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憲政談古論今|大智若愚魯子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文作者 鍾憲政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羅貫中先生以他獨具之匠心、以他生華之妙筆,在他的傳世之作、在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以情馭人的梟雄劉備、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諸葛孔明、有少年老成、風流倜儻的儒將周瑜、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雄曹操、有過五關、斬六將的武聖關羽,還有嫉惡如仇、粗中有細的猛將張飛。
不甘落後,影視藝術家們又將這些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搬上視屏,使其血豐肉滿、栩栩若生、招之即來、呼之欲出,並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讀者和觀眾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惟有一大智若愚的政治家、天才的軍事家和卓越的外交活動家,卻似乎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
充其量只是個「綠葉」,只襯托和扶持了那些「紅花」,而幾乎被讀者和觀眾所誤解,這就是被後人稱之為「江南實人」的魯肅魯子敬。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也……家富於財。
"但肅"性好施與……不治家事」。
曾事袁術,見無綱紀,不足與立大事,後隨周瑜共事孫權,乃深受器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烽煙四起。
惟曹操因獨得天時、地利而異軍突起,於徐州擒呂布、於壽春敗袁術、於官渡破袁紹、於荊州降劉琮。
後又乘勝揮師南下,迫使劉備棄樊城、奔襄陽、走夏口,望風而逃,既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
屯百萬虎狼之師於長江之北,曹操又與東吳隔江對峙,大有黑雲壓城、風捲殘雲之勢。
在這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雄踞江東、已歷三世,並擁有六郡八十一州的孫吳政權內部雖人才濟濟,卻非但不能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反同床異夢、各持己見、莫衷一是。
以黃蓋、程普為首的一批老將雖極力主戰,但憑的僅是血氣之勇,而胸中實無一策,大有「不成功、便成仁」之悲壯,卻毫「不戰則已,戰則必勝」之把握。
而最令人失望的,還是被孫策視為「內高參」的託孤之臣張昭,懾於曹軍強大的政治攻勢和軍事壓力,以他為首的一班腐儒們竟大言不慚、力主面北降曹而明哲保身、以求苟安。
正當吳主孫權在一片吵鬧聲中舉棋不定、進退維谷、左右為難的關鍵時刻,大智大勇的魯子敬卻高瞻遠矚,並挺身而出、力排眾議。
他語重心長地對孫權說:「眾人皆可降曹,惟將軍不可!」並推心置腹、曉以利害,「肅等降曹,官不失州縣。
」而將軍降曹,「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者不過數人,又安能面南而稱孤道寡焉!」見子敬大義凜然又言出肺腑,孫權感動得仰天長嘆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惟子敬「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子敬賜我也!」
子敬以政治家的遠見卓識、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以公而無私的真君子風度、以外交家感天地、泣鬼神的慷慨陳詞,促使孫權下定決心棄降從戰,從而為「赤壁」這一歷史性的偉大戰略決戰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英雄所見略同!子敬深知面對強敵,非孫劉聯盟無以為拒。
這與孔明「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思想,真可謂不謀而合。
親自過江,他請來孔明,致孫劉兩家終於坐在一起、攜手共商破曹大計。
孫劉兩家喜結秦晉,讓子敬聯合抗曹偉大戰略思想的實施,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也是子敬政治、外交活動的重大成功。
然而天下卻沒有不散的宴席,矛盾是永恆的,統一卻是相對的。
任何聯盟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雙方共同利益的需要,而各為其主才是歷史的必然。
子敬深知維護和加強這個聯盟,要比建立這個聯盟艱難得多,自己任還重,道亦遠!
諸葛之大才、周瑜之小量,讓這個聯盟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
大敵當前,周郎卻三番五次地加害孔明,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若非子敬多方斡旋,孔明焉能「雖在虎口,卻安如泰山!」以其真君子的風度,子敬深得孫劉兩家的共同信任,故奔走於孔明、周瑜之間傳遞信息、互通情報、化解矛盾、增強團結,非子敬莫能屬焉!由於子敬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歷史上這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偉大戰略決戰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沒有子敬,就沒有孫劉聯合;沒有孫劉聯合,就沒有赤壁之勝;沒有赤壁之勝,就沒有三國鼎立的政治軍事格局,就連羅貫中先生,恐怕也得就此擱筆了。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子敬的貢獻遠在孔明、周瑜之上,功不可沒!
赤壁之敗,曹軍雖受重創,雖一時不敢南顧,但元氣並未大傷,在政治和軍事上,他們仍處於絕對的優勢。
以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子敬敏銳地意識到孫劉聯盟,應是個長期而偉大的戰略方針,而絕非權宜之計。
這個方針絕不應因赤壁之戰的結束而結束,因此一如既往,他不遺餘力地為維護這個聯盟而奔走、而周旋。
為了孫吳政權,他極力向孫權推薦名士龐統,奈何孫權竟以貌取人、不予重用。
惟恐龐統明珠暗投,於是,他又修書將他推薦給盟軍劉備,並再三叮囑曰:「公輔玄德,當使孫劉兩家無相攻擊!」其良苦用心,天日可鑑!如此識大體、顧大局、有大量者除子敬外,更無人矣!
