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聯盟:土家族名將擊敗曹爽,改變了三國歷史的走向|文史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趙希夷

編輯|陳露

編者按:無論是在《三國演義》還是在《三國志》,乃至《軍師聯盟》劇中,曹爽伐蜀之役都沒有太多的存在感,但這一戰十分重要。

對蜀漢而言,土家族名將王平橫空出世,抵擋了魏國超大規模的攻勢,改變了三國局勢;對曹爽而言,這種缺乏才幹支撐的雄心,不僅會使魏國招致巨大的失敗,也會開啟他的滅亡之路。

三國大戰——諸葛亮身後的魏蜀吳

1

公元234年,一代名相「臥龍」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曹魏的西南防線為之一松。

司馬懿上疏魏明帝曹睿,要求趁機攻蜀。

曹睿出人意料得拒絕了司馬懿的建議,而將司馬懿召回。

此前,度遼將軍毋丘儉征討公孫淵,雖招降了烏桓等部,戰鬥中卻進展不順。

曹睿只得把司馬懿派往遼東戰場,以求徹底解決公孫淵的問題。

與諸葛亮的多年對峙,司馬懿的軍事才華也得到了鍛鍊,公孫淵毫無意外的被司馬懿消滅。

正當司馬懿準備按照朝廷要求,取便道,再次出鎮關中時,遠在洛陽的曹睿再次將司馬懿召回,這次是因為曹睿不久於世,要安排託孤重臣了。

魏明帝拉著司馬懿的手,語重心長得說道:「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

吾得見君,無所恨


由於即位的齊王曹芳年僅八歲,司馬懿乃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

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

長於軍略的司馬懿

司馬懿不負明帝重託,先是大敗由孫權親自主持的四路攻勢,東吳名將朱然由於是直接面對司馬懿,損失最為慘重,接著又逼退諸葛恪,並且在戰鬥中拔擢了後起之秀鄧艾。

司馬懿的威望達到了頂點,這引起了同為輔政大臣的曹爽的不滿。

曹爽欲排擠司馬懿,想讓尚書奏事先通過自己,以便專權,向曹芳進言,改任司馬懿為大司馬。

朝臣們認為以前大司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於是任命司馬懿為沒有實權的太傅,像蕭何那樣,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在司馬懿進攻公孫淵的時候,繼諸葛亮秉政的蜀漢大司馬蔣琬在後主劉禪的授意下,有了動作。

劉禪下詔道:

賊寇反亂未除,曹睿又兇狠驕橫,遼東三郡人民難於忍受暴虐,於是相互連結,與魏分離。

曹睿又大舉興兵征夫,與其相互攻打。

往者秦朝滅亡,陳勝、吳廣首先發難,如今有此變故,這是天賜良機。

您應嚴整治軍,總率各軍屯紮漢中,一待東吳舉兵北進,兩國構成東西犄角之勢,伺機進擊。

此刻的劉禪可能是因為年輕,意氣風發,再者諸葛亮雖然公忠體國,卻也乾綱獨斷,好不容易從相父的光環下掙脫出來,初嘗權力滋味,必然想有所表現。

蔣琬總結了諸葛亮北伐的經驗教訓,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艱險,來往不便,不如沿漢水、沔水東下,於是,蔣琬大造舟船,準備襲擊魏國的魏興、上庸二地,但不料舊疾復發,未能成行。

朝中官員大多認為:水路出兵容易,但萬一失敗則回返不易,不是上策。

但蔣琬對自己的策略還是堅持的,他指出從水路可以與東吳配合,慢慢蠶食魏國,同時利用姜維在隴西的威望,交好羌人,從西北首先出兵,自己則從水陸交通便利的涪縣出兵。

這很明顯是翻版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沿關隴進攻的成了姜維,原先關羽的角色成了蔣琬。

