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面見孫權,稱曹魏亡後蜀漢要進攻東吳,為何孫權不怒反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時期,蜀漢有一位大臣名為鄧芝。
他是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中排名第一的鄧禹之後,原來是荊州義陽郡新野縣人。
東漢末年時,群雄割據,為避戰亂,鄧芝遷往蜀中居住。
由於他不顯山不露水,沒有人了解他的才能,因此當時並沒有人因為他是鄧禹之後而任用他。
在蜀中的鄧芝了解到巴西郡太守龐羲喜歡結交能人志士,於是投奔到龐羲帳下。
後來劉備藉助張松,法正等人之力,最終合圍益州,逼迫劉璋投降後,劉璋手下大臣紛紛投降,而鄧芝也在其中。
但鄧芝並非益州大戶,也非當地門閥士族,因此只被劉備任命為郫縣邸閣督。
直到有一天,劉備閒來無事,到基層走一走,正好來到郫縣考察民情。
在郫縣內,劉備與偶遇的鄧芝暢談了起來。
一番交流之後,劉備驚訝於鄧芝的滿腹經綸與出眾的才華,當即將他任命為郫縣的縣令。
至此,鄧芝才算是官運亨通,逐漸平步青雲,從縣令一路做到廣漢郡的太守,最終入朝擔任尚書,算是觸及到了蜀漢核心的權力。
當年赤壁一戰,劉備與孫權一直處於結盟的關係。
後來劉備奪取益州,孫權也曾在合肥牽制住了曹操,不讓曹操乘機南下。
但兩家畢竟還是處在競爭關係之中的,況且荊州一直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兩家也曾一度為荊州的分割之事大打出手。
後來關羽被東吳呂蒙設計殺害,荊州盡入東吳之手,兩家的關係也算是徹底破裂了。
夷陵之戰後,劉備身體逐漸變差,最終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就此主持蜀漢政權。
要知道諸葛亮自隆中起,就一直主張聯吳抗曹,後來更是不遺餘力的執行這個方針。
而且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也擔心東吳會以此為契機,對蜀漢發動戰爭,這對於蜀漢而言無異於滅頂之災。
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非常希望能恢復與東吳之間聯盟的關係。
而在這個時候,諸葛亮的想法與鄧芝不謀而合,於是諸葛亮當即命鄧芝為使者,前往東吳。
只不過此時的東吳已不是當初赤壁之戰時的東吳了,最初孫權是不肯與作為使者的鄧芝見面的。
對於孫權而言,蜀漢與自己有私仇,兩家在經過了關羽大意失荊州以及夷陵之戰後,已撕破了臉皮,幾乎不死不休。
同時劉備死後,劉禪年紀太小,此時的蜀漢軍事力量薄弱,一旦曹魏出兵攻打蜀川,只怕劉禪將瞬間成為亡國之君。
正因為考慮到蜀漢難以自保,而兩家之間又有大仇,因此孫權不願意與蜀漢再次結為盟友。
只不過他不好直接拒絕,這才決心避而不見。
鄧芝見無法與孫權見面,於是給孫權送去了一封信,上面稱他今天之所以站在東吳的土地上,為的是蜀漢與東吳兩家的利益。
孫權看到信後再三權衡,最終答應了與鄧芝見面的要求。
雙方見面後,孫權直接向鄧芝表述了自己的疑慮。
然而此時鄧芝並沒有懇求孫權,反而是對孫權說道:「大王乃當世豪傑,而諸葛丞相也素有大才。
雖說貴國有長江為天險,但若一直依附於曹魏之下,如果哪天曹魏要大王俯首稱臣,大王不肯答應,則曹魏將率大軍東征,到那個時候,我國也必將同時出兵,不知道那個時候,江東還能堅持多久?」孫權皺了皺眉,又問:「若有一天曹魏滅亡,你們國家將怎麼處理兩國之間的關係?」鄧芝則回答:「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
」孫權聽後不怒反喜,兩家就此重歸於好。
筆者認為,正因為鄧芝正直而不屈從,認為能和則和,不和則戰,讓孫權感受到了蜀漢的威脅與誠意,因此才同意了兩家的再次聯盟。
僅從這一點而言,孫劉能再次聯盟,鄧芝居功至偉。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
三國的密碼,孫權劉備從未聯盟!司馬懿看透本質才滅吳國蜀國!
傳統觀點認為,孫劉聯合共同抗曹是三國時代最突出的政治特點。這種觀點其實太過籠統,從嚴格意義上講孫權和劉備之間從未真正結盟。從曹操征劉表飲馬長江到三國歸晉,在長達半個世紀時間裡,孫劉兩家之間爭鬥是...
細說三國孫劉聯盟的始末
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時三國時期有名的兩次戰役,表面上看這兩次戰爭是軍事力量的比拼,實質上外交上的博弈也尤為重要。對於劉備來說赤壁之戰的勝利是占盡了孫吳的光,雖然孫吳一方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才和劉備結...
如果諸葛亮不出祁山改奪荊州,歷史會被改寫嗎?
歷史上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期,對曹魏發動了六次戰爭,可是出祁山次數只有兩次,不是《三國演義》中的六出祁連山就算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蜀道之難還是難於上青天,以至於後代很多歷史學者,都評價諸葛亮...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