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五朝,侍奉十一個皇帝,他靠什麼成為官場不倒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唐朝滅亡後,中國北方中原地區先後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史稱「五代」。
期間,契丹人滅了後晉以後,也曾對中原實行過短暫的統治。
「五代」時期是一個形勢極不安定的亂世,政權皇帝更迭頻仍,官場生態環境極其惡劣,在這樣一個動盪變亂的年代,連皇帝都坐不穩,馮道卻營盤鐵打,先後經歷五朝,侍奉十一君,無論誰家天下他都做高官,朝朝為公卿,而且三次拜相,居相位長達二十餘年。
他為官時間之長,歷任朝代之多,出任職務之高,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遍尋中國歷史,馮道堪稱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官場不倒翁」。
馮道(882—954),字可道,自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人。
其父親熟讀諸子百家,受唐朝尊崇道家風尚影響,對道家極為推崇。
馮道出生不久,父親便依據《道德經》開篇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為其取名為道,字可道。
年輕時,馮道曾做過幽州劉守光的參軍幕僚。
劉守光敗後,他又轉事大宦官、監河東軍張承業。
張承業任用他為巡官,以其頗通文學推薦給晉王,任河東節度使掌書記,多年聲名不顯。
後唐莊宗李存勖即位後拜馮道為戶部尚書、翰林學士。
李存勖死後,明宗李亶即位,因李亶想文治國家,又因馮道「勸進」有功,於是提拔馮道做了宰相,馮道從此開始發跡。
明宗死後,愍帝李從厚即位,馮道繼續擔任愍帝時期的宰相。
不久潞王李從珂在鳳翔造反,愍帝出逃,馮道率百官迎潞王入京。
李從珂登基,即唐末帝,馮道繼續擔任宰相一職。
後來,石敬塘與李從珂發生衝突,石敬塘不惜出賣國土和自稱兒輩,換取了契丹的支持,滅掉了後唐,自己當上了皇帝,是為後晉。
馮道在後晉任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後又加封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
石敬瑭死後,馮道出任後晉出帝石重貴的宰相。
契丹南下中原滅晉後,馮道又主動去投靠契丹,被封為太傅,跟從遼太宗耶律德光北歸至常山(今河北元氏)。
後來,契丹在人民反抗下北撤,後晉大將劉知遠建立了後漢政權,馮道又跑到後漢,官至太師。
不久,郭威造反,馮道又率百官迎郭威進入汴京(今河南開封),加入後周政權,被拜為太師兼中書令。
馮道死後,被周世宗追封為瀛王。
通過以上史實可以看出,無論政權和皇帝怎麼走馬燈似的輪替,馮道的官運卻一路亨通,長興不衰,並且在這種不斷的變換更迭中,一直泰然自若,久居祿位,而且每次均能進退得當,從未倒下過一次。
他不但多年位極人臣,死後更被追封瀛王,五代末年其聲望一度達到頂峰,實為歷朝歷代所罕見,他的過人之處在哪裡?他的「官場不倒翁」秘訣又是什麼呢?
一是不講忠義,善於改變立場。
五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也是道德大滑坡的時代。
以往人們所推崇的忠義廉恥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時興了。
武將們驕橫跋扈,割據自雄,眼裡根本沒有中央,一個個都虎視眈眈的盯著皇位;文臣們唯唯諾諾,漠然居職,心裡只想著保存自身,沒有幾個敢於出謀劃策直言諫君的。
大家都是和皇帝搭幫過日子,應付一天算一天,今天你給我俸祿我上班,明天換了主子還照樣,君臣之間根本沒有什麼忠義可言。
李從珂起兵時,李亶沒有來得及告訴大臣們,就匆匆逃到姨夫石敬塘的軍中。
第二天早晨,宰相馮道和大臣們上朝一看,皇帝沒了,才知道李從珂馬上就要進京了。
按說李亶把馮道一手提拔起來做了宰相,於忠於義馮道都應該忠於李亶,但他不這麼想,在換來換去的主子面前,你如果強出頭硬是要忠於舊主子,難免招來殺身之禍;如果臣服於新主子,沒準還能撈上一官半職。
在認清形勢、權衡利弊之後,馮道放棄了忠義,及時改變立場和觀念,率領百官一起到洛陽郊外列隊迎接李從珂,並獻上了請李從珂當皇帝的「勸進」文書。
就這樣,馮道由前朝的元老重臣搖身一變,又成為新朝的開國元勛。
二是善於鑽營,積極尋求靠山。
既然沒有了道德廉恥,那麼投靠一個主子並為其賣命的標準是什麼呢?那就是實力。
有奶便是娘,誰的奶多、奶好,就可能在亂世中立得長久,也就能靠得住。
當時,北方軍事實力最強的是契丹。
石敬塘當了皇帝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兌現對耶律德光許下的諾言,一是要割讓「幽雲十六州」,二是要上表契丹自稱「兒皇帝」。
割地還好說,但自稱「兒皇帝」,這實在是一件很難為情的事。
至於派人去契丹當「冊禮使」遞交國表,更是一件既要忍辱負重,又要冒生命危險的事。
誰知,一貫善於鑽營的馮道居然毛遂自薦,表示自己願意去蹚這一道渾水。
其實,馮道心裡很明白,只有出使契丹,趁機巴結好耶律德光,取得更大的靠山,他在石敬塘那裡的位置才能保得穩,把「爸爸皇帝」籠絡好了,這「兒皇帝」也就好對付了。