諸葛亮的去世使劉禪走到前台

諸葛亮死後,漢魏兩國大規模的戰爭尚未有過,小規模的衝突還是不斷。

僅僅在諸葛亮死後的一年,司馬懿還沒有接到曹睿的詔令,尚在關隴前線,蜀漢平北將軍馬岱就侵擾魏國,司馬懿派牛金將其擊退。

這一時間,雙方都在忙於內政,曹魏需要適應魏明帝的去世帶來的權力再分配,蜀漢也需要學會在沒有諸葛亮的狀況下處理內政外交。

山雨欲來風滿樓」,戰爭的因子一直存在,就差一個時機。

曹魏除司馬懿外的另一位輔臣曹爽是靠著承襲父親的爵位、再加上自幼與曹睿相交的近親關係,才得以成為輔政大臣的。

既沒有在外充當封疆大吏的顯赫經歷,也沒有在中央從基層干起的歷練過程,以這樣毫無尺寸之功,自然很難震懾那些曹魏的老臣。

在這種情況下,曹爽更應該團結一部分人、分化瓦解一部分人,但曹爽卻大刀闊斧,在重要位置上一律換上自己的親信。

曹爽明白軍隊的重要性,在成為輔政大臣前,他已在京城禁軍經營多年,所以在晉升老臣蔣濟為太尉後,趁機免去蔣濟掌管禁軍的領軍將軍一職,而除以自己的弟弟曹羲為中領軍外,他還把其他幾位兄弟安插在禁軍的其他要職上,牢牢把持住禁軍的大權;表弟夏侯玄則被任命為中護軍,負責總統諸將,選拔舉用軍隊武官;同時任命何晏為尚書,選撥官員。

曹睿託孤

這一系列的措施,非但沒有好的結果,還讓失去權柄的曹魏老臣徹底倒向了同樣被排擠的司馬懿身邊。

曹爽固然可以將司馬懿排除出權利中樞,卻無法抹掉司馬懿的影響力。

因為在曹爽的父親曹真死後,司馬懿作為繼任者,在關隴經營多年,關隴諸將都是司馬懿的部下,曹爽既然已經掌握了京城禁軍,勢必也想將關隴的部隊掌握在自己手中。

還有,他也需要一場事功,提高自己的威望,為自己施政掃除障礙,從側面打擊一下司馬懿,讓曹魏的老臣首鼠兩端。

反觀蜀漢,諸葛亮對於死後的人事任命,劉禪是基本照辦的。

劉禪廢除了丞相制度,先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監管軍事;又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也就是把原來集權為諸葛亮一身的職務和權利一分為二,由兩個人擔當,同時又讓兩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

曹爽鎮不住三朝老臣

但蔣琬、費禕都是志慮忠純之士,並沒有因權力交叉而產生不睦。

蔣琬在病重之時,主動將兼領的益州刺史讓與費禕。

蔣琬在執行自己的北伐計劃前,已經推薦姜維為涼州刺史,鎮西大將軍,率別動隊入隴西入羌中作戰。

蜀漢朝廷對於蔣琬的北伐計劃不太支持,派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來漢中,試圖勸阻蔣琬。

蔣琬因病情加重,退回涪縣,但涪縣的水路便利,可以更快的到達漢中。

由此可見,蔣琬在病重之時,還在考慮自己的北伐計劃的可實施性。

蔣琬的動作甚至引起了東吳的狐疑,因為蔣琬修繕船隻,雖然是準備從水路進攻魏國,但由於此刻司馬懿在東南戰線南下,蜀漢不出兵乘虛夾擊敵人,反而棄離漢中,讓東吳大臣認為蜀漢要背盟,結魏攻吳,幸好孫權力排眾議,反應也很平淡。

消極對峙——曹爽征蜀另有目的

2

蔣琬率主力從漢中退回涪縣,一者自己身體堪憂,二來是想重新嘗試新的北伐戰略,退守之前,所留兵力僅僅有鎮北大將軍王平所率三萬人。

曹爽卻認為是蜀漢的全線退卻,攻蜀的時機已經成熟,而且急於立功,就觸發了大戰的發生。

244年3月,曹爽西至長安(今西安西北),任命親族夏侯玄(夏侯淵從子夏侯尚之子,玄母為曹爽的姑姑)為征西將軍,都雍、涼州諸軍事,雍州刺史郭淮為夏侯玄軍前鋒。

三月,曹爽自己從長安率數萬人出發和夏侯玄的部隊會合,從駱谷合兵十餘萬,自駱谷口攻漢中。

古漢中地形圖

漢中是處於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間一片較為狹小的山間盆地,它的北面是莽莽秦嶺,南面為大巴山。

