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通鑑」政治上的不倒翁、平衡大師馮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陸梵塵/文

五代十國形勢圖

歷史人物往往不太好評價,原因主要是評價的標準不可能統一。

是依其對歷史發展的貢獻?還是以其道德水平的高下?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取捨。

在歷史上長期受到後人正、反兩個方面極端評價的一個代表人物,就是五代時期的馮道,他被人們稱作「政治上的不倒翁」。

所謂「五代時期」,是指中國唐朝之後、宋朝之前的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政權統治的這段歷史時期。

又因為這五個朝代的名稱在以前的歷史上也存在過,所以後世為了便於區分,便把它們分別稱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我們在上面只稱馮道是「五代時期」的人,沒有稱他是哪個王朝時期的人,原因就出現在這裡。

五代時期是個戰亂不已,政權更迭頻繁的時期,皇帝的更換更像是走馬燈似的。

這一時期一共才五十四年,其中壽命最短的王朝後漢政權才存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可見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

不好說馮道其人具體是屬於哪個朝代的,原因主要:一是他在那個時代算高壽了,生於唐僖宗時期,卒於後周世宗顯德年間,一共活到73歲,幾乎貫穿六個朝代。

二是他在幾個王朝都很吃得開,在那個戰亂頻仍、政權動盪的年代,他自稱是「長樂老」,也就是活得很滋潤的意思,不能確認他只是一個朝代有作為。

永遠的不倒翁

說他是政治上的不倒翁,自然帶有貶義,主要是基於他以下的表現。

馮道出生於唐末的一個亦農亦儒的家庭,接近通常所講的「耕讀之家」。

先後投奔劉守光、監軍使張承業等人擔任幕僚之類的工作,以文筆好而知名。

後被張承業推薦給後來成為後唐莊宗的李存勖,在軍府中負責一切文字方面的工作,受到莊宗的肯定,後唐打敗後梁之後,他任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翰林學士。

三年後,後唐明宗即位,因以往聽聞過馮道的大名,也加以重用,任他為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

這裡要說明的是,後唐明宗和莊宗並不是正常的父死子繼的那種皇位繼承關係。

原來二人都是唐代末年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的兒子,不過莊宗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長子,而明宗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在建立後唐王朝的過程中二人有配合,但更有矛盾和猜忌。

要不是莊宗死於內部兵變,李嗣源是不可能稱帝的。

可以說,明宗皇帝對馮道的肯定遠遠不同於一般皇帝對先皇帝老臣的評價。

在明宗一朝,他由於與世無爭又有學問,官位也是一路上升,先後改任門下侍郎、戶部吏部尚書、集賢殿弘文館大學士,加尚書左僕射,封始平郡公。

明宗死後閔帝李從厚即位,馮道仍然擔任宰相。

不久由於統治者內部的鬥爭,閔帝出逃了,馮道又率領百官迎接末帝李從珂入主朝廷,他仍做他的宰相。

936年,石敬瑭滅了後唐建立了後晉。

石敬瑭原為後唐明宗的女婿,這在當時一段時間被人們認為有篡位之嫌。

但馮道馬上就投靠了新的王朝,石敬瑭任他為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

朝中事無巨細,多歸馮道處置,他所受到的榮寵遠勝以往。

到後晉第二個皇帝石重貴時,他還是擔任在宰相,又加官為太尉,封為燕國公,又擔任節度使。

946年,後晉這個「兒皇帝」政權被契丹滅了以後,馮道又短期歸順過契丹。

他在當時還被占領著的都城朝見了契丹國主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指責他任要職期間沒能為後晉干出什麼像樣的政績,馮道無言以對。

