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早晚會忘,為什麼還要讀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人都曾有過疑問:讀再多書都會忘,讀書有用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聽過最好的回答是:「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的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讀書也是如此,一些具體的內容你也許會忘記,但仍然有一些內容會被你吸收,促進你心智的成長,最終體現在你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上。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讀書的價值是什麼?

現代人有一種感覺,讀書這件事好像已經不再像以往那樣必要了。

現代的傳播媒體取代了以往由書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為我們提供了大量資訊,節省時間。

但有一個嚴肅的議題是:到底這些新時代的傳播媒體是否真能增進我們對自己世界的了解?或許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在某種範圍內,掌握足夠的信息也成了理解的先決條件,這些都是好事。

但我們為了「理解」一件事,並不需要知道和這件事相關的所有事情。

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

換句話說,現代的媒體正在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我們的理解力。

會發生這個現象的一個原因:我們所提到的這些媒體,經過太精心的設計,使得思想形同虛設了。

從獨創的華麗辭藻到經過審慎挑選的資料與統計——目的都在讓人不需要面對困難和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路,觀眾、聽眾或讀者往往不需要自己思考得出結論,他們直接將別人包裝過後的觀點塞入自己的腦袋中。

若長此以往,失去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是自己的態度和觀點。

而讀書卻能夠培養你獨立思考的能力。

因為讀書是跟著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如果你問一本書一個問題,你就必須自己回答這個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本書就像一個自然或者世界一樣,當你提出問題時,只有等你自己做出思考和分析之後,才會在書本上找到答案。

如何讓讀過的書真正屬於你?

在校的學生通常會跟著老師閱讀比較困難的書籍。

但對於不在學校的人來說,當我們試著要讀一本既非主修也非選修的書籍時,也就是我們的成人教育要依賴書籍本身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再有老師的幫助了。

因此如果我們打算繼續學習和發現,就要懂得如何讓書本來教導我們。

一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是不能沒文化。

一個人可以不上學,但是不能不讀書。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莫提默•J.艾德勒認為大學的文憑應該代表著一般大學畢業生的閱讀水平,不但能夠閱讀任何一種普通的資料,還能針對任何一種主題做個人的研究。

然而,通常大學生要在畢業以後,再讀三四年的時間才能達到這樣的程度,並且還不見得一定達到。

很多人雖然讀了二十多年書,仍然不懂讀書的正確方式。

相信很多人在讀書的道路中都有很多困惑,比如:

  • 讀過就忘,知識無法消化

  • 碎片化閱讀,體系薄弱

  • 理解太膚淺,深度不足

  • 閱讀類型太狹窄,廣度不夠

如何克服這些問題,讓讀過的每一本書都真正屬於你自己呢?在這裡推薦一本書給大家,《如何閱讀一本書》。

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是一本關於如何讀書的書,系統地教會你讀書的方法。

它的出版人郝明義先生曾說,讀完這本書有兩種感覺,一種是懊惱,懊惱為什麼自己四十四歲才讀這本書,本不該走那麼多閱讀的冤枉路;一種是幸運,這本書深遠地影響著他的未來。

這本書在豆瓣讀書上也有著8.5的高分,想必也積極地影響了不少讀者的讀書方式。

筆者最近剛讀完此書,書中對如何讀書這件事講得很全面,簡單概括為:

  • 閱讀之前需要知道的事:閱讀的目標、閱讀的層次、書的分類、書的選擇;

  • 閱讀之中需要知道的事:關於不同層次閱讀的具體的方法、做筆記的方法以及閱讀不同類型讀物的方法;

  • 最後作者談了好書帶給我們的幫助,附錄有建議閱讀的書單以及不同層次閱讀的練習和測驗題目。

乾貨很多,筆者後續會為大家系統地分享書中關於如何讀書的方法,今天就不在此贅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拒絕被洗腦,做個積極主動的閱讀者

近幾年,隨著知識付費浪潮的興起,很多人加入了讀書學習、自我提升的隊伍。從《每天聽本書》到《天天聽好書》;從五分鐘讀懂名著,到十分鐘看懂經典;從一周讀完一本書,到一年讀完200本書……各種速讀、快...

讀出收穫來——讀書方法總結

哲學家將哲學命題分為世界觀與方法論。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列夫托爾斯泰說:「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在這種把生命作為一場靈魂酷旅的世界觀的指導下,他放棄了巨額家產,在一次與年輕妻...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一本書是在讀什麼?

讀一本書是在讀什麼?1、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說什麼?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3、這本書有道理嗎?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4、這本書帶給你了什麼?閱讀一本書的目標現代資訊太多,人們往往被動的閱讀已經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