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太后真與宋太祖訂過「金匱之盟」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認為趙光義乃合法繼位,是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行事。

但後來有人對「金匱之盟」一事提出質疑,使得這一事件變得撲朔迷離。


《宋史》有好幾處提到「金匱之盟」事,《杜太后傳》裡面記敘:「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太后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

太后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

太后問太祖:『你知道怎樣得天下的嗎?』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慶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統治天下耳。

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後當傳位於汝弟。

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

』太祖頓首泣道:「敢不如教誨!』太后轉過身對趙普說:『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趙普於床前寫成誓書,普於紙尾寫「臣普書』。

藏在金匱(同櫃),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

在司馬光《涑水紀聞》、李《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歷史上人們雖然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但卻找不到盟約的原文。

1000多年來,沒有人懷疑「金匱之盟」的真實性,這一盟約就成了宋太祖坦蕩無私的例證。

直到清代,古文學家渾敬對盟約內容提出疑問。

20世紀40年代初張蔭麟曾作《宋太宗繼統考實》,後收入《張蔭麟先生文集》,認為「金匱之盟」是趙普偽造的,全盤否定此事。

除此之外,鄧廣銘、吳天、李裕民顧吉辰王瑞來等學者也持同種觀點,懷疑它的真實性或斷定「金匱之盟」是偽造。

其理由大致如張蔭麟所言,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時,宋太祖只有34歲,正值年輕力壯之時,趙光義才23歲,而太祖長子德昭也已經14歲。

當時太祖身體健康,沒有短壽天折之象,即使太祖只能再活20年,那時,長子德昭已30多歲,怎麼會有幼主之說?杜太后憑什麼猜測太祖早死、幼子繼位,而宋朝會重蹈五代的覆轍呢?實在沒有道理!如果確如太后所預料宋太祖中年夭折,人們還可以推測,也許杜太后憑經驗或靈感有超前的洞察力,尚可勉強解釋。

但是,太祖活了50來歲,並沒有早逝而面臨幼子主政。

如果真有遺詔,太祖臨終前應該命人打開金匱,就算是突然死亡,皇后也應該知道此事,掌管金匱的宮人同樣也知道此事,為什麼要等到太祖死後6年才由趙普揭露出來呢?即使公布遺詔,趙光義應該把全文都公布出來,因為這是他繼位合法的有力證據,而留下來的卻僅是一個大概的內容,而且內容還不完全一致。

更何況,太宗並未遵守遺詔辦事,傳位給他的弟弟,而是傳位給他自己的兒子。

但對「金匱之盟」持肯定觀點的學者們提出了相反的證據。

關於立此盟約的條件,持肯定論者認為它符合常理。

杜太后親身經歷過五代,這是一個王朝更替頻繁的特殊時期,五代君主十三人,在位超過十年的絕無僅有,有七人死於非命,杜太后憑什麼否宋太祖可以擺脫「宿命」,而不像周世宗英年早逝、最終幼主執政失國而終呢?杜太后在趙匡胤剛當上皇帝說出了「吾聞『為君難』,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求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憂也」這一段話。

杜太后認為剛剛建國,根基未穩,隨時有可能成為短命的「第六代」。

儘管當時太祖正值壯年,但政治變化無常,哪裡知道宋太祖不會暴死?哪裡知道宋太祖不會被人殺掉?假如真的發生了10多歲的德昭顯然是不足以應付。

而擁有豐富政治經驗的趙光義,應是理想的繼承人。


「金匱之盟」疑案屬於皇家禁宮疑案,否定也好,肯定也好,都是根據當時歷史事實、政治背景所作出的判斷。

比較雙方的觀點,其資料和解釋、推斷均偏向於對已方所持觀點有利的一邊,因此越爭論疑點越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金匱之盟謎團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認為光義乃合法繼位,是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行事。但後來有人對「金匱之盟」一事提出質疑,使得這一事件變得撲朔迷離。 《宋史》有好幾處提到「金匱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