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姜維和諸葛亮的差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21年,飽經風霜的劉備在成都稱帝。
關羽已經兵敗被殺,這時候的蜀漢僅僅局限於益州一角。
根據唐朝杜佑編纂的《通典-食貨典》記載,蜀漢此時有20萬戶90萬口(人);公元263年,後主劉禪向兵臨城下的鄧艾投降,這時的蜀漢共有28萬戶94萬口(人)。
為了考察蜀漢的人力資源,這裡做以下幾個假定:
1 蜀漢的人口一直維持在90萬人左右。
實際情況當然複雜,不過這個簡化還是能說明一定問題的。
2 蜀漢人口的平均壽命為40歲
3 蜀漢人口中最有建設能力,包括戰鬥力和農墾能力的是年齡在20-30歲之間的男性青年。
這樣的精兵強將蜀漢有多少?簡單,12。
5萬。
如果以15歲為標誌,蜀漢的「戰鬥力」保持在27萬,其中12。
5萬為精銳。
再看看蜀漢的兵力變化。
劉備稱帝一年後就在彝陵之戰中慘敗,幾乎全軍覆沒。
估算其損失為4萬士兵;魏延駐防漢中,估計其兵力為3萬。
因為這兩處都是蜀漢的精銳,也假定他們全部屬於那12。
5萬的精兵強將。
那麼彝陵之戰後蜀漢在益州還有多少精銳?5萬5千;包括漢中,8萬5千。
公元227年,距離劉備兵敗僅僅5年諸葛亮率軍北上漢中開始準備北伐。
儘管他從平定的南方得到了「無當飛軍」這樣的部隊,5年內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從上面的數字仍然可以看出,10萬大軍幾乎帶走了當時蜀漢全部的壯勞力。
那麼問題就來了,後方誰來農墾?當然只有老少婦。
三國時都江堰並不曾被廢棄,諸葛亮為它還專門撥了一千二百兵士民工。
但都江堰只是一個水利工程,它方便了農墾,本身卻不會農墾,最終還是要靠人來利用這個有利的條件。
而10萬大軍駐防漢中(並不富裕)使得在天府之國種地的人即使不少,效率卻不可能高;而漢中雖然有人力資源,卻缺少良田沃土。
日積月累這當然會影響到蜀漢的家底。
這下子明白曹操從漢中等地先後兩次遷走的十三四萬戶居民對蜀漢是什麼樣的打擊了吧。
按照一戶居民四口估計以及上面的比例,一下子就是6萬精銳的此消彼長。
另外,漢武帝時期開始中國的農業向"精耕細作"發展,其標誌就是班固在<<漢書>>中記載的"代田法"。
這一耕作模式的好處就是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擺脫對水源(灌溉)的過分依賴,即使是鹽鹼地也能有一定的收成,但需要的勞動量劇增。
曹魏之所以大規模軍屯,就是因為人力資源的欠缺使得它被迫利用士兵這一壯勞力。
而蜀漢精銳盡出,後方的農業恐怕只能停留在依賴灌溉的基礎上。
對此,我認為其實諸葛亮心裡是有數的。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首先將諸葛亮和曹魏的主要對抗羅列: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諸葛亮出隴東五丈原,並約定孫權同時出兵夾攻。
曹睿親自打退孫權,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抗數月而無機可趁,八月病逝在軍中。
蜀軍撤退。
除曹真曾經主動進攻一次,其餘都是諸葛亮的主動出擊。
但是曹休兵敗淮南後諸葛亮圍攻陳倉有試試看撿便宜(並無貶義)的感覺,未必是諸葛亮計劃中的,而攻克武都陰平根本就是收復失地。
