳機遇襄陽之戰,關公敗走麥城,四面楚歌,急迫下,往西川突圍,不果,被擒,不屈,以身殉國。劉備張飛聽聞關羽死訊,茶飯不思,張飛急於報仇,身死小人之手,劉備傾半個國家的精銳,東向伐...
以史為鑑,深度還原夷陵之戰劉備慘敗的三大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這一年註定是關羽不平凡的一年。八月份的時候這才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威震華夏,到了年末情勢卻急轉直下,既敗走麥城,又被俘身死。這一切變化來的太快了,不僅我們接受不了,劉備...
劉備出兵伐吳,為何諸葛亮不隨軍出征?主要有這3個原因
導讀:軍師龐統去世後,劉備為了將川蜀之地拿下,將諸葛亮、張飛及趙雲等人調到前線,僅留二弟關羽鎮守荊州。對於荊州的重要性,劉備內心非常清楚,他之所以做此決定,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不是臨時起意。然...
諸葛亮不被劉備信任,也坑死了魏延和關羽
諸葛亮還在南陽種地讀書的時候就已經對天下局勢了如指掌。為何一個足不出戶,且沒有信息來源的書生,在這樣一個政局動盪,交通閉塞,信息不發達的時代,卻能夠對天下大事有如此的認知。他到底是為什麼能有這麼...
三國蜀國國主劉備識人能力如何
劉備識人能力如何在三國時期人才輩出,身為一個君主或許自己不需要太高的軍事政治才能,但是一定要有識人用人只能,而劉備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劉備相比起很多豪傑最大的優勢不在於他的仁義,而是在於他能識人,...
如趙雲參加夷陵之戰,會扭轉戰局嗎?
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也為了重新奪回荊州,不惜舉全國之力東征孫權,孫權看到劉備來勢洶洶,非常害怕,向劉備求和,劉備拒絕了,隨後,雙方在夷陵展開大戰,劉備連營七百餘里,屯紮四十多座營寨,最終因為輕敵...
彝陵之戰,諸葛亮為什麼眼睜睜地看著劉備失敗?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公元221年,劉備登基稱帝,稱帝剛三個月,劉備急於替名將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勸解,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
劉備傾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不光只是兄弟情,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孤軍北伐曹操。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時威震華夏。但此時,東吳不顧孫劉同盟,派呂蒙率軍突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吳軍擒殺,荊州也落入吳國之手。...
三國演義事實148件,虛假152件,嚴重扭曲正史,學生及家長必讀
三國里正史和演義的區別,《三國演義》誤導了多少後人,呼籲尊重歷史據判定甄別統計,300事件中,其中【實】148件,【虛】152件,故《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實虛程度應該是【五五開】,而不是【七實三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