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殺關羽搶荊州,劉備為何不立即出兵伐吳,他們最大區別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孫權為何殺關羽搶荊州,劉備為何不立即出兵伐吳,他們最大區別是
說到關羽因被呂蒙偷襲,丟失了荊州,被孫權所殺,而在這之後,劉備是否該出師征討東吳?這是一個值得思考與千古都在討論的話題。
而小編在此,也有自己的一番看法。
首先表明一下立場,小編是不支持劉備出兵的。
因為劉備在荊州被奪後,不立刻發兵報復已經是一大錯誤了。
因為在他稱漢昭烈帝的同時,陸遜已經建議孫權在荊州廣布恩德以同化荊州百姓,而這個建議也被孫權接納了。
劉備攻吳是在失荊州後兩年的事了,荊州百姓在呂蒙秋毫無犯地入城時便早已背蜀投吳;再加上吳國兩年的統治,"荊州百姓助蜀軍一臂之力"的說法已經不能奏效,而事實上,除了蠻王沙摩柯在南方呼應外,江陵一帶的駐軍及百姓根本沒有協助蜀軍。
孫權斬關羽、奪荊州後,孫權名義上降魏,實則同盟。
劉備伐吳,實則上除了要對付吳國外,最大問題其實應該是魏國。
劉備稱帝是要以復漢為目的,吳國對蜀國來說是一個"不可靠的朋友",即是說,吳國並不是主要敵人。
隆中對也清楚指出,吳是用來藉助,而不是攻伐的。
在魏吳同盟的環境下,劉備起傾國之力攻打吳國,結果可能性有:(1)劉備打敗陸遜,收復荊州,但不向江東進兵。
(2)劉備打敗陸遜,收復荊州,並攻占江東,一舉滅吳。
(3)劉備收復荊州後向江東進兵,但被打敗。
(4)劉備敗給陸遜。
以上四個選擇中,(4)是最失敗的,也是史實,故不多談。
(1)似乎是最理想也最符合邏輯的想法,但問題是陸遜失敗後,魏國會採取什麼行動呢?一是攻蜀,一是攻吳。
曹丕和百官議事時曾說過會攻打兩國勝出的一方,即是照(1)的情況發展,魏軍將直指陽平關了。
劉備主力在荊州,在吳軍牽制下,蜀地本土的駐軍能否退敵呢?可能有人會問,為何史實中的吳國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因為陸遜打敗的是蜀國的主力軍;而劉備打敗的只是陸遜的五萬兵馬,吳軍完全有反攻的可能。
而且陸遜的時間掌握得好,和蜀和談後第一時間返吳力戰曹休;若得勝方是蜀,吳國大可以附庸身份請魏出兵干涉,而自己則在柴桑牽制著劉備主力,蜀國的末日也將降臨了。
而(2) (3)又如何呢?其實兩個選擇都無什麼大分別,要是魏國不干涉,蜀國當然無礙,但魏一出兵,蜀國的下場就慘不忍睹了。
至於戰事方面,關張新亡,蜀軍只以黃忠一人算是較厲害,而吳軍的韓當、蔣欽一眾人等均嚴陣以待,論將已先敗了一仗;吳國占領有利地勢,蜀軍前進不得,後退不能,論地利,吳又勝一仗;至於論兩軍主帥,吳國無疑又勝一仗!蜀軍空有兵力,又能做些什麼?
關羽大意失荊州如果沒有發生,荊州還能是劉備的地盤嗎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歷史中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漢末和三國時期劉備集團失去荊州的過程。我們只要仔細分析其歷史背景,不難發現這一事件的重要性----奠定了後來魏蜀吳三國版圖和歷史...
他的一計害死了關羽,他才是關羽之死的幕後之人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準備攻打合肥,魏國聽到風聲後急忙調動大軍防備吳軍。正在這個時候,鎮守荊州的蜀國大將關羽,抓住機會帶領大軍攻打襄樊,圍住魏國大將曹仁,水淹于禁七萬大軍,斬殺龐德,一時間勢如破竹、...
中國一地方,戰略位置很重要,孫權搶奪後,緣何諸葛亮不敢再奪?
