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的春秋首霸職場上位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6-08-16 陳華 時拾史事
話說周天子大權旁落之餘,只能坐困洛城,對四方諸侯爭城占地、興邦滅國全沒脾氣。
不過,周天子雖沒了君臨萬邦的威風,但其幾百年天下共主的邊際效應仍然可資一用。
在橫掃六合的力量尚未積聚的春秋時代,誰擁有了這種力量,誰就居於君臣大義的至高點,可以奉天子以討不臣,哪怕是掛羊頭賣狗肉,也挑出了一塊晃人眼球的金字招牌。
於是,本著拿來主義的最高境界,周天子被一次次「尊王攘夷」忽悠得感激並痛苦著。
當然,每次忽悠的結果毫無例外的是周王朝的威權江河日下,方伯霸主的實力蒸蒸日上。
那麼,第一個登上霸主高台的齊桓公是如何成就春秋首霸的赫赫功業的?
作為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被秦國滅亡的大國,齊國歷史上曾有過兩任桓公。
一個是武功卓著的姜姓呂氏齊桓公小白;一個是文成武德的媯姓田氏齊桓公午。
有意思的是,這兩個人如果從娘肚子裡算的話,本來都與諸侯無緣,只是個公子命。
但是偏偏時勢造英雄,一個遇到君上哥哥被人殺了,一個乾脆殺了君上哥哥,然後坐擁齊國。
齊桓公2.0上位伊始就遭遇了國內政局混亂和諸侯列國乘機干涉的內憂外患,不得已奮力抗爭,直到奪取了燕國的桑丘後,才逐漸改變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且田午最大的貢獻是為了招攬天下賢才名士,集列國智慧應對天下諸侯,首創性地在齊都臨淄稷門附近設立了中國第一所官辦大學堂「稷下學宮」。
如此文治武功,實屬亂世里的一朵奇葩,本可被後世永遠傳唱的,可惜他到底不如「一招鮮吃遍天」的齊桓公1.0,畢竟人家春秋首霸的招牌太亮了,足以秒殺任何侵權的後來者。
齊桓公小白生於何年已無從考證,只知道其公元前685至前643年在位,為姜齊的第十五位國君,是姜子牙的第十二世孫,齊僖公祿甫的第三個兒子。
齊桓公像
僖公死後,那位英俊魁梧、儀表堂堂且無比迷戀妹妹文姜的諸兒順利接位,史稱襄公。
襄公起初治國也算上心,特別是領兵滅了紀國(今山東壽光),一舉報了齊國人念念不忘的九世之讎(傳齊哀公為紀侯構陷被周夷王烹殺,齊人不敢報怨周天子,只好找冤家紀侯算帳,經過九代齊侯的努力才收全功),使拓土開疆的齊國更加強大。
得勝後的襄公日益驕橫,在妹妹文姜和妹夫魯桓公回門時,指使公子彭生殺死魯桓公,然後再殺彭生頂罪,之後與妹妹亂倫。
這也為諸兒之死埋下了禍根。
諸兒與文姜情熱之時,冷落了宮裡的連妃。
而連妃的哥哥連稱正因為襄公失信於他而懷恨在心,於是宮中府中迅速結成倒襄聯盟,計劃事成後推舉那位待遇等同公子的二世祖公孫無知上位。
就在連稱準備動手之時,襄公碰巧打獵時摔傷了腳(有說是他撞上了彭生的冤魂嚇的),正在防衛不嚴的離宮歇腳(估計是連妃報的信)。
一切都若合符契,連稱等人摸黑殺進離宮,將襄公和忠心護主的僕人亂刀砍死後,扶無知做了齊侯。
不成想,無知只會給連妃暖被窩,卻無法駕馭國中世卿國氏、高氏,加之連稱等人搞陰謀是內行,治國卻是外行,很快就被齊國的貴族集團滅了。
城門失火,難免有池魚之患。
襄公的兩個弟弟糾和小白生怕角力雙方殺紅了眼吃瓜落,就分別在自己老師鮑叔牙、管仲的保護下,逃到各目的外公家魯國、莒國(今山東莒縣)避難。
好不容易齊國內亂平息,國、高兩氏召集貴族公議,因襄公無子,決定迎回糾和小白,從中選出侯位繼承人。
國、高兩氏族長本意是向著小白的,可又怕別人不服,只好偷偷讓人先一步給小白送信。
小白聞信,忙向莒侯借兵,帶著鮑叔牙一起,間道回國。
那邊管仲也知道信兒了,忙建議糾從魯國借兵,而自己則利用魯近莒遠的地利,先一步在必經之路上截住小白。
糾愉快地接受了建議。
話說小白帶著莒人正偷偷地向齊國進發,忽然前面管仲帶人擋住了去路。