馮道在契丹被阻留了兩個多月,經過多次考驗,耶律德光認為馮道非常忠誠可靠,就決定讓他回國。
馮道故意說不願意回去,並多次上表,表示對耶律德光的忠誠,想留在契丹。
越是這樣,耶律德光就越覺得應當讓他回去,好讓他為自己在石敬塘那裡辦事。
馮道園滿完成了這次外交任務回國後,連石敬塘對他也萬分恭敬,因為馮道的背後靠上了契丹這棵大樹。
後晉末期,耶律德光率30萬大軍南下,占領了汴京。
馮道看到後晉政權大勢已去,便主動來投靠耶律德光。
面對耶律德光的指責和嘲諷,馮道裝憨賣傻,卑辭以對,低聲下氣,弄得耶律德光哭笑不得,不但沒有難為他,反而給他高官厚祿。
三是居安思危,預先鋪就退路。
一味的不講廉恥,不講忠義,一味的鑽營投機,見風使舵,不遭天譴,必有人報!馮道深知,犯了眾怒的人很少有機會存留下來。
所以,馮道看似點頭哈腰,但對局勢的判斷,又有清醒獨到的地方。
走這步棋時,同時也要考慮到下一步棋該往哪裡走,為以後做好打算。
契丹人南下後,一味的殘暴統治,破壞生產,根本就沒有長久在此統治下去的意圖。
居安思危的馮道也看到這種殘暴統治是不能長久的,就開始為自己的後路著想。
他想方設法的保護了一批被迫投降契丹的漢族官員,並向耶律德光進言,保存了干千萬萬中國百姓,早早的為自己日後的仕途留下了退路。
他的這種做法,就連後來一直對馮道不滿的歐陽修都認為「契丹不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馮)道一言之善也。
」(《新五代史》)
後來,在人民的反抗之下,契丹人被迫退出中原,撤回北方。
當時在契丹做官的馮道隨契丹軍隊撤到恆州(今山西大同),趁契丹敗退之際,逃了回來歸順剛剛建立的後漢政權。
作為一個外族政權的高級官員,馮道之所以敢回來,就是因為新朝中有很多他曾經救過的官員,民間有無數他曾經救過的百姓,他料定這些人定會感恩圖報,為他保全。
果然,馮道回來後,眾人紛紛上言他的好處,不久就做上了後漢的太師。
馮道是五代時期的一個「異類」,是官場上的一個「精靈」,他歷任五朝,甚至還做過契丹人的「偽官」。
在常年的為官經歷中,馮道摸索、積累、運用、發展了自己的做官經驗,創造了一套獨特的官場秘訣,那就是「不講忠義,只看實力;見風使舵,另投新主;預留後路,有官長樂」。
馮道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官場不倒翁」,同時也得益於他的為官之道:「臨難不赴,遇事依違兩可,無所操決,唯以圓滑應付為能事。
」(《資治通鑑·後晉紀》)劉秉光
宰相中的「第一老油條」
1宰相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職業,比較特殊,上要輔助君王,下要安撫群臣,可謂是責任重大,馬虎不得。許多人千辛萬苦爬上宰相的高位,但卻總是臨門一腳的時候犯了失誤,被罰下場。例如明代第一奸相嚴嵩,將嘉靖皇...
一大臣效忠五個王朝給十二個皇帝磕頭 康熙說:那時候的人不要臉
說起官場不倒翁,馮道敢稱第二,就沒有人敢稱第一,因為他這個「五朝元老」可不像清朝的張廷玉,服侍過康熙雍正乾隆就被稱為「三朝元老」,人家馮道是貨真價實地效忠過五個王朝: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
當官我就服他!侍奉五朝八姓十二帝的官場奇人!
做官,是一門極其高深的藝術。這藝術看起來神秘,其實只隔一層紙。在中國封建社會政權中,官場不倒翁並不少見,其秘訣無非有二:一是不辨是非,良心喪盡;二是見風使舵,善投新主。官場不倒翁的人生哲學是:...
曾經恭順伺候了十個主子,唯獨看走眼一個,倒是最厲害的皇帝
在我們的印象中,三朝元老、四朝元老是很難得的。然而,在五代十國時期,由於中原王朝變更速度太快,五十三年之間,朝代從唐更替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最後歸於北宋。絕大部分文臣武將都不止跟隨過...
為何稱馮道為「官場不倒翁」?
五代十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又一個大動亂、大分裂的政治劇變時代,其間多少英雄好漢折戟,然而即使在這樣一個令人無所適從甚至可以說極端險惡的風雲變換時代,仍然有一個堪稱傳奇的政治人物卻屹立於各種矛盾鬥爭...
無恥還是識時務:他是官場不倒翁,十朝元老,卻被罵成無恥奸臣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神人,他歷經6朝,侍奉過11個皇帝,無論怎麼改朝換代,誰家天下,誰做皇帝,此人都能身居高位,甚至3次拜相,累積居相位20餘年,這個人就是被稱為「官場不倒翁」的馮道。
我們心裡都住著一個"馮道",希望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逢凶化吉
馮道生逢五代亂世,政權更迭頻仍,戰亂不斷。馮道一生歷經五朝十二帝,無論在什麼惡劣環境中,都能高官得做,駿馬得騎,是史上第一官謎,著名的"官場不倒翁",晚年自號長樂老,在中國歷史上的名聲不大好。他...
史上唯一10朝元老:3次拜相,歷6朝11帝的官場不倒翁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神人,他歷經6朝,侍奉過11個皇帝,無論怎麼改朝換代,誰家天下,誰做皇帝,此人都能身居高位,甚至3次拜相,累積居相位20餘年,這個人就是被稱為「官場不倒翁」的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