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史家認為《三國演義》七分實事、三分虛構,這個說法對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讀完《三國演義》,你會發現:劉備三顧茅廬時的諸葛亮與白帝城託孤後的諸葛亮判若兩人,反差極為明顯:甫出茅廬的諸葛亮雄發英姿,指點江山,對實現理想抱負充滿了樂觀與自信;而當他年輕不再,身受託付之重後,佑護幼主、復興漢室的重擔全部壓在了他一人身上,於是變得謹小慎微,行事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
謹小慎微固然是優點,但過於謹慎反而會裹足不前,甚至錯失良機。
如諸葛亮在出兵伐魏之初,魏延建議出奇不意、攻其不備,帶五千精兵出子午谷逕取長安。
對此,司馬懿認為「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逕取長安,早得多時矣。
」但諸葛亮卻不作此想,他固執地認為「此非萬全之計也」,「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
為萬全計,諸葛亮最終還是走了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進軍路線。
然而,從此次北伐敗北的結局來分析,人力物力的損傷遠超五千人,如果當初聽從魏延的建議冒險一試,或者還有出奇制勝的可能。
正是因為諸葛亮未用此計,更加坐實了司馬懿對他的論斷——「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
因此,當馬謖失街亭後,司馬昭率軍大至,「平生謹慎,不曾弄險」的諸葛亮無奈只好大開城門,一臉篤定地焚香操琴,司馬懿在城外「看畢大疑」,先入為主地認定其中必有蹊蹺,不敢久留慌忙引大軍退卻了。
正是由於之前的處處謹慎,諸葛亮料定敵人對自己性格的判斷已然定型,才敢弄險,在「身邊別無大將」、「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的危急關頭,憑藉過硬的心理素質上演了一出「空城計」,最終化險為夷。
正如毛宗崗的贊語:「惟小心人不做大膽事,亦惟小心人能做大膽事。
……孔明若非小心於平日,必不敢大膽於一時。
仲達不疑其大膽於一時,正為信其小心於平日爾。
」
正是因為熟知諸葛亮平素的心性,當見到他胸有成竹的淡定模樣,司馬懿才先入為主的認為必有伏兵,使蜀軍在逆境中又贏得了主動。
如此看來,街亭之役,對於欲擒諸葛亮、進而一舉消滅蜀軍的司馬懿來說,雖勝猶敗;諸葛亮卻與之相反,街亭雖敗,卻在撤退時不僅贏得了「空城計」的大勝,還通過巧妙的排兵布陣使魏軍損兵折將,「皆棄甲拋戈而走」,「盡棄輜重而去」,出其不意地扭轉了敗局,雖敗猶勝。
如此神逆轉,也只有羅貫中敢這樣寫。
傳奇故事一波三折的同時,全方位展現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和用兵之巧。
「空城計」在漢末三國實有其事,只不過故事的主角是曹操手下大將文聘。
文聘本是劉表手下大將,劉琮降曹後,文聘也轉而成了曹操手下大將。
曹操對文聘信之不疑,讓他依舊統帥舊部,駐防江夏。
此後幾十年,文聘鎮守江夏,一直戰鬥在對荊州關羽和江東孫權的第一線,因功勳卓著,魏文帝曹丕封其為長安鄉侯,賜假節。
公元226年8月,吳主孫權率五萬精兵突然包圍了文聘駐守的江夏。
當時邊降大雨,城防蕃籬盡毀,孫權兵臨城下,文聘來不及修復城池,而城中守軍僅有幾千人,根本無力對抗孫權大軍。
情勢危急,城中上下瀰漫著悲觀恐懼的氣氛。
硬拼肯定不是對手,思來想去,文聘決定弄險,於是命令軍士偃族息鼓,自己則高臥府衙鼾聲如雷。
孫權見狀不敢進城,派人潛入城中窺探敵情。
得到回報後孫權心中懷疑不定,擔心城中有伏兵,於是率軍撤圍而去。
得知孫權撤兵,文聘果斷下令追擊,吳軍大敗。
等東吳軍隊敗走之後,文聘立刻召集百姓增固城防。
不久,得知真相的孫權不甘失敗率眾捲土重來,文聘指揮若定,吳軍久攻不下,只能再次撤圍而走。
羅貫中將文聘的故事移花接木在了《三國演義》中,將「空城計」穿插在「失街亭」和「斬馬謖」之間,不僅使故事情節越發地連貫,又極力渲染了諸葛亮的臨危不懼與足智多謀。
將其識人不明、用人不當的過錯巧妙地遮掩了過去,令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形象更增光彩。
正因諸葛亮智計百出的形象太過深入人心,導致真正《空城計》的主角文聘不為人所知了。
為了將諸葛亮描摹成無所不能、戰無不勝、算無遺策的軍事家,羅貫中不惜更改甚至虛構史實,讓許多人誤以為《三國演義》就是歷史。
對此,清代學者章學誠評價:「唯《三國演義》則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至觀者往往為之惑亂。
」
其實,《三國演義》虛虛實實,有三分實事就很不錯了。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十個司馬懿也不是對手。
參考書目《三國志》《三國演義》
三國史被《三國演義》到底演義了多少?連五虎上將和馬謖都是虛構故事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成書時間沒有定論,不過大致是在元末明初的洪武年間, 1328-1398年這期間。三國那段歷史離我們很遠了,甚至連小說,都已經隔了6、700年了。不過現代人多數...