管仲對小白說:「你的哥哥糾已經到齊國了,公子還是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吧!」小白哪肯被管仲忽悠,堅辭不回。
管仲索性一不作二不休,對著小白抬手一箭,看到小白中箭翻倒口噴鮮血後,掉頭就走。
先秦時沒有文武之分,很多出將入相的人都有舞刀射箭的本領,管仲也是箇中翹楚,平時對自己的射術很自信,哪知這次卻失手了。
管仲像
原來,管仲忙中出錯,箭射到了小白的青銅衣帶鉤上,雖然余勁猶在,卻不傷人。
而小白更是個急智之人,生怕管仲再補一箭,忙抓住箭杆並咬破舌頭口吐鮮血順勢仰倒車中,整個動作一氣呵成全無破綻,難怪管仲這樣的高手都沒看出來。
小白手下自然忙亂,顧不上追殺管仲,都護在小白周圍,忙著搶救。
哪知小白覷到管仲走遠,立起身來扔掉箭支,對著管仲的背影發誓,要殺了他報射鉤之仇。
鮑叔牙見狀卻說:「公子先莫談報仇的事,想那管仲自詡神射,見公子中箭,必以為齊侯非糾莫屬。
我們正可趁其得意緩行之時,急回臨淄,大事可成!」小白正有此意,於是二人撇下大隊,只帶了少數從人,向臨淄城飆車而去。
國、高二氏接著小白,正中下懷,忙不迭地將小白扶上寶座。
小白一上台,就命令鮑叔牙為將,率兵對抗護送公子糾的魯國人。
公子糾和魯莊公聽了管仲的回報,認為大事成矣。
魯莊公雖是魯桓公之子,卻比魯桓公有想法,他希望通過扶糾上位,藉機要回失地。
現在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怎不喜歡?於是,點齊魯軍向臨淄進發。
哪成想大軍剛到乾時(今山東桓台),早已恭候多時的齊軍猛地殺出,四面合圍。
危急時刻,大將梁子奪過魯侯旌旗將齊軍主力引開,魯莊公在曹沫等將保護下倉惶逃回曲阜。
齊軍乘勝殺入魯國境內。
魯莊公賠了夫人又折兵,只好向鮑叔牙求和。
鮑叔牙派大夫隰朋到曲阜對魯莊公說,小白不想再見糾了,你們真要想求和的話,就幫我解決了糾和他的隨從吧,只是管仲必須交給齊國,齊侯還指著他報射鉤之仇呢。
魯莊公無奈只好殺了糾,糾的家臣召忽一見主子死了,二話不說就抹了脖子。
管仲冷冷地看著這一切,默默地走入魯國人為他準備的檻車。
此時的他,已從沒有殺死小白的遺憾中清醒過來,知道自己輔佐糾的使命完結了,另一個嶄新的自我即將重生。
他從隰朋的話里聽出鮑叔牙的暗示,他相信他的未來仍在齊國。
就在管仲匆匆奔向齊國不久,魯國大夫施伯就找到魯莊公說:「管仲是大才,魯國不能用則除之,若歸齊國必為魯患。
」魯莊公隨即派軍追殺。
哪想到管仲逃跑的功夫一流,他讓解差們在歌聲中忘我疾行,早離開魯境多時了。
果然,管仲在齊國迎來了第二春。
小白經過鮑叔牙的開導,不僅不記仇,還任用管仲為相,命他主持國政。
管鮑之交
這裡,咱們不得不為鮑叔牙點個讚。
此公看人的眼光真是深入骨髓。
因為管仲此前的表現就像扶不起的阿斗,做買賣賠錢還愛貪小便宜,打仗時逃的比兔子都快,對此,鮑叔牙卻說,那是因為管仲家庭條件不好,還有老母要贍養,自己和他交朋友吃點虧沒啥,別看管老二現在不咋的,總有一天會一飛沖天的。
這一刻,鮑叔牙並不因為自己押對了寶而沾沾自喜,反而將落難的老朋友推薦給了野心勃勃的小白,這才造就了一段君臣際會的霸業傳奇。
管鮑之交也從此成為君子之交的代名詞。
管仲知道齊國的優勢在於毗鄰大海,漁業、鹽業和商業發達,因此他在主政改革中提出了最被後人漠視的「以商止戰」的治國思想,主張國家內政的關鍵就是發展商品經濟,讓國民富裕而不致反叛。
對於各諸侯國,則要擴大跨國貿易,並以軍事威懾力相互制衡。
在此基礎上,他大搞四民分業以促進社會分工,均田分力以提升農業產量,整頓稅傳(提供給商人住宿的驛舍)以招商引資,藏富於民以刺激消費,甚至創設女閭(娼寮)以佐國用。
別看他自家做買賣賠本賺吆喝,經營國家卻日進斗金,齊國迅速「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力大增。
同時,管仲改革行政區劃、以法治國,整頓軍制,寓兵於農,使齊軍做到了「守則同固,戰則同強」。