又問他為什麼來此朝拜?他的回答是:「沒了城池也沒有兵了,怎麼敢不來。

」這倒說的是實話。

接著耶律德光又問他:「你覺得你是什麼樣的老頭子?」馮道回答說:「是個無才無德,又蠢又笨的老頭子。

」又問他:「如何才能救得天下百姓?」馮道的回答是:「這個時候就是佛祖出來都救不得,只有皇帝你能救得。

」一番對話,既表示了歸順,又能作賤自己,更表現出了高超的拍馬屁的功夫,因此耶律德光很滿意,高興之餘還任命他為太傅。

契丹軍隊北撤的時候,他一直隨從送到常山。

永遠和同僚的和氣一片

在隨後中原地區幾個月的政權空白期,馮道做了些收羅難民的工作。

隨後劉知遠建立了後漢政權,馮道被招納為太師、奉朝請。

後漢政權存在了四年不到的時間,就被後周政權替代了。

後周太祖郭威因其年高望重。

拜馮道為太師、中書令等,給他以極高的尊寵。

在後周第二個皇帝世宗時期因病去世的,算是壽終正寢。

後人稱他為不倒翁者,主要是從其一生的履跡來看的。

他一生經歷五個朝代卻在4個朝代任職,先後侍奉過10多個皇帝,為6位皇帝當過宰相,擔任宰相長達20多年。

往往舊的主子剛走,又以無比熱情的姿態迎接新的主子了,轉換之快,絲毫沒有一點心理障礙。

古代的歷史學家評判他的一生時都說他缺乏「忠貞」的政治節操,比作一女嫁二夫就已經是夠狼狽的了,何況馮道卻再三再四地換主子。

認為馮道死後人們給他的終生定評——諡號「文懿」是正確的,虧得不能用「文貞」、「文忠」之類的諡號。

長期被認為是政治雙面人

但是,歷史上對馮道充滿褒義的評價,也同樣不是沒有證據的。

比如:

歷史記載馮道小時侯性格淳樸憨厚,喜歡學習,無論條件再艱苦都能保持良好的生活態度。

文章寫得好,這是後來從政時也一再證明了的。

生活上吃得苦,有一點好東西都孝敬親友。

當官後不受官員之間的送禮,在災荒年景能把自己的俸祿之餘賑濟鄉里,而自己睡覺僅只要一抱乾草就行。

在為其父親守孝期間,他能夠像農夫一樣,自己耕地砍柴,並沒覺得自己的身份有多麼高貴,被時人稱為「真丈夫也。

」戰爭中部下經過挑選送給他的俘虜的女眷,他總是另擇別室安置她們,直到為她們找到家人送走。

就是像在都城拜見耶律德光那次,也有人從好的方面去評價的。

說是他採取人格自污的方法獲得耶律德光的歡心,從而避免了一場契丹對占領區漢族民眾的屠殺。

在隨從契丹北歸到達常山的路上,他一路上看到很多被契丹士兵俘獲的中國士女,他都用隨身所帶的財物把她們贖過來,送她們寄住在一些大點的尼姑庵中,在以後時間裡如果能找到他們家人的,才送她們回去。

馮道在政治上雖然沒有特別大的建樹,但也不是乏善可陳。

在當初跟隨後唐莊宗期間,調和過莊宗和郭崇韜的矛盾誤解,這對於後唐王朝的建立是立了大功的,也使得當時人們開始認識到馮道是個有遠大眼光的人。

在和後唐明宗從容談及政事的時候,他能夠勸諫明宗為政要日慎一日,兢兢業業。

在豐收年成,他能向皇帝說道「穀貴餓農,穀賤傷農」,提醒多關注農民的辛苦,並引用當時詩人聶夷中那首著名的《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

」並取得了積極效果。

在文化上,他於後唐長興三年(932年)發起刊刻經注合一的儒家九部經典(稱為「九經」)——這是後世「十三經」的前身,歷時二十二年,到後周廣順三年(953年)終於刻完,為中國官刻圖書之始,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播具有重大貢獻。

在後漢的乾祐三年(約950年),這時的馮道已經69歲了,早已步入晚年,他寫了一篇《長樂老自敘》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在自敘中,他羅列了自己的家族及家庭成員的情況,自己的生平及歷仕,認為自己在以往4個朝代里該當的官都當了,雖然備嘗艱辛,但也算光宗耀祖了。

他自我評價是:孝於家忠於國,嘴裡說出的話沒有出格之言,家裡沒有不義之財。

時刻要求自己做到的是「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的「三不欺」原則。

從社會角色來說,他覺得自己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師長、為人夫、為人父,都是無愧的。

他就是這樣帶著一種無愧且自豪的心情來評價自己一生的,精神是快樂的,因此自號「長樂老」。

馮道年輕未出道的時候曾寫過一首詩: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聞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從這首詩中,人們也可以找出對馮道兩面性評價的依據來。

該詩的上闋中可以看出未出道前的馮道,對社會的未來還是充滿著信心的,他知道他面臨的是個亂世,但他相信自己會有「前程」,天下會有「明主」,「吉人」也自會有天相的。

下闋除了仍然保持信心堅定以外,更多的涉及到了方法和途徑問題。

為了達到目的,是否講究手段,或者說手段的底線在哪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代環境裡,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長樂老馮道

馮唐去世後,在他那個時代對他的評價基本上是以積極一面為主,甚至他死於73歲年紀上,都有人會聯想到和孔聖人同歲。

到宋代以後,對他的評價就開始兩極分化,之後的每個朝代都是如此。

可以預見,這種兩個極端的評價還會進行下去。

【本文版權,獨家享有。

歡迎轉載,嚴禁盜文。

江漢書院頭條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何稱馮道為「官場不倒翁」?

五代十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又一個大動亂、大分裂的政治劇變時代,其間多少英雄好漢折戟,然而即使在這樣一個令人無所適從甚至可以說極端險惡的風雲變換時代,仍然有一個堪稱傳奇的政治人物卻屹立於各種矛盾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