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 不倒翁 十朝元老 馮可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馮道(882~954),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

字可道,自號長樂老。

漢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

歷經桀燕皇帝劉守光、後唐莊宗李存勖、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唐閔帝李從原、後唐末帝李從珂、後晉高祖石敬瑭、後晉出帝石重貴、遼太宗耶律德光、後漢高祖劉知遠、後周太祖郭威,共四朝十帝。

基本上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實的「官場不倒翁」,江湖稱:14哥

馮道

馮道緣何能夠在混亂不堪的時代成為那些如狼似虎的軍閥們爭相延請的座上客,成為他們極其信服的能臣賢吏?

馮道,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傳奇人物,他有三不欺:所願者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以三不欺為素。

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聞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馮道

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人,卻能撇開儒家的是非原則,處處出手「道德」拳,為天下蒼生著想,成為一個超越了黑白二元邏輯的人物:他既是一些人眼中毫無廉恥的奸臣,又是大眾眼中與虎謀皮拯濟蒼生的一代能臣。

他既是「兒皇帝」石敬瑭的心腹、認可外族皇帝的漢奸,又是從契丹皇帝里救下無數漢族人性命的英雄。

他既是善於藏拙有所不為的滑頭,又是重視文化建設的一代賢士。

他既是見風使舵的官場油葫蘆,又是至為克己的一代廉吏。

他既是為後世鄙棄的無恥貳臣,又是當時公認的德高望重的「國老」。

正是這種「無間道」的做法成為他在「虎狼叢中」立身的不二法則。

馮道可謂不幸之極,他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最頻繁的時期,他一生從政三十一年,歷五朝十一帝,平均每朝(含契丹)僅六年余,每帝僅三年余,最長的唐明宗和晉高祖也才享國只有八年。

而且這幾個朝代都是靠陰謀與武力奪取政權的,契丹又是趁亂入侵的。

除了個別皇帝還像個樣,其餘都有各種劣跡暴政,晉高祖石敬瑭更是靠出賣領土、引狼入室才當上兒皇帝的賣國賊。

即使按照儒家的標準,這些帝王大多也夠得上是「亂臣賊子」或昏君暴君。

但事實上他們又都是統治了中原地區的君主,連歐陽修也承認他們的正統地位,一一為之作紀。

因此處於這種亂世的馮道除非住進桃花源,或者優遊林下「苟全性命於亂世」,否則總得為這些皇帝效勞,總得忠於這些皇帝或其中的某一人。

逃避現實自然要容易得多,但如果當時的士人都是如此,難道真的要靠那些「亂臣賊子」和以殺戮為樂事的軍閥劊子手治天下嗎?更何況憑著馮道當時的大名,甚至想隱居桃源也是不可能的,這就逼得他不得不周旋於亂世。

據說馮道辭逝後,天下「無賢愚,皆仰道偉元老,而喜為之稱譽。

」後周第二代領導人柴榮還下令朝廷停止辦公哀悼三天,追封他為瀛王。

馮道也是一個為後來許多文人詬罵的對象,認為他是一個毫無骨氣的民族敗類,罵他罵得最來勁的就是宋朝文壇領袖歐陽修。

「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是歐陽修對他的整體評價。



馮道

我讀了歷史以後,由人生的經驗,再加以體會,我覺得這個人太奇怪。

如果說太平時代,這個人能夠在政治風浪中屹立不搖,倒還不足為奇。

但是,在那麼一個大變亂的八十餘年中,他能始終不倒,這確實不是個簡單的人物。

第一點,可以想見此人,至少做到不貪污,使人家無法攻擊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為方面,也一定是爐火純青,以致無懈可擊。

古今中外的政治總是非常現實的,政治圈中的是非紛爭也總是不可避免的。

可是當時沒有一個人攻擊他。

如從這一個角度來看他,可太不簡單。

而且最後活到那麼大年紀,自稱「長樂老人」,牛真吹大了。

歷史上只有兩個人敢這麼吹牛,其中一個是當皇帝的——清朝的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做了六十幾年皇帝,活到八十幾歲死,樣樣都好,所以自稱人生已經十全了。

做人臣的只有馮道,自稱「長樂老人」,
這個老人真不簡單。

後來儒家罵他喪盡氣節,站在這個角度看,的確是軟骨頭。

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歷史上、社會上,凡是被人攻擊的,歸納起來,不外財、色兩類,馮道這個人大概這兩種毛病都沒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何稱馮道為「官場不倒翁」?

五代十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又一個大動亂、大分裂的政治劇變時代,其間多少英雄好漢折戟,然而即使在這樣一個令人無所適從甚至可以說極端險惡的風雲變換時代,仍然有一個堪稱傳奇的政治人物卻屹立於各種矛盾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