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殺關羽搶荊州,劉備為何不立即出兵伐吳,他們最大區別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孫權為何殺關羽搶荊州,劉備為何不立即出兵伐吳,他們最大區別是

說到關羽因被呂蒙偷襲,丟失了荊州,被孫權所殺,而在這之後,劉備是否該出師征討東吳?這是一個值得思考與千古都在討論的話題。

而小編在此,也有自己的一番看法。

首先表明一下立場,小編是不支持劉備出兵的。

因為劉備在荊州被奪後,不立刻發兵報復已經是一大錯誤了。

因為在他稱漢昭烈帝的同時,陸遜已經建議孫權在荊州廣布恩德以同化荊州百姓,而這個建議也被孫權接納了。

劉備攻吳是在失荊州後兩年的事了,荊州百姓在呂蒙秋毫無犯地入城時便早已背蜀投吳;再加上吳國兩年的統治,"荊州百姓助蜀軍一臂之力"的說法已經不能奏效,而事實上,除了蠻王沙摩柯在南方呼應外,江陵一帶的駐軍及百姓根本沒有協助蜀軍。

孫權斬關羽、奪荊州後,孫權名義上降魏,實則同盟。

劉備伐吳,實則上除了要對付吳國外,最大問題其實應該是魏國。

劉備稱帝是要以復漢為目的,吳國對蜀國來說是一個"不可靠的朋友",即是說,吳國並不是主要敵人。

隆中對也清楚指出,吳是用來藉助,而不是攻伐的。

在魏吳同盟的環境下,劉備起傾國之力攻打吳國,結果可能性有:(1)劉備打敗陸遜,收復荊州,但不向江東進兵。

(2)劉備打敗陸遜,收復荊州,並攻占江東,一舉滅吳。

(3)劉備收復荊州後向江東進兵,但被打敗。

(4)劉備敗給陸遜。

以上四個選擇中,(4)是最失敗的,也是史實,故不多談。

(1)似乎是最理想也最符合邏輯的想法,但問題是陸遜失敗後,魏國會採取什麼行動呢?一是攻蜀,一是攻吳。

曹丕和百官議事時曾說過會攻打兩國勝出的一方,即是照(1)的情況發展,魏軍將直指陽平關了。

劉備主力在荊州,在吳軍牽制下,蜀地本土的駐軍能否退敵呢?可能有人會問,為何史實中的吳國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因為陸遜打敗的是蜀國的主力軍;而劉備打敗的只是陸遜的五萬兵馬,吳軍完全有反攻的可能。

而且陸遜的時間掌握得好,和蜀和談後第一時間返吳力戰曹休;若得勝方是蜀,吳國大可以附庸身份請魏出兵干涉,而自己則在柴桑牽制著劉備主力,蜀國的末日也將降臨了。

而(2) (3)又如何呢?其實兩個選擇都無什麼大分別,要是魏國不干涉,蜀國當然無礙,但魏一出兵,蜀國的下場就慘不忍睹了。

至於戰事方面,關張新亡,蜀軍只以黃忠一人算是較厲害,而吳軍的韓當、蔣欽一眾人等均嚴陣以待,論將已先敗了一仗;吳國占領有利地勢,蜀軍前進不得,後退不能,論地利,吳又勝一仗;至於論兩軍主帥,吳國無疑又勝一仗!蜀軍空有兵力,又能做些什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細說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荊州之戰

三國時,紅臉長鬍子的關羽很會打仗,可是,就因粗心大意犯錯了,不僅把荊州給弄丟了,還把自己的性命也搭了進去。關羽為自己的粗心大意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諸葛瑾一生沒辦成過一件事卻為何步步高升?

諸葛瑾的一生,沒有辦成過一件事兒,卻步步高升,善始善終。他的故事沒有什麼精彩之處,卻極為耐人尋味。乍一看,諸葛瑾除了是諸葛亮的哥哥什麼都不是;再一看,他的另類、他的反常識,是那麼的無與倫比、登峰...

三國名將系列之「防守反擊之王」

三國東吳立國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當屬「江東四英」: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決定三國最終格局的三場戰役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猇亭之戰),有兩場是他們其中的人幹的。「赤壁之戰」,周瑜自導自演,魯

陸遜火燒連營的事件是怎麼發生的

電視劇《新三國》是根據原著《三國演義》改編而成。講述了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到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然後被司馬懿攛掇政權之後天下歸晉的故事。精彩的劇集,獲得了首爾國際電視劇亞洲電視劇大獎等等知名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