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狗屁聯盟!聽話叫軍師,不聽話就去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點擊標題下藍色作者名飛彈熊

免費訂閱

我剛剛聽說吳秀波捯飭了一個《軍師聯盟》。

還沒顧上看,瞥了一眼網上的劇情簡介,知道原來是說司馬懿的「傳奇一生」。

司馬懿的一生就是兩截,前半截是在曹操光輝下裝傻的半生,後半截是在曹操後裔那裡威武的半生,合起來是一個勵志哥,激勵中國人繼續厚黑下去。

三國殺耗盡了天下英雄,最後豎子成名,司馬家摘了曹家的果子。

沒有什麼傳奇,其實就是長壽,新陳代謝,此消彼長,熬死所有牛人,你就是碩果僅存的霸主。

倒是《軍師聯盟》這個名字挺好,意味深長處在於聯盟二字,好像天下軍師和天下師爺天下木匠天下陰陽師一樣,雖然各為其主,其實是師出同門,令人油然聯想到蘇秦張儀貌似分別代表合縱連橫,實質是鬼谷子倆徒弟唱雙簧玩弄諸侯。

我們熟知的軍師,三國則郭嘉荀彧諸葛亮魯肅之儔,水滸則智多星吳用,瓦崗徐茂公,紅樓非王熙鳳莫屬,探春也有點味道,西遊記里大概是孫悟空兼任,有時候豬八戒也插一槓子,今天則阿貓阿狗蝦兵蟹將臭帶*魚都悍然以國師自居。

三國有軍師祭酒,是一般參謀;有中軍師和軍師中郎將,近乎參謀長;軍師將軍則儼然總參謀長。

軍師好像多是道家中人,少有和尚,於是牛鼻子老道和牛鼻子軍師好像就合體了。

聯想到道家師祖老子騎青牛出關,把軍師說成牛鼻子,隱約有一點不敢僭越先師老子的意味。

張良顯然是道家,劉伯溫也是,史書一本正經地說朱元璋正在水上激戰,忽然劉伯溫抬頭看了一眼天空,馬上大喊大叫要朱元璋換船,後者剛換完,原來那艘船就被一炮打成渣了。

劉不是雷達,掃描不到炮彈,但他能看到星象的瞬間異變,並馬上破解出彈道。

諸葛亮用法家手段治國,可是到了《三國演義》里,「多智而近妖」,動不動披髮做法,好像又是老子徒孫。

大約中國的作家根深蒂固地以為只要是軍師,就應該有道袍。

懂得大道,為三軍傳道受業解惑,所堪為軍師,能讓君王信服。

其實這都是扯淡。

軍師這種動物到底牛不牛,並不取決於他們自己的智商和才幹,而是取決於是否遇到合適的主公。

遇到了,放手任用,自由發揮,人就牛起來。

遇不到,懷瑾握瑜而錦衣夜行,滿腹經綸而沉淪市井,也就看不出有啥光彩。

最糟糕的是遇到了卻不合適,離又離不開,說了又不聽,最後覆巢之下無完卵,敗亡之日一勺燴。

就以三國時期為例。

看上去郭嘉和荀彧遇到了曹操,諸葛亮龐統遇到了劉備,周瑜魯肅張昭遇到了孫權,都挺般配。

三國鼎足而立的格局能夠形成,固然是曹孫劉三個巨頭都挺厲害,更因為他們各自羅致了一群謀臣,也就是所謂軍師,他們釋放能量的結果就是三家誰都吞不掉誰,最後精疲力竭,沒有夢想,各自稱帝,直到老漁翁司馬懿及其兒孫最後得利。

仔細看下來,三國君臣際會中,還是有優劣的。

郭嘉死得早,只留下傳奇,沒有落下雞毛,不知道他活到荀彧那個年歲,會有何等遭遇。

我們知道荀彧等於是被曹操逼死的,他雖然鼎力支持曹操芟夷群雄,卻並不支持他篡漢,包括隱性篡漢。

曹操實力到了那裡,要不要戴一頂皇冠其實不重要,那個形式上的忠臣扔了也沒啥,就像和尚扔了假髮。

但荀彧就覺得恰恰這種形式上的效忠,你不能說扔就扔。

這種終極理想的矛盾尖銳化的結果,是荀彧自殺,以免曹操背負殺功臣的惡名。

曹操當年遇到荀彧,曾經驚喜地說「吾之子房也」,就像劉邦遇到了張良。

荀彧給他出的那些戰略點子,保證他不會在重大歷史節點上鑄成大錯。

一切都成雲煙,君王不可能感恩,再牛的軍師,才幹不及忠誠重要。

曹操不認為荀彧說真話是愛惜他為他著想,只會認為荀彧已經和自己不是一條心。

他已經完成了絕大部分歷史使命,可以卸磨殺驢了。

聽話,就還是軍師,不聽話,就是菌屎。

諸葛亮當然是劉備的大軍師,只不過並不總是。

諸葛亮沒去投奔曹操,一直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

綜合其一生來看,一方面他寧為雞口不為牛後,不願意在群星燦爛的曹操集團里當千年老二甚至老三老四老五,另一方面,他可能意識到曹操的理想和他的理想是衝突的,而他的理想是復興偉大的漢帝國。