自古就被稱為「形勢之地」,所謂「前控六路之師,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號令中原,必基於此」。

這裡交通便利,「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

作為連接關中與巴蜀的主要通道,歷來敵對雙方為了自身的進退考慮,都會竭盡全力爭奪此地。

在三國鼎立的形勢下,漢中對於蜀漢的意義要比對於曹魏的意義更為重大。

這一方面是由於嘉陵江和漢水的原因,漢中與蜀中的聯繫更密切,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秦嶺的險峻比大巴山更甚。

自漢中越秦嶺北進較難,越大巴山南進卻較易。

魏蜀以秦嶺為界,尚可共享秦嶺之險,若以大巴山為前沿,則地理上的優勢將倒向魏國,故而時人即言「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失去漢中,蜀漢就難以立國。

只不過,魏國要奪取漢中又談何容易!從關中前往漢中較為近捷的是穿越秦嶺山脈的三條通道,即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

東路是最長的,總計超過330公里,北端直達長安以南,南段稱為子谷,北段稱為午谷。

子午谷崎嶇的地貌提供了大量可以完美伏擊的地點,設伏方可以輕易全殲谷內敵軍,所以這條最長的路線也是最危險的。

如果蜀漢發動攻勢,經此道路可以輕易威脅長安,這也是諸葛亮首次北伐時魏延所建議走的路。

西路是長235公里的褒斜道,在三條之中路況最好,北段稱為斜谷,南段稱為褒谷,其南端在漢中北約25公里,北端在今陝西眉縣南15公里。

在褒斜道中心,另一條峽谷箕谷西向延伸,然後轉而北向,最終止於當蜀漢進攻時受到威脅的戰略要地陳倉附近。

如魏採取攻勢主動出擊迎敵,良好的路況意味著蜀軍能更快聚集守軍並在魏軍出谷前阻止其進攻。

這相對來說,秦嶺諸道中相對省時省力的,褒斜道以南循褒谷、北走斜水而得名,路程五百餘里,道的北口即是渭水之濱大名鼎鼎的五丈原,故漢代關中通往巴蜀的驛路就設在這條道上。

即便如此,曹操在與劉備爭奪漢中的戰爭中,仍因褒斜道險峻的山路吃足苦頭,感慨「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

中路是210公里長的儻駱道,它是最短的一條,以其兩端得名。

南端接近今陝西洋縣的儻水河,北端在今陝西周至縣西面的駱峪。

因此,其南段叫儻谷,北段叫駱谷。

曹爽犯了一個重大的戰略錯誤。

他選擇從中路攻蜀,此路雖然最短,但路況最糟。

更重要的是,在三條路中,儻駱道沒有水源的路段最長。

因此,攻蜀軍隊為後勤所羈絆,魏軍出谷前,大量負責運輸的牛、馬、騾、驢等馱運牲畜因缺水而渴死。

曹爽只得徵調數萬役夫為苦力運輸糧草,其中很多也渴死了。

魏軍士氣驟降,曹爽軍中乃至曹魏本土不滿曹爽主政的情緒迅速蔓延。

蜀漢方面在接到曹爽大舉出兵的消息後極為震驚,很多將領都認為只能退守漢城、樂城固守待援,蜀漢主力有足夠時間從涪縣出發援救陽平關(蜀北主要門戶,今陝西勉縣西白馬河入漢水處,流經的白馬山山勢高峻,扼險作關)。

