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第二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先講講周瑜 周瑜是器量狹窄的,所以他每次都要與諸葛亮鬥氣;偏偏他的智慧又不如諸葛亮,所以他的各種計策都被諸葛亮看穿,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被諸葛亮活活氣死。

實際情況是,周瑜出身官宦之家,儀表英俊,聰穎過人。

他和孫策被當時的人敬稱為周郎、孫郎,兩人少年結交,「升堂拜母」——到了內堂拜見了母親,基本就是結拜的關係。

後來,孫策和周瑜又分別迎娶了當時東吳地區最美的兩個女孩:喬家姐妹,人稱大喬小喬。

孫策臨死前,交代孫權的話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策死後,周瑜任前線總指揮。

歷史上曹操也確實遣了蔣干來勸周瑜倒戈,不過時間是在赤壁之戰之後。

周瑜是怎麼跟蔣干說的呢?

周瑜道:「大丈夫為人處世,若遇知己之主,當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與共。

假使蘇秦、張儀更生,酈食其再世,我猶要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能夠移我意乎?」

蘇秦、張儀、酈(li)食(yi)其(ji)都是歷屆的最佳辯手,所以周瑜這幾句話很好懂:作為一個男子漢,如果遇到知己的君主,那就對外稱君臣名分,對內以親人相處。

他說什麼我聽什麼,禍福與他一同分擔。

即使歷史上這些說客還魂,我也要拍著他們的背,把他們的勸詞都頂回去,你覺得你能打動我嗎?

這就是英俊瀟洒、聰慧過人、少年得志、大權在握、雄姿英發的周瑜!

順便說下,蔣干也躺槍了。

歷史上的蔣干十分聰明,聽到周瑜這樣的話只是微笑,終未為曹操發一言;到了三國演義里卻變成個水平極差的腐儒,自告奮勇給曹操當說客,被周瑜利用還不自知,簡直一塌糊塗。

這樣的周瑜會嫉妒諸葛亮嗎?

來看看赤壁之戰前,諸葛亮是什麼狀況。

諸葛亮此時27歲,剛剛出山(周瑜任前線總指揮的年齡說法不一,但最大不超過24歲),輔佐了一生征戰,卻勝少敗多的劉備,跟著劉備東奔西跑,顛沛流離,新野一戰被曹操打得丟盔棄甲,幾乎覆滅(劉備被打得老婆孩子都失散了),聽聞孫權有聯盟之意,於是連忙灰頭土臉地過來請求幫助。

大夥不妨設想:

如果你是周瑜,你會不會嫉妒這樣一個人?

所以後人評價周郎多說他氣量狹窄,不能容物,主要歸因就在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的描寫是不實的。

真實的周瑜和諸葛亮之間,有一種英雄相惜的感情。

在諸葛亮奉命求救聯吳抗曹時,周瑜曾派諸葛瑾(諸葛亮哥哥,當時在東吳做官)勸諸葛亮留在東吳,共事孫權。

所以周瑜根本不是妒亮之才幹,而是一心希望其能為東吳所用。

周瑜死後,諸葛亮聞訊過江弔孝。

這是聯盟的政治需要,但是諸葛亮弔唁的言語中吐露的真情也可見,瑜亮二人其實是知音。

但兩人在政見上確實不和。

赤壁之戰之後,東吳內部分為聯劉派和吞劉派,聯劉派認為還應維持和劉備的聯盟,要不然無法抗拒曹操;這一派的領袖人物是魯肅。

而吞劉派認為劉備是不可小覷的,有機會就應該將其消滅。

周瑜就是吞劉派的代表。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尊劉貶曹的,所以與劉備對立的曹操、周瑜就成了被貶低和醜化的對象。

在整個三國演義里,最重要的塑造對象無疑是諸葛亮。

為了造好這個形象,作者給他堆砌了火燒新野、火燒博望、舌戰群儒、智激周瑜、智激孫權、草船借箭、火燒葫蘆谷、空城計等等一系列家喻戶曉的精彩傳說,把他打造成神一樣的存在!

其實真相是,這些事情有的根本沒有發生;有的發生過,但不是在諸葛亮身上……

比如新野和博望的大火就是劉備自己燒的;

周瑜和孫權都是堅定的抗曹派,所以壓根就不用諸葛亮去激;

舌戰群儒也是沒有發生過的;

草船借箭是孫權借的;

空城計程昱和賈詡都用過,而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沒有用過。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優秀的政治家,他的最大貢獻主要是兩點:

一是給劉備指出了奪荊州占益州,與天下爭雄的偉大戰略規劃;

二是在劉備死後依法治蜀的精彩政治主張。

用兵如神智計百出,並不是真實的諸葛亮。

關於他的用兵,當時司馬懿就有過評論:「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翻譯過來就是,

諸葛亮這個人帶兵是有問題的,

志向遠大,但是抓不住機會;

謀略很多,但很難下定決斷;

喜歡帶兵,但不會隨即應變。

綜合起來評價就是:諸葛亮治國一流,治軍也很嚴謹;但治軍和用兵並不是一回事,他臨敵應變的本事其實是不夠的。

所以魯迅先生對三國演義的評價相當精準:

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意思就是三國演義塑造出的劉備太仁厚,反而像是作假;諸葛亮太智慧,反而像個妖人。

那麼羅貫中為什麼要這樣抬高諸葛亮呢?

一種說法是:

羅貫中LGZ反過來就是諸葛亮ZGL……

這當然是笑話。

真正原因是,中國古代文人(或許至今仍是)有諸葛亮情結。

他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比作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圓了他們的夢想:三顧茅廬。

要知道古代的讀書人大多數都想要做官謀取功名,但又大多自視清高,面子很薄,不願意低三下四地求政府用他們。

這時他們看到諸葛亮這樣一個開掛的存在:

他自己坐在家裡不動,身為君主的劉備三請四邀才勉強出山。

這樣的際遇讓他們羨慕不已,這也就是諸葛亮走上神壇的重要原因。

但這其實也不是真相,真相很可能是諸葛亮和劉備深談多次以後,才毅然決定輔佐劉備,匡扶漢室。

否定三顧茅廬並不是否定諸葛亮,相反這是最大的肯定。

我們要理解三國時期的人們是有血性的,也是有擔當的。

當時漢室傾頹,朝廷凋敝,諸葛亮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才是真實的英雄。

而那種做清高狀,做孤傲狀,以譏諷之態和當局、和全社會唱反調的禰衡之流,才是我們應該審視而不是盲目崇拜的對象。

而且匡扶漢室是諸葛亮真正的理想,以至於在劉備稱帝之後,兩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有點貌合神離。

今天就先到這裡,朋友們喜歡看的話可以關注我喲!你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會持續更新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沒幹過的那些事

每讀一遍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敬佩就增加幾分,但演義終究不是歷史,今天我們就聊聊諸葛亮沒有干過的那些事。火燒博望:歷史上的博望坡之戰發生在公元202年,當時曹操正與袁尚交戰,許都空虛,劉表認為這是...

他被人抹黑數百年,至今有人不明真相

讀過《三國演義》的看官都明白:書里的周瑜,被描繪成器量狹小,忌才妒能,眼光短淺,容易衝動,意氣用事的無能之輩。其實,這是編書人為了神化諸葛亮而蓄意對周瑜進行醜化,是對東漢末年英雄形象的抹黑和扭曲...

73.架空歷史的文學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就像《紅樓夢》中所說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文學有藝術性,歷史則有真實的一面。相對地,人容易接受、記住優秀的文學作品,而更容易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