三國之後民間有一句諺語,這句諺語就是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一開始荊州便不屬於劉備,而是屬於吳國,荊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吳國絕對不能放棄的一環,於是劉備才會用借這個字來占領這片地盤,否則他們時...
三國謀士陸遜:東吳第一高人,呂蒙死後的中流砥柱
陸遜,東吳後期崛起的人才,周瑜死了呂蒙死了之後才開始揚名的,更是一把火把劉備燒半死。在東吳後期,很多名臣名將,不是戰死即使病死,東吳的人才也是迅速凋零,全靠陸遜來主持江東的軍務,抵抗蜀國魏國的兵力。
諸葛瑾一生沒辦成過一件事卻為何步步高升?
諸葛瑾的一生,沒有辦成過一件事兒,卻步步高升,善始善終。他的故事沒有什麼精彩之處,卻極為耐人尋味。乍一看,諸葛瑾除了是諸葛亮的哥哥什麼都不是;再一看,他的另類、他的反常識,是那麼的無與倫比、登峰...
三國名將系列之「防守反擊之王」
三國東吳立國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當屬「江東四英」: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決定三國最終格局的三場戰役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猇亭之戰),有兩場是他們其中的人幹的。「赤壁之戰」,周瑜自導自演,魯
誰說三國東吳沒有大將?這七位名將,足以讓吳國鼎立於天下!
一提到三國的名將,不是什麼蜀國的五虎上將就魏國的五子良將。那麼三國的另一國東吳呢?難道就沒有拿得出手的名將嗎?非也,吳國能成為三足鼎立的其中一環,怎麼可能少得了能征善戰的大將呢?只不過可能吳國的...
劉備打不過陸遜,狼狽逃到白帝城,陸遜為何不追,原因很無奈
三國中劉備的陣營,從關羽失荊州開始,形勢急轉而下,蜀漢接連出現敗仗,損兵折將,同時又丟了大片先前打下來的領土,關羽死後,劉備發兵東吳,想要為他的二弟關羽報仇,結果卻打不過名不見經傳的陸遜,兵敗逃...
他的才華功績比肩諸葛亮,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卻被孫權逼死
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只給「江東四英」中的周瑜魯肅呂蒙三人做了個合傳,卻給陸遜單獨做了個傳,而三國中另外有此待遇的只有諸葛亮一人,陳壽對歷史向來是十分嚴謹和客觀的,可見歷史上陸遜的確有著突出的...
陸遜火燒連營的事件是怎麼發生的
電視劇《新三國》是根據原著《三國演義》改編而成。講述了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到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然後被司馬懿攛掇政權之後天下歸晉的故事。精彩的劇集,獲得了首爾國際電視劇亞洲電視劇大獎等等知名獎項。...
呂蒙殺死關羽,本是大功一件,為何孫權卻把呂蒙毒死
在東漢末年的時候,中央的皇族勢力衰弱,有好幾代皇帝都被外戚或者是宦官控制著,任由他們把持朝政。中央的疲敝,也導致天下百姓的困苦。在那時,貪官污吏橫行無阻,甚至官官相護,矛頭一起指向窮苦的百姓。於...
謀關羽,敗劉備,一人之力打殘蜀漢,他卻出將入相
江東四英將,各有所長,功勞各異,周瑜指揮赤壁之戰,收復南郡,魯肅力促孫劉聯盟,力主抗曹,確定江東發展戰略,呂蒙奪取荊州,使得東吳取得戰略優勢,陸遜呢,陸遜有什麼功勞,能夠跟他們相提並論?
他是吳國的功臣,最後卻被孫權活活罵死,這究竟是為什麼?
在三國時期,魏蜀吳各國能人輩出,在孫吳裡面,就有一個人,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文韜武略,為孫權的得力重臣,當上吳國丞相,在和蜀國的戰鬥中,他先建功立業,開疆擴土。誰能想到,他最後竟然是被孫權罵死...
吳蜀同盟為何消滅不了曹魏?名為同盟,實則各懷鬼胎
司馬歷史觀: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和孫權成為群雄割據最後的勝利者,三人建立的國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從此以後中國歷史上便多了一段三國時代的記載。三國之中,魏國占據半壁江山,實力最強;蜀國和吳國結成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