但是當時的鎮北大將軍王平卻拒絕了這一提議,他認為一旦放棄了陽平關這一險要地形等於是自取滅亡,蜀軍雖然兵少,卻可以憑險據守。

王平是板楯蠻出身,板楯蠻是日后土家族的祖先之一。

板楯蠻原本遍布巴中、漢中之地,所以王平對巴蜀地理十分了解,事實證明王平的這一決定是極其明智的。

王平說:

不然。

漢中去涪垂千里。

賊若得關,便為禍也。

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後拒。

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

惟護軍劉敏與平意同,即便施行。

劉敏認為,漢中百姓男女布滿田野,莊稼還在田裡,如果聽任魏軍進入平原,則大事去矣。

於是,劉敏率部占據興勢山。

興勢山在洋縣西北43里,「形如一盆,緣外險而內有大谷」,是儻駱道南出口戰略要地。

蜀漢依山而築「興勢圍」,這裡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由於兵力嚴重不足,蜀軍在防禦時不得不採用虛張聲勢的做法,「多張旗幟,彌亘百餘里」。

王平所率領的「後拒」(機動預備隊)數量少得可憐,如果魏軍從興勢前線分出部分兵力改走不遠處的子午道進入漢中,身為都督的王平只能帶領千人趕赴援救。

好在狹曲陡峭的儻駱道幫了蜀軍的大忙,如曹丕當年所說,「漢中地形實為險固,四岳三塗皆不及也」、「一夫揮戟,千人不得過」。

魏國大軍入駱谷數百里,成了一字長蛇陣,兵力上的優勢得不到發揮。

而處於劣勢的蜀軍不但憑險據守,有地利之便,其軍中由南中少數民族組成的「無當飛軍」更是驍勇異常,這支部隊人人身著鐵甲,翻山越嶺如履平地,最擅長的是夜襲,裝備的是塗有毒箭頭的連弩和鋼刀。

當此之下,魏軍「進不獲戰,攻之不下」,陷入被動境地。

王平的堅守為蜀軍主力的到來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這時,從蔣琬手中接過兵權的蜀漢大將軍費禕鑒於魏軍來勢兇猛,就把鎮南大將軍馬忠留在成都,平尚書事,自己率軍前往興勢救援,光祿大夫來敏至費住所禕許別,求共對圍棋。

其時軍中籌備嚴駕,紛紛營營,而費禕與來敏留意對戲,面無厭倦之色

來敏便道:「我只是聊觀試君而已!君信可人,必能對付賊者。

費禕的氣度悠閒,固然有安人心的考慮,但是拖拖拉拉也有貽誤戰機的可能。

費禕本人對北伐的進取心並不高,從他後期執政可見一斑,這次戰鬥他的目的恐怕也僅僅是保住漢中,在偵查到曹爽的進兵路線後,應該有把握擊退曹爽,所以求戰慾望不高。

率先到達戰場的恐怕是涪縣的軍隊,大司馬蔣琬身患重病,在興勢大戰後不久即死去,統領這支軍隊的很有可能就是姜維。

費禕不可能從成都到涪縣再到漢中,這樣來看,姜維比費禕到達漢中路途要少了三百六十里,姜維作為諸葛亮圈定的接班人,也受到了蔣琬的器重,早在238年,姜維先蔣琬一步到了涪縣,應該是為了蔣琬嘗試北伐的前期準備做工作。