管仲非常重視人才,他不僅讓地方上推選「慈孝」「聰慧」「拳勇」出眾者為官,還在朝堂上向齊桓公薦舉隰朋、寧戚、王子城父、賓須無、東郭牙等人,說「舉動講規範、進退合禮節、言辭剛柔相濟,我不如隰朋,請封他為大行,掌管外交;墾荒築城以聚人口、闢田耕作以增收入、發揮土地最大效益,我不如寧戚,請封他為大司田,掌管農業;治軍嚴明、帶兵有方、統帥三軍、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封他為大司馬,掌管軍事;斷案公平、判決適當、不誣陷殺害無辜,我不如賓須無,請封他為大司理,掌管刑律;犯顏進諫、忠於社稷、不避死亡、不撓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封他為大諫官,掌管督察。
這五個人的專長,我都比不了。
君上若想富國強兵,就必須重用此五人」。
桓公同意管仲的建議,並按照他的提名組閣。
經過管仲的不懈努力,齊國臻於大治,終於可以放心地走上爭霸的星光大道了。
當然,後來我們知道在以後的爭霸事業中他同樣智計百出,集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於一身,還被譽為「法家先聖」。
好了,言歸正傳。
管仲改革成功後,就該退居幕後,讓豬腳小白唱大戲了。
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改革初見成效後,就有些飄飄然地準備露一小手了。
桓公二年(前684年),他不顧管仲操之過急的勸說,派鮑叔牙率軍再伐魯國。
在小白心中,魯國近在咫尺,是齊國稱霸的直接障礙,必除之而後快。
齊魯兩軍會戰於長勺(今山東萊蕪)。
這次魯人懷著對乾時之戰的舊怨有備而戰,且魯莊公任用善於把握戰機的曹劌為將,嚴陣以待。
驕狂的齊軍先後發起了三次衝鋒都被魯軍逼退,士氣漸衰,魯軍乘勢反擊,齊軍敗衄,望風披靡。
這就是「一鼓作氣」典故的由來。
這次失敗給了桓公當頭一棒,讓他看清了形勢,也認識到現在和魯國攤牌時機尚早。
於是,他更加信任管仲,君臣一起埋頭若干,振興齊國。
其間,齊國以戰代訓,滅亡了曾經在小白逃亡途中給臉子看的譚國(今山東章丘),譚侯奔莒。
可見,小白還是很記仇的。
桓公五年(前681年),小白覺得家底厚實了,拳頭硬了,該拉出去操練了。
於是,小白廣發英雄貼,邀請諸侯在北杏(今山東東阿)會盟。
有周以來,並非沒有會盟,但是以前會盟都是周天子主持或特批的,這一次北杏會盟,不知周天子是否允准,結果只有宋、陳、蔡、邾(今山東鄒城)四國國君與盟,小白心裡有些不爽,看來自己的號召力還不夠嘛。
為了刷存在感,他顧不上協力平息宋國內亂的初衷,而是將兵鋒直指接了盟貼後不來赴約的遂國(今山東寧陽、肥城一帶),國小力弱的遂國難當齊軍雷霆一擊,瞬間解裂,成為了齊桓公首開以諸侯身份主盟的祭品。
雖然,第一次會盟勉強成功,但小白和管仲知道天下諸侯未必心服,甚至還會腹誹齊國只會欺侮遂國那樣的小國,會盟不過是齊國稱霸的遮羞布罷了。
然而不久後發生的一次齊魯會盟卻讓小白的形象大為改觀。
同樣是桓公五年,齊國再次發兵魯國,魯國戰敗(經過管仲料理的齊國已非吳下阿蒙,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權謀都會黯然失色),魯莊公請求割地息戰,齊桓公愉快地答應了,雙方約定在柯地(今山東陽穀)會盟。
起初,雙方談的是魯國割地事宜,孰料登台歃血那一刻,卻風雲突變,魯莊公的陪臣曹沫趁人不備拔出暗藏的匕首劫持了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侵自魯國的汶陽之田(今山東泰安)。
小白憋屈地答應了。
事後,小白覺得魯人失信且挾制自己很沒面子,就想不歸還土地並殺掉曹沫。
管仲勸諫說:「不給汶陽之田,只是逞一時之快。
會失信於諸侯的!」結果,齊桓公爽快地將汶陽之田還給了魯國。
諸侯們知道此事後,都認為齊桓公講信譽,靠譜,一些小國都想著依附齊國了。