這麼看,諸葛亮計劃中的大動干戈應該是三次:公元228年失街亭,公元231年和公元234年的五丈原。
每次他都為出兵準備至少三年,而到了戰場還是小心翼翼。
從他的行動看,諸葛亮其實很清楚以過大的消耗獲取「勝利」對蜀漢猶如飲鴆止渴。
準備的這三年間,蜀漢的軍隊當然不會幹耗糧食,應當會從事一些生產活動。
從曹真進攻漢中一役蜀魏雙方的動作看,漢中如果一直有十萬蜀軍,曹真未必敢動手(至少不會在給曹睿的表章中吹牛說必勝)而諸葛亮也無須要後方的李嚴率軍兩萬增援。
李嚴當時可是駐防江州,蜀漢的經濟重地,可見諸葛亮將部分的士兵送回國內進行經濟建設幾乎是可以肯定的。
至於其數目,以後來曹爽看到漢中兵力小於三萬後伐蜀為參照,恐怕諸葛亮把大部分的兵力都派了回去。
問題在於,諸葛亮對面的曹睿司馬懿同樣是內政高手。
諸葛亮兵敗街亭不久後曹睿就任命了新的涼州刺史,懲惡揚善積穀務農結交羌胡。
其成效應該說是顯著的:諸葛亮一出祁山時曹魏在西涼的地方官都承認如果沒有援軍,西涼一個月就會餓死,但後來王經大敗於姜維時甚至有能力派出援軍;司馬懿也開鑿水渠澆灌了三千頃鹽鹼地,並特意從冀州遷來了五千農戶,幾年後洛陽鬧饑荒時一下子就送去了五百萬斛。
英雄所見略同,因此雙方才打了個旗鼓相當。
另外都江堰的名氣雖然大,實際效果恐怕不能和鄭國渠相比,畢竟那才是戰國時最大的水利工程。
這條鄭國渠卻是在司馬懿的手裡。
蜀漢經濟上的崩潰,個人認為始於姜維。
諸葛亮的北伐和姜維的北伐,在我眼裡是兩回事。
諸葛亮最大的特點是慎重而兼顧經濟,而姜維則根本不管內政。
公元253年費褘遇刺身亡後姜維長年累月地帶著蜀軍主力駐紮漢中打打殺殺,看似主動,可後方誰在種田?縱有健婦把鋤犁。
蜀漢當時的政治外交局面已經有所惡化,南方少數民族的反叛絆住了一萬蜀軍,孫劉聯盟的動搖也分走了一部分人馬,姜維的幾萬大軍雖然少於諸葛亮的十萬,但對於蜀漢的負擔實際上更為沉重。
那12。
5萬的精銳恐怕沒有多少能夠用在內政上。
結果僅僅5年之後的公元258年12月姜維就被迫改全面防禦為重點防禦,不但還手之力,連招架之功都賠了進去。
姜維的對手鄧艾在內政上的功夫,完全是另外的量級。
同時,董允病逝後蜀漢缺乏嚴厲正直的官員,劉禪很快就動不動公費旅遊,還增加宮廷聲樂大肆征民女為宮女。
譙周諷刺姜維勸諫劉禪,其實都是有道理的。
在曹魏方面,司馬懿殺曹爽雖然是曹家的悲劇,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曹操提倡的節儉屯田唯才是舉等都被司馬繼承,在事業上司馬懿不正是曹操最好的接班人嗎?
仲達在關隴,鄧艾在淮南,羊祜在襄陽,無不以農墾屯田為重。
司馬懿在關中開成國渠築臨晉陂,鄧艾在淮南以四萬人"且田且守",羊祜在襄陽墾田八百頃,這些才是魏晉平定吳蜀的根本。
劉禪投降時的40萬斛糧食僅僅夠蜀漢的10萬軍隊吃24天,這樣的國家某種意義上,根本不用魏國來打。
蜀漢不置史官使得蜀漢的內政建設細節很難考證,這篇文章也僅僅是一個推測,如有不合理的地方還希望大家斧正。
此人是劉禪麾下大將,一戰狂滅曹魏十萬大軍,導致曹魏滅亡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禪是蜀漢的第二位皇帝,史上稱後主,他在位四十二年,雖然早期被諸葛亮架空,不過後來還是自己親政了。關於劉禪的評價,一直是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有人說他是大智如愚的聰...
