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疑案——金匱之盟是否是騙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死時「燭影斧聲」存在種種疑跡,在臣民眼中,趙光義即位是頗不光彩的。

為了尋求一個法律依據,取得天下人民的信任。

趙光義即位不久,就出現了「金匱之盟」的說法。

「金匱之盟」指的是宋太祖、太宗的母親杜太后臨終時要求兒子太祖趙匡胤傳位給趙匡胤之弟趙光義的一份遺囑。

據傳當日杜太后病危,急召趙匡胤等人受顧命。

太后問趙匡胤:「你知道自己是如何做了天子的?」趙匡胤十分悲傷,傷心地不能回答。

杜太后又說:「我已經行將就木,你哭管什麼用呢?我時日已不多,你怎麼只哭呢?我還要告訴你一件大事。

」趙匡胤見狀,只好回答母親:「我能做天子,全是先祖與太后積功積德的結果。

」杜太后聽後,有些生氣,嚴厲地說:「根本不是這樣!你能當天子是因為周室國君年幼,群心不附的原因。

倘若周室有長君,你能當上皇帝嗎?」繼而又說:「你與光義都是我的兒子,將來你應當傳位給你的弟弟光義,這才是確保社稷的根本啊!」趙匡胤於是叩頭回答:「一定照您的吩咐辦。

」杜太后又指著宰相趙普說:「你把它記下來,不能違背我的話。

」趙普於是當場記下了太后遺囑,並在末尾署名「臣普記」三字,趙匡胤將遺囑藏到金匱中,並命令那些細心謹慎的人長官。

然而,由於年代久遠,「金匱之盟」的重重迷霧也未能揭開,後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以掩人耳目的。

那麼,到底太祖是否有傳位光義之意呢?

一種觀點認為「金匱之盟」是存在的。

在「金匱之盟」之說傳出後,宋、元、明、清朝很少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並且這件事也經常被用來讚頌宋太祖沒有私心。

還有人指出,宋太祖趙匡胤在世時,早就有心傳位給弟弟趙光義。

《玉壺清話》卷七記載:「開寶初,太宗居晉邸,殿前都虞候奏太祖說『晉王天日資表,恐物情附之,為京尹,多肆意,下戧吏仆,縱法以結豪俊,陛下當圖之。

』上怒曰:『朕與晉弟雍睦起國,和好相保,他日欲令管勾天下公事,粗狂小人,敢離我手足耶?』亟令誅之。

在李燾《資治通鑑長編》也有這樣的記載:「光義有疾病,殆不知人,上亟往問,親為灼艾.....間謂近臣曰『晉王龍行虎步,且生時有異,必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

現在有一些學者也贊同「金匱之盟」之說。

佐證如下:第一,從「金匱之盟」產生的背景分析,杜太后臨終遺言有可能性。

五代時期戰亂不斷,又缺乏制度約束,所以造成武將功高震主的情形不可避免。

主少國疑,即位後的幼主不能控制局勢,導致政權更迭。

宋太祖開國之初的「杯酒釋兵權」即是防止武將專權。

面對另一個主少國疑的弊端也不可能沒有考慮,杜太后看到了這一點,又加之一直寵愛趙光義,所以才會有讓太祖傳位給其二弟趙光義的遺詔,這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現實的可能性。

第二,太祖在位時不立太子。

宋太祖有四子:長勝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

德秀、德林皆早亡。

太祖於960年即皇帝位,至976年駕崩,在位17年之久,但是史料沒有記載立太子之事。

這一不合常理的行為,可能證明「金匱之盟」確有其事,太祖立晉王之心已定。

第三,太祖和太宗關係密切。

太祖登機後,沒有忘記弟弟趙光義德功勞,步步提升他直至晉王,可見沒有壓抑趙光義的意思。

如果太祖想傳位於皇子德昭或德芳,按太祖壓抑武將專權的開國政策,不可能忽視到這樣可能的後果:即皇弟趙光義的大權在握是對皇子繼位的極大威脅,並由此造成了另一個有力的皇位爭奪者。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金匱之盟」是趙光義偽造的。

清代古文學家惲敬對盟約內容首先提出疑問。

後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提出疑問。

宋太宗

20世紀40年代張蔭麟曾作《宋太宗繼統考實》,認為「金匱之盟」是趙普偽造的,全盤否定此事。

其理由大致如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時,宋太祖只有34歲,正值年輕力壯之時,趙光義才23歲,而太祖長子德昭也已經14歲了。