此時的小白認識到,很多諸侯國都有實力,滅之不易,要想將他們拴在齊國的戰車上,對自己頂禮膜拜,必須要擎起「尊王攘夷」這面大旗,借周天子的名義凌駕諸侯之上,借驅逐戎狄整合諸侯的力量,一者衛護華夏族的文明,二者實現自己的霸業。
桓公六年(前680年),曾參加「北杏會盟」的宋國背盟,齊桓公約請曾參加「北杏會盟」的陳、蔡二國共同出兵伐宋
。
與以前會盟不同,這一次為了獲得周天子的支持,唱響「尊王」主旋律,齊桓公事先派人卑辭厚幣地去朝拜周天子,說宋國不服王化,擅立國君,請周天子降罪。
門庭冷落的周天子正想借齊國的力量來崇樹天子威望,遂答應齊桓公的要求,派大夫單伯率王師,會同齊、陳、蔡三國合兵伐宋。
宋國看到齊國打著周天子的旗號來討伐,不想背負抗拒王師、與天子作對的罪名,請求歸順王室並與諸侯和好。
齊桓公覺得這種「拉大旗作虎皮」的模式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在第二年冬天,又拉著單伯,約集衛、鄭、宋三國國君一起在鄄地(今山東鄄城)會盟。
各國看到連周天子都支持齊國,遂共推齊桓公執牛耳為盟主。
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在「鄄地會盟」上開始確立,稱霸之路從此一片光明。
桓公八年(前678年),齊又約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今河南蘭考)會盟 。
會上大家公推齊桓公為盟主。
此時的小白在尊王的旗號下逐漸坐穩了霸主的寶座,而且手下的小弟也越來越多。
不僅各路諸侯看好桓公,就連各國權貴也將齊國作為庇護所。
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陳厲公之子媯完因懼禍奔齊,桓公甚愛之,欲任為卿,媯完力辭,乃為工正,並改田氏。
田完娶妻時,卜人說他「八世之後,莫之於京」,果不其然,他的八世孫田和完成了代齊大業,使姜姓呂氏齊國嬗變為媯姓田氏齊國。
這是後話,按下不表。
此後,齊桓公的工作重心將轉向「攘夷」。
此時的中國,由於周天子勢衰無法統合諸侯共抗戎狄,戎夷部落開始侵入中國,華夏族與戎夷部族的矛盾日益突出。
既然周天子做不來攘夷統帥,小白先生迎難而上,主動扛起攘夷大旗,出兵放馬,誓與戎夷血戰到底。
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活動在今天河北北部的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北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今河北盧龍)才得勝凱旋。
燕莊公親送齊桓公回國,一直送到了齊國境內。
桓公說:「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
」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稱燕留,還叮囑燕君學習先君召公忠勤王事。
諸侯聽說此事,紛紛點讚齊國。
其實,邊境之地的歸屬在當時本就模糊,慷慨一下又如何?關鍵是叮囑燕君時的口氣儼然天子駕臨。
不過,當時沒人在意,認為盟主就是這個范兒。
四年後,周公後裔建立的邢國(今河北邢台)被狄人攻破。
軍情危急,桓公率宋、曹二國之君各率兵馬共同救邢。
擊退狄人後,桓公又把邢國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今山東聊城)
。
不久,狄人又侵犯衛國,養鶴高手衛懿公死難,齊桓公考慮到衛國君亡國滅,須重新建國,便於翌年(前658)春在楚丘(今河南滑縣)東幫助衛國修築新都,使得衛國在黃河南岸得以
重生 。
這就是齊桓公「存邢救衛」的赫赫功勳。
孔子對齊桓公的霸業不感興趣,卻對管仲輔弼桓公攘夷的功勳讚不絕口,說「沒有管夷吾(管仲字),我們這些人都要披髮左衽,成為戎狄了。
」後世儒家也跨越門戶之見,對管仲嚴守「夷夏之防」,衛護華夏文明歆羨不已。