蜀漢最令人惋惜的名將,他在則蜀漢固若金湯,他死則姜維獨木難支
姜維逆天爭勝,九伐中原,這說明他是個理想主義者,但理想主義並不說明他傻。恰恰相反,姜維很清楚魏國的強大也知道蜀國的國力有限,他在北伐的時代面臨的問題比諸葛亮更大。如果說諸葛亮時代的蜀漢還有可能...
魏蜀打了將近50年,防守戰術一模一樣,進攻方很難取勝
三國時蜀國(當時叫漢)所轄區域,包括漢末劉璋占領的西川和張魯的東川。後來,劉備取得西川,曹操取得以漢中為中心的東川。自公元217年曹操方張郃發動漢中爭奪戰到263年蜀漢滅亡,雙方在漢中-陳倉(寶...
三國里這三個人從魏國投奔到蜀國,成為日後魏國的勁敵
魏蜀吳里蜀國的實力最差,由於地理 人口 資源等原因,蜀國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中一個發展受限制的原因是人才的稀少。熟知三國的人知道蜀漢後期有三位重要的軍事將領,他們分別是王平 姜維 夏侯淵。...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為何曹魏不主動打蜀國?
按著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可以說蜀國每每都是主動出擊魏國,反觀魏國從始至終都是一幅守勢,按理說魏國從各方面都碾壓蜀國,簡直不是一個量級的國家,怎麼卻打的如此被動?為何不...
軍師聯盟:土家族名將擊敗曹爽,改變了三國歷史的走向|文史宴
文|趙希夷編輯|陳露編者按:無論是在《三國演義》還是在《三國志》,乃至《軍師聯盟》劇中,曹爽伐蜀之役都沒有太多的存在感,但這一戰十分重要。對蜀漢而言,土家族名將王平橫空出世,抵擋了魏國超大規模的...
三國大將軍姜維,驍勇善戰支持北伐,最終卻無奈向手下敗將投降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這個人才濟濟的年代,可以說英雄豪傑無處不在,無論是漢末三國初期,還是中後期,都有著非常知名的大將,他們的存在支撐著三國的鼎立。然而時代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天下分久必合也是一種趨...
曹魏投靠蜀漢的3大名將,最強的不是姜維,若此人不死,蜀漢不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相比於魏、吳兩國,蜀漢不僅疆域狹小,而且人才儲備相當不足。因此當敵國將領來歸降,蜀漢都會予以重用,甚至還會任命他為大將軍,讓其執掌蜀漢的軍政大權。在蜀漢42年的歷史...
司馬懿臨死前:破格提拔一名小將,13年後打得姜維沒了自信
說起司馬懿的故事,絕大多數朋友不會陌生,此人城府極深,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沉得住氣」,公元208年,赤壁之戰過後司馬懿開始浮出水面,他的遠見極深一下子就吸引了曹操的注意力,最後在曹操的強行命令...
鄧艾淮南屯田初露鋒芒,曹爽兵出駱谷道,姜維入羌歸來
曹叡去世,曹魏內部暗流涌動,姜維晉升涼州刺史統領蜀漢中軍——品讀《三國志姜維傳》第十五期這一期里,我們將說說東吳伐魏、鄧艾屯田與曹爽伐蜀的故事。公元241年,正當姜維偏師入羌胡的時候,曹魏這...
諸葛亮留下的兩員降將,一人加速曹魏滅亡,一人讓蜀漢內部崩塌!
在諸葛亮北伐後期,曹魏這邊與之對抗的人已經換了一波,最初與諸葛亮對峙的大將軍曹真於太和五年去世,對蜀漢知根知底的老將張郃則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撤退時在木門谷被誅殺,因此在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