當時太祖身體健康,沒有短壽駕崩之象,即使太祖只能再活20年,那時,長子德昭已30多歲,不可能存在幼主之說。

杜太后沒有依據猜測太祖早死、幼子繼位,而宋朝重蹈五代的覆轍。

如果確如太后所預料宋太祖中年夭折,也許杜太后憑經驗或靈感有超前的洞察力,立下「金匱之盟」。

但是,太祖活了50多歲,並沒有早逝而面臨幼子主政。

如果有遺詔,太祖臨終前應該命人打開金匱,即使是突然死亡,皇后也應該知道此事,掌管金匱的宮人同樣也知道此事,但是為什麼要等到太祖死後五年才由趙普揭露出來?即使公布遺詔,趙光義應該把全文都公布出來,而留下來的卻僅是一個大概的內容,而且內容還不完全一致。

更何況,太祖並未遵守遺詔辦事,傳位給他的弟弟,而是傳位給他自己的兒子。

但也有學者提出了相反的證據。

關於立此盟約的條件,持肯定論者認為它符合常理。

杜太后親身經歷過五代,這是一個王朝更替頻繁的時期,五代君主共十三人,在位超過十年絕無僅有,有七人死於非命,杜太后擔心宋太祖英年早逝、幼主執政失國而終是正常的。

杜太后在趙匡胤剛當上皇帝曾說「吾聞『為君難』,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求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憂也。

」杜太后認為剛剛建國,根基未穩,隨時有可能成為短命而亡。

儘管當時太祖正值壯年,但政治變化無常,假如宋太祖真的死於非命,十多歲的德昭顯然是不足以應付。

而擁有豐富政治經驗的趙光義應是理想的繼承人。

還有一種觀點也質疑」金匱之盟」存在的合理性。

不過認為盟約是趙普和趙光義互相利用偽造。

他們分析了宋太祖、趙光義和趙普三者之間的關係。

第一,太祖與趙普的關係。

太祖創業之初與趙普君臣關係極好,趙普由建國初期樞密副使升至乾德二年的宰相。

但後來宋太祖對趙普開始逐漸厭惡,嫌隙該是逐漸形成的。

如趙普曾保薦某人,雖然太祖撕碎了他的奏章,但趙普卻糊好之後第二天仍舊呈上迫使太祖接受。

雖然一般認為這體現了趙普的宰相風度和太祖善於納諫,但太祖的不滿也難免。

另外,趙普常提太祖微賤時的小事,不免也會讓已做皇帝的太祖覺得有損尊嚴。

此外趙普收受吳越瓜子金、陷害有隙官員等事件也會令太祖警覺到趙普的權柄太重。

所以太祖晚期趙普被罷相,已不再被重用,至太祖駕崩時也沒有再召見他。

第二,趙光義和趙普的關係。

趙光義和趙普原本都是陳橋兵變的重要策劃者,在宋王朝建立之初,兩人都得寵。

但是在建隆二年六月,杜太后去世後,趙光義處境就相當不妙了。

七月,趙匡胤解除趙光義禁軍職務,只命他擔任開封尹,權力大大減小。

這時趙普卻一再升官,到乾德二年已升至宰相,遠遠高過趙光義。

隨著時間推移,趙普漸漸專權朝政,趙光義則力圖把以開封為中心的東京府經營成獨立的小區域。

兩人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矛盾,漸漸展開了明爭暗鬥,衝突時有發生。

後來,由於趙普的專權遭到趙匡胤猜忌,才開始失勢,趙光義乘機利用「權謀之士」盧多遜攻倒趙普。

趙普以他從政多年的經驗,以及他對趙氏家族的了解,深知要使他的命運出現轉機,主要要為新皇帝趙光義獻上一份厚禮,而且這份厚禮物要足以使他動心。

於是趙普獻上了他的「金匱之盟」的厚禮。

這種觀點主要是建立在一些常理的推測上,沒有相關的史料支撐,儘管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足以使人完全信服。

總之,「金匱之盟」疑案屬於皇家禁宮疑案,肯定也罷,否定也罷,都是根據當時歷史事實、政治背景所作出的判斷。

比較雙方的觀點,其資料和解釋、推斷均偏向於對己方所持觀點有利的一邊,因此爭論越多,疑點也就越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金匱之盟謎團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認為光義乃合法繼位,是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行事。但後來有人對「金匱之盟」一事提出質疑,使得這一事件變得撲朔迷離。 《宋史》有好幾處提到「金匱之盟」...

小議燭影斧聲 金匱之盟(趙二上位)

宋太祖趙匡胤共有兄弟5人,他本人行2,大哥趙匡濟和小弟趙匡贊都早死,三弟是趙匡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四弟是趙匡美。趙匡胤稱帝後,為了避諱幾個弟兄紛紛改名,宋太宗的改成了我們熟悉的趙光義,老四趙...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的繼位者為什麼不是兒子?

宋太祖怕史官:宋太祖嘗彈雀於後苑,有臣稱有急事請見,太祖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詰其故。對曰:「臣以為尚急於彈雀。」上愈怒,舉柱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上罵曰:「汝懷齒,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