眼見的齊桓公打遍中原無敵手,頗有些志得意滿。
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桓公和蔡姬泛舟湖中,年輕的蔡姬淘氣晃船,在陸地上縱橫捭闔的桓公在水面上卻心虛得很,忙阻止蔡姬。
蔡姬不聽,仍晃個不停。
桓公下船後大發雷霆,命人把蔡姬送回其娘家蔡國。
蔡侯見妹妹哭哭啼啼地被從夫家趕回來,也不高興,立馬把蔡姬又嫁給了別人。
桓公其實是喜歡蔡姬的,只想讓她回家反省反省,過些時候再接回來,誰想蔡侯如此處置,太不給盟主面子了,不禁大怒,遂起兵討伐。
蔡國恐懼,知道中原諸侯都不是齊國的對手,就投靠了楚國。
楚國覺得這是逐鹿中原的大好機會,就發兵攻鄭救蔡。
齊桓公知道,當時天下如果還能找出一個敢於和齊國叫板的國家,非楚國莫屬。
自己真要打遍天下的話,楚國是個繞不過去的坎,早晚要見個真章的。
於是,桓公再次召集聯合國軍在陽穀會盟,商討伐楚救鄭。
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聯軍先對楚國的盟國蔡國大張撻伐;接著,又率大軍聯合進攻楚國,迫使楚國在召陵(今河南漯河)訂立盟約,楚國答應向周天子稱臣和貢獻苞茅,史稱「召陵之盟」。
由於楚國在當時中原各國眼裡與蠻族無異,故此,迫降楚國也可算作攘夷之舉。
當然,實際上齊楚之間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戰爭,楚國人只是迫於齊國之強,暫時收斂,一旦中原勢弱,楚人很快就會捲土重來。
葵丘會盟的塑像
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周王室發生更立太子之事。
周惠王駕崩,其後欲廢太子鄭而立王子帶,太子鄭求助於齊桓公。
天子廢立,可是天大的功勞,齊桓公二話不說,約集魯、宋、衛、許、曹、陳等國在洮(今山東曹縣)會盟,重申首止(今河南睢縣)會盟精神,扶太子鄭上位,是為周襄王。
此時的襄王對齊桓公的感激之情可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四年後,當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葵丘(今河南民權、蘭考一帶)會盟時,周襄王特派宰孔封齊桓公為方伯,賜周王室祭祀太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及天子車馬,這是周天子給諸侯的最高獎賞,說明周襄王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齊桓公的霸業已達到顛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盟會上,桓公代周天子發號施令,在盟辭中規定了「五禁」條款:
一是誅殺不孝之人,勿改變已確立的太子,不要以妾為妻;二是尊重賢能之人,培育人才,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愛護孩童,不忘來賓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為官,官吏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辦,不要獨攬,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專殺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設堤壩,不要阻止別國來糴糧,也不能不報告天子就封國封邑。
五禁作為見諸史冊最早的國際公約,涉及當時諸多重大的內政問題,特別是禁止互相攻伐、廢嫡立庶和提倡尊賢使能、尊老愛幼等,顯然是對春秋以來各國內政外交的總結,其主旨是維護周禮,穩定「國際」秩序,這在當時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同時,五禁涵蓋了水利、糧食買賣等經濟民生問題,鮮明地反映出日益發展的經濟趨勢正改變著各自為政的割據局面,逐漸打破了舊有的經濟壁壘,也說明齊桓公主持的盟會是順應時代潮流的。