為震懾曹操,以身家性命為擔保,子敬又說服孫權暫借荊州與劉備。
而「劉備借荊州,十借九不還」,對此孫權常有微詞,致子敬兩頭受氣、左右為難,長期處於被動難堪之境地。
儘管如此,子敬卻寧肯忍辱負重、為討荊州往返奔走於孫劉之間,不斷地化干戈為玉帛。
孫劉兩家所以時有不快,但終未因一地之爭而傷了和氣,以致給曹魏以可乘之機,全仗子敬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從中斡旋,世人均以為子敬窩囊,而不知其高明也!
後來跟陸遜談及魯肅時,孫權說他有兩長一短,「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但這「不足以損其二長也!」並說呂蒙「圖取關羽,勝於子敬」。
足見孫權對荊州之爭始終耿耿於懷,只是念及子敬勞苦功高,不忍深究而已。
殊不知呂蒙雖為他奪得荊州,而讓他失去的也許是整個天下。
不愧為奸雄,曹操卻深知子敬此舉的厲害,正作書,聞「權以地業劉備」他驚得「落筆於地」,故一度未敢輕舉妄動。
在《短歌行》中,他不由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來感嘆事業的艱難、人生之苦短。
臨終前致書孫權,周瑜言「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倘或可取,瑜死不朽矣。
」可見知子敬者,公瑾也。
人生有一知己足矣!只可惜子敬也英年早逝,時僅46歲。
倘子敬不夭,天下雖「久分必合」,然未必就能一統歸晉,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也。
子敬死後,孔明孤掌難鳴,致孫劉聯盟的戰略方針,時刻面臨著崩潰的危險,對劉、吳政權來說,這無疑都是重大的損失。
但不知劉備、孔明是否意識到自己雖暫據荊州,而失去的也許是屬於自己的萬里江山。
果不其然!在子敬死後不久,新任大都督呂蒙一葉障目,只知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毫無政治遠見。
加上荊州守將關羽剛愎自用、置孔明「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萬千叮囑於不顧,致孫、劉兩家因荊州之爭而反目成仇、互相殘殺。
結果兩敗俱傷,不久就被曹魏各個擊破、相繼亡國。
諸葛雖智,亦無力回天於已竟;子敬在天有靈,也難暝目於九泉!
《吳書》云:「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
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
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
」說明子敬不愧是個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和天才的外交活動家,是做人之楷模、是為官之典範。
讀史使人明智。
倘若我們的大小「公僕」們都能以子敬為榜樣,識大體、顧大局而「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不爭權、不奪利而「為人方嚴,禁令必行」;不奢侈、不貪財而「內外節儉,寡於玩飾」;既好學、又敬業而「不務俗好,手不釋卷」,則國家幸甚!民族幸甚!社會主義事業亦幸甚!
子敬一生光明磊落,做人當做魯子敬!
責編 雷小河
註:本文選自百萬字長篇《南河鎮》作者鍾憲政先生散文集《塵封的記憶》·談古論今· 大智若愚話子敬。
要看更多經典文章,請關注本頭條號西咸夜話
看似堅固卻脆弱的聯盟,關羽成了犧牲品,夢三國脆弱的孫劉聯盟
孫劉聯盟並非牢不可破,相反,孫劉聯盟十分脆弱。聯盟本身有太多的裂縫,聯合雙方有太多的分歧,太多的矛盾,更主要是他們有太多根本利益上的衝突,因為他們完全是兩個利益集團,他們的結合是偶然因素造成的。...
諸葛亮隆中對只因未記一人 導致無法中興漢室徒勞而終
諸葛亮早在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就提出了心繫天下的《隆中對》,然而,最終還是在第六次北伐出師未捷的情況下抱憾而逝了,他之所以如此,一來是因為彼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已和隆中對誕生時大不相同,二來是因為《隆...
赤壁之戰,除了周瑜和諸葛亮,還有一位重要人物不能忽視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一場重要的戰役,赤壁之戰以曹操的失敗而告終,這也為以後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很多人都認為,這場戰役最大的收益者是諸葛亮,但是事實是這樣的嗎?
軍事戰略可比諸葛亮,力救劉備,大敗曹操,他不是關羽、周瑜
魯肅是被三國演義黑的最狠,感覺他是膽小怕事,是諸葛亮的跟屁蟲,其實魯肅是運籌帷幄決勝千之外的軍事家,政治家,他的軍事謀略不亞於諸葛亮,作為東吳的四英將之一,和周瑜、呂蒙、陸遜相比,在戰略上強於百...
誰才是三國最強大腦?曹操、劉備、孫權?
一、赤壁戰後曹操的戰略選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曹操戰敗後,孫、劉聯軍進逼江陵,與曹操守將曹仁相持大戰。劉備利用周瑜和曹仁相持的機會,平定荊州南部武陵(治所臨沅,今湖南常德)、零陵(治...
他向孫權說了一句話,嚇得曹操連筆都握不住了
一提起魯肅,人們總想起那句歇後語:魯肅上了孔明船——盡辦糊塗事。無論是在小說《三國演義》還是《赤壁》等諸多影視作品中,魯肅都給人一種忠厚老實、毫無主見,跟在周喻和諸葛亮後面唯唯諾諾甚至被他們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