天水麒麟兒姜維

蜀漢朝廷曾經派費禕、姜維前去涪縣嘗試說服蔣琬放棄從水路北伐的策略,蔣琬堅持,然後費禕回到了成都,姜維應該留在了涪縣。

或許姜維也曾經動搖過,但那只是對蔣琬策略的懷疑,二人在戰略高度上都主張北伐。

反觀費禕日後對姜維的掣肘,刺殺費禕的郭循也是由姜維帶入蜀漢的,可見二人的不睦是基本原則的不和,而姜維可能藉此機會,乾脆遠離費禕,在蔣琬跟前還能暢快一些。

無論是主張撤到漢城、樂城的將領,還是堅守的王平,都提到了涪縣的援兵,而沒有提到成都的援兵,這證明姜維的部隊是戰役的勝負手。

在王平的部隊僅僅可以堅守襲擾的狀況下,姜維的到來,使得蜀漢有了進攻的底氣。

魏軍在疲勞的狀態下,難以抵擋,應該是敗退,而不是主動撤退,費禕率領成都方面的援兵到來後,其實魏軍失敗已定,只不過在追擊和圍殲中發揮了作用。

曹爽的參軍楊偉意識到危險,求曹爽放棄行動立即撤軍,但鄧颺反對,不顧自己缺乏軍事常識與楊偉爭論。

楊偉未能說服他們,憤然說:「鄧颺、李勝敗壞國家,可以處斬。

」曹爽不悅,拒絕了兩人的建議。

此刻的興勢山,牢牢吸引住曹爽的大部隊,姜維的到來使魏軍開始退卻,蜀漢保衛漢中的目的已經實現,假如費禕的援軍可以早先到達,蜀軍實際上是可以嘗試切斷魏軍退路,讓曹爽全軍覆滅的。

西線軍隊是司馬懿的基本盤

太傅司馬懿給夏侯玄去信說:

《春秋》強調責任大的恩德也重。

從前武皇帝第二次進入漢中,幾乎大敗,你是知道的。

如今興勢地形十分險要,蜀軍已率先占據,如果進攻,敵人不應戰,退卻又被阻截,全軍必然覆滅,你將承擔什麼責任?

夏侯玄這才感到恐懼,勸曹爽儘快退兵。

五月,曹爽率領大軍退還,費禕進軍占據三嶺阻截曹爽,曹爽爭險奪關進行苦戰,僅只得以逃出,失散傷亡甚重,關中地區為這次行動白白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關中殘破——曹爽自取滅亡

3

這場戰役,毫無疑問是蜀國勝利、魏國大敗。

這樣一個影響力大的戰鬥,被陳壽所忽略,除了晉代魏,以魏為正朔外,還有就是參戰將領並無太多顯赫資歷。

魏國的老一代名將張郃陣亡於木門道,蜀漢宿將魏延也死於內訌。

而且雙方應該沒有大規模的遭遇戰,也談不上什麼出奇的智謀,周全的策劃。

首先,從曹魏來說,曹爽的準備就不夠充分。

與其說他想攻蜀建功立業,還不如說想趁機染指曹魏的關隴軍隊,牢牢將這支部隊掌握在自己手中,削弱司馬懿的影響力。

諸葛亮死後,漢魏兩國的摩擦限定於小規模,倒是東吳,孫權親自策劃了四路攻勢,朱然、諸葛瑾都出現在戰場上,司馬懿此時也在東南,可見此時曹魏面對的壓力主要是東吳方面。

曹爽身為大將軍,應該優先處理東吳的問題,他卻伐蜀,而在戰爭開始後,攻擊的手段很單一,王平的應對策略也很呆板,無非堅守加襲擾,曹爽在有絕對優勢的兵力情況下,加上蜀軍援兵未到,完全可以快速得調整布署,在姜維到達戰場,敗局已定的情況下,撤退又不是那麼堅決。

等到費禕從成都到達,才開始倉皇撤退,在建立功名與控制關隴的雙重目標中,恐怕後者才是曹爽的精力所在。

其次,曹爽想通過伐蜀,與關中諸將得以共事,通過指揮調動,進而從人事上達到收服人心,安排親信的目的,司馬懿也是有警覺的,他的次子司馬昭作為夏侯玄的副手出駱谷,駐紮在興,這個舉動意味深長。

蜀將王林夜間偷襲司馬昭軍營,司馬昭堅持按兵不動。

王林終於退走。

事後,司馬昭對夏侯玄說:「費禕占據險要之地而固守,我軍進無戰機,攻堅而不能下,應趕快撤退,以後再作打算。

」興勢山戰役的失利,或許有司馬懿的遙控掣肘,司馬昭的陣前搗亂。

再次,蜀漢軍團,從名義統帥費禕,到前敵指揮王平以及當做生力軍的姜維,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費禕的拖沓,使得戰果未能最大,但他的舉措還算得當。