有趣的是,一向恥談齊桓晉文之事的孟子對齊桓公的豐功偉績不感興趣,卻將「五禁」收入書中,足見五禁的有關規定確實反映了時代的需求。
當然,齊桓公也難脫越俎代庖之嫌,幹了或想干一些本該周天子幹的事,誰叫這位伯舅手眼通天呢。
據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搞會盟不過癮,還想搞封禪大典,完全把自己當成了周天子,這可急壞了管仲。
管仲只好糊弄說,封禪大典只有在風調雨順、有鳳來儀的時候才能舉行,現在天下洶洶、豺狼縱橫,搞不得的。
齊桓公只好作罷。
管仲為齊桓公的霸業操持了四十年,自己也很會享受,不僅家資豐厚,擬於王室,而且在家中公然設有「三歸」「反坫」。
其中,「三歸」是三座用來觀景的高台;「反坫」則是供放置酒器用的土台,這兩樣東西是當時只有天子或諸侯才能使用的。
管仲只是卿大夫,卻如此僭越,不能不說禮崩樂壞,可見他所提倡的尊王歸根結底只是個幌子。
對於管仲的逾制行為,齊國人卻不以為侈。
難怪孔子會對此吹鬍子瞪眼地說:「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把管仲的好處全忘了。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革命了一輩子的管仲病篤,桓公問誰可以代他為相?「廚神」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易牙殺掉孩子做成美味來討好君上,不合人情,不可以。
桓公又問衛公子開方如何?管仲答,開方背棄自己的親人來討好君上,亦不合人情,難以親近。
桓公最後問,「引刀自宮」的豎刁如何?管仲答,豎刁自宮討好君主,更不合人情,難以親愛。
管仲知道桓公對易牙等人異常寵愛,可為了桓公好,希望他能夠遠離三侫。
可惜,曾經奉管仲的話為聖經的桓公在三侫的事上,卻聽不見管仲的遺言,仍須臾離不得三人
。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戎人攻打周王室,天子遣使告急於齊,桓公令各國諸侯發兵救周。
翌年,齊桓公重病,公子無虧、昭、潘、元、商人各率黨羽爭位。
在位四十三年的桓公竟然沒能處理好繼承人問題,不能不說管仲諸臣的失職,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好色的齊桓公多內寵,無法確定繼承人,當斷不斷,最終遺禍家國。
易牙、開方、豎刁三人各有所屬,他們擁兵作亂,隔絕內外,使齊桓公活活餓死宮中,可憐桓公臨死前才後悔不聽管仲之言,自貽伊戚。
桓公的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出來了。
在國、高等卿大夫的干涉下,新立的齊侯無虧才把父親桓公收殮。
齊桓公開創了爭霸格局,而且他在爭霸過程中比較講求信用,少用詭計,以至於孔子稱美齊桓公爭霸是「正而不譎」。
齊桓公用管仲而正道成霸,信三侫而亡身不顧,千秋以降,用人成事,用人敗事,旋踵之間,不可不察。
上一期:最近比較煩的周平王
關於時拾史事
搜索微信號:historytalking 關注時拾史事,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時拾史事是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時拾史事讀者群號 535858375,歡迎喜歡歷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
投稿請發[email protected]
裝死成為了春秋第一霸主,死後十幾天才被發現
