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聽從內心的聲音,做一個我心光明之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王陽明說:你的那點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為準則,你的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不可能有絲毫的隱瞞,只要你不去欺騙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著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惡。
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1月9日)王陽明病逝,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是明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哲學家與軍事家。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他的心學所取得的成就,使他成為孔、孟、朱、王四大聖人之一,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他的軍事才能卓越,數次剿匪平亂功成名就,光耀一生。
王陽明的一生極具傳奇,為了驗證朱熹的格物致知,他格竹子,他盯著竹子七天七夜,試圖弄明白竹子裡包含什麼道理,直到頭昏眼花,身體脫虛也沒能搞明白竹子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道理。
著名的貴州龍場悟道後,王陽明更加堅信心即理,心外無物。
有一次他的學生問: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那這朵花在深山自開自落,於我心有何相關?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陽明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個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惡,「是非屬於智慧,「善惡」屬於道德。
有智慧又有道德修養的凡人就是聖人;而每個人一出生就具備這兩種素質,所以說每個人都是潛在的聖人。
只要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致良知)那就是聖人。
自然而然致良知的,勉強自己而致良知的是賢人;不肯去致良知的說明他的良知被遮蔽了,那就是愚人。
雖然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但他的良知卻仍然存在,如果能致良知,那和聖賢就沒有區別。
王陽明的一生歷經磨難,除了心學廣為流傳外,他數次剿匪平亂功績顯著。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陽明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王陽明的心學現在來看有他特定的歷史局限性,雖然他克服了朱熹提出知先後行存在的一些問題,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係,產生了巨大影響;但同時他也否認朱熹客觀學習的重要性,以至於後來的王學弟子任性廢學。
王陽明心學核心: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在當下社會為人處事方面有哪些啟迪呢?致良知,聽從內心的聲音,知行合一很重要。
他晚年提出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就是「致良知」的步驟,簡單易行。
放眼當下,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 2018年疫苗造假事件,一次次踐踏人類道德底線,這就是私慾膨脹,良知被蒙蔽的惡果。
王陽明告訴我們,良知就在每一個人心中,我們應當努力提高內心的修養,去除私慾與雜念,知行合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一個我心光明之人,人人如我,社會就能和諧發展。
百家講壇|五百年來王陽明
王陽明,一代心學宗師,從被囚詔獄到被貶龍場,他經歷九死一生。從南贛剿匪到平寧王之亂,他一路所向無敵。他一生最愛是講學,他說人人心中都有個聖人。五百年過去了,他提出的「知行合一」、「事上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