劉備是漢室宗親,求賢姿態也足夠,於是「遂許先帝以驅馳」。

只不過真正一起干他才發現,劉備雖然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其實對這個並不感冒,一旦有個安樂窩,就要急著自己當皇帝,哪怕是偏安的皇帝。

更為重要的是,他很快就發現,劉備對他這個軍事的信任,遠遠不及對兄弟關羽的信任,甚至對他和東吳結盟的用心深表猜疑。

聰明的諸葛亮很快學會閉嘴,眼看著關羽在劉備默許下破壞孫劉聯盟,眼看他為了爭取頭功而偏師北伐。

關張死後,劉備銳意討伐孫權,根本就不把諸葛亮的意見當回事,而諸葛亮,因為意識到劉備猜疑他和東吳的關係,瓜田李下,也不能全力阻攔。

最後的結果是,劉備在遭遇毀滅性挫折後,才不得不臨死託孤,把大任交給諸葛亮,並疑心諸葛亮要欺負孤兒寡母而故意用話刺激他,說我兒子要是不行你就自己干吧。

事實證明諸葛亮不是司馬懿,他至死沒篡,也沒有為兒子篡做好各種設計。

劉備一死,諸葛亮療治戰爭創傷後,馬上起兵北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換言之,我們終於明白:諸葛亮夢想的唯一大敵就是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的劉備本人。

挺懸的,要是劉備不死,關羽得志,我甚至懷疑他倆會聯手幹掉諸葛亮。

諸葛亮那麼牛,為什麼一直對東吳很客氣,從沒想過順流而下把江東拿過來?因為他知道江東是硬骨頭。

為什麼硬?他自己內部講:「彼賢才尚多!」孫權有人才優勢啊。

到諸葛亮掌握蜀國大權時,周瑜魯肅都沒了,少壯派陸遜為統帥,此人在夷陵大敗劉備,不是凡鳥。

但是在陸遜之上,還有一個不那麼大名鼎鼎的人在輔佐孫權,那就是顧雍。

最初孫權要選丞相,大家都覺得張昭水到渠成,但孫權說丞相太累,不是用來尊養老臣的,所以選了孫劭。

孫劭死後,大家又推薦張昭,孫權索性把話挑明了,他說丞相事情繁雜而張昭性格太剛,一旦他出了主意被駁回,就會焦躁憤怒,這不行。

最後他選了顧雍。

顧雍幹得怎樣呢?王夫之說顧雍這個人啊,就是給天子當宰相的材料,只不過因為時代問題,不得不屈才為霸主效力而已。

顧雍為相,東吳內政修明,對外不亂用武力,國力真正達到了高峰,到了強人鄰居諸葛亮無論如何不會動歪心思的高度。

孫權選了顧雍,自己就可以喝大酒了。

三國之中,軍師謀臣們處境最好的,其實是東吳。

孫權雖然也記仇殺了虞翻,但總體上非常善待群下,這固然因為群下也都是地方豪強代表,但更因為孫權自己的格局在那裡。

張昭等人當初勸他投降曹操,這並不妨礙他們繼續受尊崇;他不滿魯肅借荊州給劉備,但照樣重用;至於宰相位子給顧雍而不給張昭,也是典型的知人善任。

劉備心裡只有兄弟,沒有軍師,這是他做不大而且稍稍有點起色就會栽大跟頭的內因。

曹操心裡只有臣僕,沒有軍師,郭嘉荀彧就是優秀獵狗,稍稍有點不服從,就會兔死狗烹。

也許江東的軍師相對獨立,代表君王不得不忌憚的利益群體,所以才會有相對不錯的境地。

所以無論正反,最終都能證明:依附於君主的軍師,一旦失去了君主的卵翼,或者摸不准領導額脈,重則性命堪憂,輕則屁都不是。

在軍師這個古老的行當里,最後沒有聯盟,只有混吃混喝哄領導高興的共識。

張良明白得早,西漢一開國就閃人,假裝學道,躲過屠刀。

此前當然還有范蠡的光輝榜樣。

後世軍師們,學會這招的,勉強保命;學不會這招的,死得難看,明朝算是一次總爆發,李善長諸公,血流成河啊。

中間有個司馬懿,從軍師搖身一變成了主公,成者為王,後世有人會拍一部叫《軍師聯盟》的劇來抬舉他,對了,原名叫《大軍師司馬懿》。

很好的選擇,除了名聲那個虛頭巴腦的東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的帝王 吳太祖孫權

東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252),字仲謀,祖籍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生於下邳(治今江蘇睢寧西北)。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傳說孫權是中國兵法家孫武的二十二代後裔,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他任...

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

三國時期,英雄人物輩出,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周瑜、關羽、張飛??他們在短短的幾十年中,縱橫捭闔,共同演繹了一曲盪氣迴腸的「忠義、信義、仁義、恩義、俠義」之歌,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神往和慨嘆。...

三國最能屈能伸的君王

身為君王,一般都能伸,卻不見得能屈。縱覽三國風雲,誰將能屈能伸做到了極致?首先需確定人選範圍,他們應在生前稱帝,或被封王位。像孫堅、孫策,於吳黃龍元年(229)分別被追尊武烈皇帝、長沙桓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