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義「金匱之盟」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趙光義,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在趙匡胤駕崩繼承皇位,正史認為趙光義是奉「金匱遺詔」之命合法繼位。

但也有人對「金匱之盟」一事提出質疑,使得這一事件變得撲朔迷離。

「金匱之盟」在《宋史》中提及多次,在《杜太后傳》裡面記敘:「建隆三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

太后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

太后問太祖:『你知道怎樣得天下的嗎?』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慶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統治天下耳。

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後當傳位於汝弟。

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

』太祖頓首泣道:『敢不如教誨!』太后轉過身對趙普說:『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

』趙普於床前寫成誓書,普於紙尾寫『臣普書』。

藏在金匱(同櫃),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

但是也有很多人懷疑它「金匱之盟」的真實性。

其理由大致是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時,宋太祖只有34歲,正值年輕力壯之時,趙光義才23歲,而太祖長子德昭也已經14歲。

當時太祖身體健康,沒有短壽夭折之象,即使太祖只能再活20年,那時,長子德昭已30多歲,怎麼會有幼主之說?杜太后憑什麼猜測太祖早死、幼子繼位,而宋朝重蹈五代的覆轍呢?實在沒有道理!如果確如太后所預料宋太祖中年夭折,人們還可以推測,也許杜太后憑經驗或靈感有超前的洞察力,尚可勉強解釋。

但是,太祖活了50來歲,並沒有早逝而面臨幼子主政。

如果真有遺詔,太祖臨終前應該命人打開金匱,就算是突然死亡,皇后也應該知道此事,掌管金匱的宮人同樣也知道此事,為什麼要等到太祖死後六年才由趙普揭露出來呢?即使公布遺詔,趙光義應該把全文都公布出來,因為這是他繼位合法有力證據,而留下來的卻僅是一個大概的內容,而且內容還不完全一致。

更何況,太祖並未遵守遺詔辦事,傳位給他的弟弟,而是傳位給他自己的兒子。

《燼餘錄》稱,趙光義很喜愛已歸降的後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費氏。

孟昶死後,花蕊夫人被宋太祖趙匡胤納為自己的妃子,而且特別寵愛。

趙匡胤因病臥床,深更半夜時趙光義膽大妄為,以為宋太祖已熟睡,便趁機調戲花蕊夫人,可沒想到太祖驚醒,要用玉斧砍他,等到皇后、太子趕到之時,趙匡胤已經只剩一口氣了。

趙光義趁機逃回自己的王府,第二天太祖趙匡胤就升天了。

由此可知,趙光義趁夜黑無人,趙匡胤昏睡不醒的時候調戲他覬覦已久的花蕊夫人,誰知趙匡胤突然醒來發覺了,也許是他盛怒之下欲砍趙光義,可是因為病體虛弱,體力不足,未砍中趙光義。

趙光義覺得自己只有死路一條,不管用何種方式都不能取得其兄的原諒與寬恕了,預料到自己將會死得很慘,於是一狠心便殺死了自己的同胞兄弟,然後慌忙逃回府中。

宋太祖趙匡胤是病怒交加而死,還是他弟弟殺死的呢,誰也不知其詳。

但是,自從趙光義繼帝位後,趙匡胤的長子德昭於公元979年被迫自殺,次子德芳又於公元981年無故而死來看,宋太宗趙光義還是擺脫不了「燭光斧影」、「戕兄奪位」的嫌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小議燭影斧聲 金匱之盟(趙二上位)

宋太祖趙匡胤共有兄弟5人,他本人行2,大哥趙匡濟和小弟趙匡贊都早死,三弟是趙匡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四弟是趙匡美。趙匡胤稱帝後,為了避諱幾個弟兄紛紛改名,宋太宗的改成了我們熟悉的趙光義,老四趙...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的繼位者為什麼不是兒子?

宋太祖怕史官:宋太祖嘗彈雀於後苑,有臣稱有急事請見,太祖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詰其故。對曰:「臣以為尚急於彈雀。」上愈怒,舉柱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上罵曰:「汝懷齒,欲...

歷史大發現8:司馬光為何力挺「金匱之盟」

歷史是一部殘缺但又真實的紀錄片,我們試圖從歷史本身抽離出來,用多維的視角去發現一個個我們未知的已知。【歷史大發現第08期】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臨死前曾召丞相趙普入宮,交給了趙普一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