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是草包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但凡能在正史有傳,其善惡不論,都是當時之英,如果我們認同這點,就能理解易中天先生評劉表為漂亮的草包,純屬誇大之辭,劉表一人入《後漢書》、《三國志》兩部正史,且均占據相當篇幅,絕非等閒之輩。
劉表成名很早,據《後漢書》本傳,劉表黨錮之禍時列名八顧,但《後漢書·黨錮列傳》卻說是八及,《三國志》又說是八俊,無論哪種都屬於當時天下知名的士大夫領袖,據《鎮南碑》,劉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死時67歲,黨錮之禍發生在延熹九年(166年),此時大概25歲,此後直到中平元年(184年),近20年間劉表都處於逃亡隱居狀態,這一年因黃巾軍起,漢靈帝心生恐懼大赦黨人,劉表就在此後不久被闢為大將軍何進掾,中平六年(189年)何進欲除宦官反被誘殺,董卓入洛,袁紹東奔。
關於劉表這幾年的仕宦經歷,史料並沒有留下多少記錄,只知道隨後被任命為北軍中侯,這本是東漢掌管京城拱衛軍的要職,但董卓既然帶兵入朝,又迫使滿朝文武遷都長安,劉表不大可能有什麼實權,這時他已然在世上渡過四十八年的光景,親眼見證了朝廷衰敗,而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很快他也要在這一進程中承擔起重要角色。
譚其驤先生東漢荊州圖,宜城位於南郡北面,襄陽附近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長沙太守孫堅殺了荊州刺史王叡,一紙詔書將劉表推上這個險要位置,荊州乃四戰之地,當時的情況是袁術、孫堅占據北邊的南陽郡,而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同時長江以南長沙、武陵、桂陽、零陵四郡宗賊大盛,劉表除了名分以及積累多年的聲望,沒有一兵一卒,不說平定荊州,能否全身而退都是一個未知數。
君不見同一時期的幽州牧劉虞被下屬公孫瓚所殺而冀州牧韓馥迫於袁紹壓力退位讓賢最終以書刀自裁,君不見黨錮之禍名列「八廚」的胡毋班為董卓傳書,袁紹說殺也就殺了。
正是在如此困難紛亂的局面下,劉表先是單馬入南郡宜城,在荊州當地名士蒯良、蒯越、蔡瑁的幫助下,利誘宗賊帥五十五人,上演了一場漢末的「紅色婚禮」,將其全部誅殺,襲取其眾,有了這支軍隊,他才能夠憑藉聲望說降其餘勢力,平定荊州南部,然後擊殺孫堅,收服張繡,將袁術勢力驅出南陽郡。
馬上得之未必能馬上治之,荊州甫定,劉表立即轉向民政治理,「招誘有方,威懷兼洽,其姦猾宿賊更為效用,萬里肅清,大小咸悅而服之。
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其地「南接五領,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中間除了建安三年到建安五年,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三郡叛亂而被平定的風波之外,大概十餘年時間,荊州繁榮安定,人民安居樂業,成為天下難得的避亂之地,而本人在「在荊州幾二十年,家無餘積」。
這樣一個允文允武地方諸侯似的人物怎麼會是一個草包呢?
然而易中天先生這句評價,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古已有之,確實是上千年來民間對劉表頗為風行的一種看法,其最早來源於同時代人物的評價,如郭嘉:「表,坐談客耳」,這是說劉表行動力不足;王粲:「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
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儁傑也;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
」這是說劉表不會用人;裴潛:「劉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處,其敗無日矣。
」這是說劉表安居一方,遲早要失敗;杜襲:「豈謂劉牧當為撥亂之主,而規長者委身哉?」這是說劉表不是拔亂反正的明主,不要跟隨他;賈詡:「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見事變,多疑無決,無能為也。
」這是說劉表亂世中不會有所作為,也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曹操「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的評價,相較他人,賈詡說劉表平世能成為朝廷領袖,還算顧念一些曾經寄寓荊州的情分。
這裡我們不能不注意到的是,這些差評全部來自於《三國志》中被奉為正統的曹魏一方,他們或為劉表生前的敵手,或者曾經避難荊州不為劉表所用,其重點都集中在劉表無心、無能爭衡天下、統一中國,最後必然無法自守。
而更值得玩味的是當曹袁官渡相持時,劉表這邊的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勸其倒向曹操,「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
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
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
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
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後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御也。
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
」話說的很客氣,意思是很明白的:如果有心爭奪天下,就預先謀劃以收漁翁之利,但將軍似乎沒有這個心思,那麼還是早點倒向曹公為妙。
而此前幫助劉表平定荊州的蒯越本是曹操的少年好友,也表態贊同。
劉表死後,正是這些人促成了劉琮的投降,回報自然是豐厚的,封侯者十五人,蒯越為光祿勛,韓嵩做大鴻臚,劉先是尚書令,「其餘多至大官」。
這些人我們可以稱之為「曹派」,那麼難道就沒有「袁派」或者「劉派」嗎,我們不要忘記,官渡之戰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役,曹操在勝利之後單自己陣營就燒了不少與袁紹暗中來往的書信,而在劉表一方竟沒有留下任何倒向「袁派」的發言記錄,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嗎?
