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無險可守,為什麼趙匡胤還要把都城定在開封而不是長安洛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建立了大宋王朝。

定都對於一個新建王朝來說,意義重大。

然而奇怪的是,他沒有選擇在長安或者洛陽建都。

而是把大宋的都城定在了開封。

開封處於四戰之地,易攻難守。

為何趙匡胤最終還是決定將都城建在這裡呢?

要知道,長安曾經作為隋唐帝國的首都長達280年之久。

掌握關中金城千里的地利之便,憑藉山河之固退可以守,雄踞上游之勝進可以攻,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

而洛陽作為政治中心自東漢,曹魏乃至隋唐年間,也都有被定位都城的記錄。

而且洛陽位於洛水之濱,交通便利,商業繁華,還有此前歷朝歷代留下的大量宮室。

最重要的,洛陽對於趙匡胤而言還是龍興之地,這裡是他出身的地方。

但是趙匡胤也沒有將大宋的都城選在洛陽。

其實趙匡胤在定都開封后,還是動過遷都的心思的。

他曾經向大臣們表示,要把都城遷至洛陽,在遭到大臣們的強烈反對後,他在憤怒之中甚至刺激朝臣說,不但要遷都洛陽,而且將來還要進一步遷往關中,定都長安。

但是最後因為群臣的激烈反對和現實的原因,趙匡胤還是沒有能夠實現遷都的願望。

其實對於他來說,定都開封,是一個非常無奈的選擇。

自隋唐以來,長安,洛陽屢遭戰火兵亂,宮室焚毀,河渠廢弛,人煙稀少,已經無法滿足作為宋朝都城的需要。

而且重建顯然是要花費巨大的代價的。

但是大宋王朝草創之際,百廢待興,經濟上並無這樣的實力來實現。

雖然長安、洛陽有作為國都的天然地理優勢,但是要在這兩座城市建都的代價顯然不是趙匡胤所能承受的。

反觀開封,自五代十國後梁朱溫開始,中原政權就一直以開封作為都城,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政治底蘊。

而且開封交通便利,水陸運輸都非常方便,經過多年的發展,商業繁華程度已遠遠超越同時期的長安、洛陽。

無論是政治基礎還是經濟基礎,就當時而言,開封都比長安、洛陽更加適合作為國都。

另外,從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的角度考慮,長安洛陽也已經不再適合作為都城。

在隋唐以前的關中地區氣候溫潤,土地肥沃,農業發達。

能夠承擔起大規模的人口擴張和城市發展。

但是自唐中期以後,氣候變的越來越寒冷乾燥,這在中高緯度地區更加明顯。

特別是東南季風由於受距離遞減規律的影響,西北地區氣候大陸性越來越強,水資源越來越匱乏,使得關中地區的農業經濟衰退嚴重,民生困難,社會矛盾突出。

而且自唐朝中期以後,因為北方戰亂和自然因素的雙重作用,經濟中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南方地區生產的糧食、布匹等物品依靠漕運運往長安。

但東南的物資經過漕運運往長安的成本巨大。

相對而言,開封距離南方經濟發達地區距離更近。

而且開封位於華北平原與黃淮平原交匯地,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周圍河網密布。

本身的農業生產也足可以支持開封作為都城的需要。

從大宋政權的內部來看,建都開封沿襲五代的政治中心,更加有利於穩固統治和防止藩鎮割據。

藩鎮割據是從唐朝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也是趙匡胤最大的心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不遺餘力用盡各種手段來防範武將的坐大。

開封雖不利於防守,但是勝在地理位置相對於偏西的長安洛陽來說更加居中,更加有利於平定地方叛亂和解決內部的割據勢力。

而且在後晉時期,喪失了燕雲十六州的中原政權,面對北方的契丹就已經是無險可守。

趙匡胤是由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想法的。

顯然,開封比長安、洛陽來說,位置更加靠前,更加適合作為一個進攻契丹的基地。

雖然開封無險可守,有著很大風險。

但種種因素都決定了宋朝的都城更加適合選在開封而不是長安洛陽。

宋朝統治者也通過一系列的手段來加強開封的守備力量,譬如規模龐大的中央禁軍;通過「杯酒釋兵權」對武將權力的限制和削弱;大幅提升文官的政治地位等等。

這些舉措在客觀上都起到了一定的鞏固開封作為政治中心的作用。

當然,到了北宋末期,汴河失修,河道不通,漕運不濟,大宋命脈被斷,政權自然就崩潰了。

不過,在宋朝以後,再也沒有一個全國性的政權將都城定在長安或者洛陽了。

這也從歷史上驗證了宋朝不把都城選定在長安、洛陽的正確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宋百年的積貧積弱,禍根從此時埋下

關注↑↑史磕郎↑↑,死磕歷史!北宋末年,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外表光鮮的大宋朝天已經腐朽不堪,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像烈火一般席捲了中原大地,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被胡人擄走,堪稱是漢族政權的奇恥大...

趙宋風流(十七)——在德不在險

五代期間,長安由於唐末軍閥混戰逐漸敗落,關中地區漸顯蕭條,因此開封一直作為都城。但開封地處平原,無險可守,特別是契丹占據燕雲十六州,居高臨下,可以縱馬馳騁,以至於大宋不得不廣種樹木以抵擋契丹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