諸葛亮擺空城計,司馬懿怕鳥盡弓藏而假裝中計?這不合邏輯吧?
一部三國題材的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讓空城計有了新解釋,很多人接受了美化司馬懿的新觀點:司馬懿看破空城計,聽出弦外音。諸葛亮「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告訴司馬懿,如果擒殺我諸葛亮,你就失去存在的...
諸葛亮雖未使過空城計,但魏蜀吳三國都曾有人使過一次!
《三國演義中》中寫道:蜀軍街亭失利,諸葛亮退守西城,司馬懿率大軍直奔西城,而此時諸葛亮手下兵少,逃又逃不及,眾人大驚失色。卻見諸葛亮十分淡定地命令大開城門,餘人偃旗息鼓,然後攜二童子於城樓撫琴。...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僅僅是因為失了街亭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可謂是《三國演義》中的一段重要情節。在小說當中,司馬懿率軍出關,馬謖主動請命出戰,守衛街亭。但是在守街亭的過程中,馬謖自恃有謀,不聽從下屬王平的勸告,導致蜀軍被魏軍圍困,直到諸葛...
羅貫中你是和諸葛亮有親戚麼,你怎麼這樣寫諸葛亮
說起諸葛亮,馬上就會想到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博望、七擒孟獲、舌戰群儒、三氣周瑜、空城計等經典故事。其實這些故事大部分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而來,將諸葛亮神化成了算無遺策、通天曉地、運籌帷幄智慧...
三國時卻有「空城計」不假,但都非諸葛亮所設!你知道是誰嗎?
《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一計-空城計,指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缺乏兵備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設兵備,造成敵方錯覺,從而驚退敵軍之事。後泛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它是根據我國古卓越的軍事思想和...
趙雲的空城計和諸葛亮的空城計有兩點不同,第2點才是關鍵!
關於這個空城計,一處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一處為《三國志.趙雲傳》注引《雲別傳》中的史載。但不管怎樣,都取得了預期的戰果。單從這次戰果看,趙雲的軍謀不輸諸葛亮。不過這兩人所擺空城計,有...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以誰的故事為原型?趙雲的空寨記,文聘的空城計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可謂是讓諸葛亮的名字傳遍千里,很多人都為司馬懿和諸葛亮的這一番對弈,為之傾倒,或許誰都想不到以這樣子的形態來破解曹魏的15W大軍的入侵。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虛構的,用此計的是蜀國一將領,打敗的是曹操
空城計是三十六計之一,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提到空城計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諸葛亮,由於在演義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運用此計嚇跑司馬懿,以致世人大都以此為真,然而小說不等同於歷史,事實上,這只是《...
草船借箭空城計都是假的?——看正史《三國志》如何評價諸葛亮
多年來,中國人了解三國時期的人物,往往都出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但各位看官們要知道,《三國演義》只是建立在當時的歷史時期和人物背景基礎上的杜撰,其中的故事有真有假,而真正能代表三國時期正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