從留馬忠鎮守成都,顯然是準備了萬全之策,這時候蜀漢的其餘名將如鄧芝、廖化各安其職,尤其是鄧芝這時候沒有輕動,說明了費禕確實不慌亂,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忘防備南中與東吳的動作。

這場戰役,更大的影響卻是在政治層面:

一、曹爽派夏侯玄為征西將軍,是因為曹魏宗室後人中,夏侯玄是領袖,而且聲名不錯。

曹爽派他去接收關隴集團,再合適不過。

但曹爽此時還必須依賴司馬懿的軍事能力,司馬懿在東南拒東吳就是例證。

而為了達到讓夏侯玄出任征西將軍,不得已將夏侯玄的中護軍交給了司馬師,這讓司馬家族首次有了禁軍的勢力,為日後高平陵之變奠定了基礎。

二、極大動搖了曹爽在朝中的威望,加速了他的垮台。

本來曹爽就沒有什麼軍事建樹,此次伐蜀是他首次用兵,結果非但沒能旗開得勝反而深深被羞辱了一遭,曹氏親貴在朝中的形象和地位受到嚴重打擊,也正是這場慘敗,讓曹爽不得不在政治上更加的獨斷專行,意圖將權力緊緊的攥在自己手中。

紈絝子弟也想建功立業

在將中護軍授予司馬師後,曹爽馬上毀中壘中堅營,這些士兵統統交給了自己的弟弟曹羲統領,想將司馬師的兵權架空。

這導致曹魏宗室與司馬家族的鬥爭白熱化,為數年之後的高平陵之變和他最終的垮台埋下了伏筆。

三、對於參加這次戰鬥的蜀漢將領姜維來說,由於費禕的拖沓,未竟全功,使得他日後冒險,不再「御敵於國門之外」,而是想誘敵深入,然後再關門打狗,稱為「斂兵聚谷」。

在鍾會伐蜀的時候,這一策略的施行,雖然使蜀漢軍團沒有遭到損失,但卻使漢中大部分地方在短時間淪陷。

姜維的策略從書面上看是不錯的,但實際狀況需要考慮的太多,這一次,姜維也學了回「馬謖」。

鄧艾滅蜀示意圖

四、延長了蜀漢政權的國祚,推遲了三國一統的進程。

興勢之戰的大勝使得曹魏在此後的20年里都不敢侵犯蜀漢,令魏國內部對伐蜀產生恐懼心理,魏長期對蜀採取守勢,「畏蜀如虎」,以至於20年後司馬昭提議伐蜀時朝中竟然無人支持。

五、嚴重削弱了曹魏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統治力,間接導致了五胡亂華的發生。

此役不僅沉重打擊了曹魏的軍事力量,更使原本相對富庶的關中地區變得「千里餓殍」,由於徵調了大量農夫參與後勤運輸,使農田無人勞作,曹魏當局不得不派大量軍隊參與屯田,軍隊的數量大大減少,嚴重削弱了曹魏在當地的統治力,使得西北少數民族勢力不斷做大。

以至於後期姜維九伐中原時蜀魏雙方都不同程度依仗羌族等少數民族的勢力,這種影響在當時可能不明顯,但到了晉朝就益發嚴重,間接導致了五胡亂華的發生。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時期蜀漢的東伐 其實是一場政治鬥爭

三國時期,蜀漢神人諸葛亮去世後,他的接班人是蔣琬。蔣琬自建興十二年以尚書令身份總理國事,至延熙九年去世,執掌蜀漢政權達13年之久。這段時間蜀國極少興兵,主要致力於經濟恢復和百姓的休養生息。延熙六...

三國風雲之——諸葛亮接班人之謎(二)

 書接上文,我們繼續分析那麼問題來了,真的是這樣麼?  我們先來看幾個細節。   首先,這段話《諸葛亮傳》裡面沒有,《蔣琬傳》里沒有,《後主傳》里沒有,《楊儀傳》里沒有,《魏延傳》里沒有,《姜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