更進一步,我們不難聯想到另一個地方在幾年以後同樣遇到了是否應當倒向曹公的爭論,即孫權的江東,他所面對的境遇甚至更劣於劉表而完全處於弱勢一方,勸孫權投降的大臣如此之眾以至於後來的《三國演義》編排出了一場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好戲,更重要的是由於孫權三分天下的功業,我們有了大量當時商討聯劉反曹的記錄,那麼荊州的反曹記錄又去哪裡了呢?那些劉表強盛時必然存在的讚譽他的記錄又到哪裡去了呢?
歷史,特別正史,畢竟是由勝利者書寫而成的,因功業不及三分天下的曹操、劉備,即使劉表苦心經營,將一個四戰之地變成亂世桃源,並曾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擁有為曹則曹勝,與袁則袁勝的強大實力,在身死州分以後,便常被用來襯托曹、劉的雄才大略,先是尊曹魏為正統的《三國志》留下了不少敵手輕蔑的言論,再隨著時間推移,民間的尊劉反曹傾向又將其與在荊州韜光養晦的劉備相提並論,劉表也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傳里,經由成王敗寇、後見之明的不斷塑造,越發顯得黯淡無光,最終淪為了一個草包。
關羽、關公與關公文化‖許昌
日前,在「曹魏文化大講堂」暨區委中心組理論學習(擴大)會議上,許昌學院教授馬寶記應邀作了題為《關羽、關公與關公文化》的專題報告。報告會上,馬寶記分別從「歷史上的關羽」「走向神壇的關羽」「關公文化...
三國時期,荊州真的是孫權借給劉備的麼?
建安五年(200)年七月,當時劉備在袁紹手下當差,袁紹就讓劉備和劉辟早許昌南部當流寇,打游擊,擾亂曹操大本後後方,結果曹操派曹仁來攻打劉備,劉備打不過就討回袁紹本部,結果袁紹肯定是一通批評,所以...
三國袁紹曹操相爭之時 劉表為何不趁機北伐?
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漢魯恭王劉余之後,東漢末年名士,漢末群雄之一。他身長八尺余,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與七位賢士同號為「八俊」。為大將軍何進闢為...
劉備一共在曹操手下吃過多少次敗仗?為什麼曹操不認可孫權卻認可劉備?
如果講曹操的軍事能力如何,那是不用探討的。「偉大而傑出的軍事家」。就連宿敵劉備孫權,談及曹操用兵,都要敬稱一聲「曹公」。但是要提起劉備,他帶兵打仗的水平,給人感覺就不大上得了台面。尤其是當劉備遇...
三國中生不逢時的他,曹操是亂世梟雄,他只能是亂世庸人而已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說過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我們對前半句都比較熟悉,孫權可以稱得上是一方豪雄。然而後半句,劉景升的兒子,為豬狗!其實更令人深思。
三國中被稱為「草包」的雄主,若非生於亂世絕對是「治世之賢臣」
我們還記得曹操說過這麼一句話吧,「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之子若豚犬耳。」這話罵的夠狠的,一褒一貶,字字見血。人家常說「虎父無犬子」,這話放在孫堅的身上確實是合適,但是放在劉表的身上呢? 對於劉表...
單騎定荊州:劉表年輕時比劉備還猛
賴正直 時拾史事 許多人對劉表的印象,不外乎是昏聵暗弱、胸無遠略、不思進取。這大概是受到了《三國演義》等小說、影視、戲曲中的人設的影響。實際上,年輕時的劉表頗具雄武之氣、豪俠之風,堪稱一時英傑。...
為什麼劉表手下有很多人才,但劉表卻不能用?
因為劉表和後來的劉備有本質上的不同,這好比一家內部關係錯綜複雜的大型公司,劉表是上面空降的名譽領導,而劉備是帶資進組的投資人之一。我們來了解劉表其人。
三國中最被低估的人-----劉景升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也,漢魯恭王劉余之後,劉表年輕時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參加過太學生運動,被稱為「八俊」之一,《後漢書》亦載劉表與同郡張儉等號為「八顧」,三國志中說劉表「身八尺余,姿貌甚美」。...
盤點三國: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他帶甲十萬為什麼不能成大事?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劉備說:荊州是個用武之地,西部益州的劉璋暗弱,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取之不難。如果跨有荊、益兩州,再實行一個好的內外政策,則霸業可成。
他是皇室後裔,一方諸侯,三國時這個人物竟然是山東魚台人
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濟寧市魚台縣東北)人,是西漢魯恭王劉余之子郁桹侯劉驕的九代孫。劉表身長八尺余(約1.86米),姿貌溫厚偉壯,個性優柔寡斷,但有儒者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