齊襄公時,國政相當混亂。公子小白的師傅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公子糾的師傅管仲保護公子糾逃到了魯國。後來,齊國在一場政變中沒有了國君。齊國貴族高氏和國氏秘密召小白從莒國回來。魯國收到消息也...
曹操歌詠他為五霸之首——齊恆公
曹操《短歌行》有言:「齊桓之功,為霸之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正而不譎,其德傳稱。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賜與廟胙,命無下拜。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詩中說,齊桓公...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深度解析齊桓公的稱霸之路
《論語》中說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其中「九」並不是九次會盟諸侯,而是「多次」的意思,而「一匡天下」,也只是一匡中原天下而已(當時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西北的晉國都不是齊桓公能匡的)...
春秋首霸齊桓公,最終卻因昏聵活活餓死
隨著西周豐鎬二京被遊牧部落犬戎洗劫,諸侯們打退了犬戎之後,立原來的太子宜臼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然後就回各自的封國了。平王東遷都到洛邑,並沒有遷徙豐、鎬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國的時候,只能依靠...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其中管仲是誰?這個人到底多有牛?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統率80萬大軍南征,諸葛亮出使東吳做連吳抗曹的說客,於是有了一段「舌戰群儒」的歷史佳話。張昭對諸葛亮說:我張昭是江東一個很不起眼的讀書人,聽說孔明先生在隆中的時候,將自已比...
齊襄公與其妹私通慘遭殺害,公子小白重用管仲成就霸業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著春秋五霸這一說,一提這春秋五霸大多數人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他就是齊桓公姜小白。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此齊為姜齊,而非後來戰國時期的那個田齊。我們今天就來講一...
從霸主到昏聵終至餓死!為什麼許多古代帝王到晚年,常晚節不保?
從霸主到昏聵終至餓死!為什麼許多古人到晚年,晚節不保?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秘史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此時,王室衰微,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擁有雄厚實力的鄭、宋、魯、齊、楚、諸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和對他國的控...
管仲——還原一個千古名相的人生
管仲(?~前六四五年)名夷吾,字仲,齊國穎上(今安微穎上)人,史稱管子。管仲相齊四十年,是著稱於世的賢相,齊國就是因為他,才威震諸侯,成為春秋首霸,而他能成就這等偉業,與遇到鮑叔牙這個好朋友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