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諸葛亮和司馬懿為何不稱帝?與漢代一項舉措有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漢失其鹿,群雄逐之。
逐鹿的結果是近一百年的混亂與分裂,其間崛起了多個手握絕對權力、足以問鼎皇權的人物,但出於各種原因他們有的許多人並沒有直接稱帝,比如曹操、諸葛亮和司馬懿。
曹操30多歲起兵,征戰了30多年,把對手一個個消滅,50多歲就統一了北方,南方的孫權也多次表示臣服。
孫權殺關羽、吞併荊州後,立即派人給曹操送來一封信,向曹操稱臣,認為這是上天的意思(上書稱臣於操,稱說天命)。
曹操把孫權的信給大家看了說:「這小子是想讓我坐到火爐上烤呀(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但是侍中陳群、尚書桓階等許多人都認為:「漢祚已終,也不是今天才開始的。
殿下功德巍巍,天下矚望,所以孫權都自願稱臣。
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殿下應該正大位,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呀?」
夏侯惇等人也說:「天下人都知道漢室壽命已盡,異代方起。
自古以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的,即是天下的主人(即民主也)。
殿下從戎三十多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歸,應天順民,不要再猶豫了!」
可是曹操卻說:「如果上天真有此意,我也只願當周文王。
」
曹操一生多次提到周文王,看來他對周文王的功業及品德很景仰。
周文王名叫姬昌,是商代貴族,他遵從先人之法,繼承祖先的業績,禮賢下士,日益強盛。
當時殷紂王執政,他害怕姬昌,把他囚禁起來。
但是姬昌設法重獲自由,之後勵精圖志,發展自己的力量,為討伐商紂王做準備。
後來姬昌死了,他的兒子姬發繼承遺志,也就是周武王,最後完成了父親周文王討伐商紂的遺願。
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府治事,掌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南中之戰又為諸葛亮樹立起極高的個人威望,就在第一次北伐前後,蜀漢的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給諸葛亮寫了封信,勸諸葛亮受九錫,進爵稱王。
九錫是皇帝專享的九種特權,主要有車馬用具、儀式儀帳等,加九錫就是把皇帝的這幾種特權賜給臣子。
通常的看法是,加九錫就是篡位奪權的開始。
李嚴此議來得很突兀,同為託孤大臣,他理應協助諸葛亮治理好國家,現在卻讓諸葛亮去做容易引起外界猜測和不安的事,不知道他是怎樣的動機。
也許是諸葛亮主政以來,李嚴認為自己一直處於被邊緣化的狀態,實權與託孤重臣的名分不符,加上此次又從永安移防到江州,多少有些不滿,才故意有此一舉。
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李嚴看到諸葛亮主政後,外交、內政處理得井井有條,尤其是南征,更讓諸葛亮獲得了極高的聲望,在此情況下,為表示和諸葛亮並無二心所以才有此舉,儘管知道諸葛亮肯定不會接受,但還是主動提了出來。
不管是是哪一種情況,諸葛亮接到李嚴來信後還是有點生氣,給李嚴回信道:「我和你相處的時間也不算短,可你為什麼一點兒都不了解我(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你勸我不必拘泥禮數,因此我不能沉默了,我本是東方一個普遍人(東方下士),被先帝誤用,地位已經很高了,而且賞賜給我的錢財上億。
現在討伐曹魏還沒有成功,你卻不明白我的志向,把我比作齊桓公、晉文公,這實在不對。
如果能滅掉曹魏、斬殺曹睿,讓陛下還歸故都,我與諸位一齊升遷,即使十命都可以接受,何況九錫呢?」
諸葛亮拒絕加九錫,不是自認為實力不夠,也不是虛情假意,而是發自內心的,這可以用他後半生的實際行動來證明。
還有司馬懿,一生事曹氏三代,多次立下大功,晚年與曹爽同僚,在「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情況下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奪取了曹魏的大權,當時曹氏在朝野間已逐漸失去人心,以司馬懿的實力和影響即使當即稱帝亦無不可,但司馬懿也沒有那麼做。
司馬懿接受了曹魏丞相的職務,魏帝又提出給他加九錫,司馬懿「固讓九錫」。
曹操的兒子曹丕、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最後還是登上了帝位,完成了皇權禪代,但對曹操、司馬懿以及諸葛亮來說,他們生前絕無稱帝的想法。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代實行的是在儒教基礎上的「以禮治國」,政治上強調正統和忠,倫理上強調孝與仁,忠、孝、禮、義這些觀念經過反覆不斷地教育早已入心入腦。
漢末皇權跌宕,天子幾次遭遇不測,但朝廷始終存在,所謂「大而不倒」,與這種深厚的思想基礎不無關係。
曹操、諸葛亮和司馬懿不稱帝,內外部形勢判斷固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恐怕還是出於他們的內心,這三個人都受過漢代的儒學教育,深得其影響。
曹操上過太學,舉過孝廉,對經學也有較深的研究,因為通《尚書》被征為議郎,有很深的儒學教育背景;諸葛亮出身於漢代名門,「躬耕隴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司馬懿更是「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與他們相比,劉備、孫權的情況略有不同。
劉備也上過盧植的私學,接受過經學教育,但他的生活狀況和早年經歷大體在社會的中下層,黃巾起義前也未擔任過進行的官職,在感情上對朝廷要淡得多。
即便如此,劉備對稱帝也持保守態度。
曹丕稱帝後蜀漢一下子面臨「該打什麼旗幟」的現實問題,群下數百人上表勸劉備稱帝,但劉備斷然拒絕,後來諸葛亮闡明,只有把漢室的大旗在益州重新打起來才能解決當前的政治危機,劉備才勉強接受,但不是稱帝,而是「繼皇帝位」。
孫權更不一樣,他算是「富二代」,十幾歲就加入到哥哥領導的征戰中,在尊正統還是尊實力方面更相信後者。
劉備死後孫權的手下也紛紛勸他稱帝,孫權沒有答應,理由是漢室湮沒,不能前去相救,又怎能忍心與之相爭呢(漢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心而競乎)?
孫吳的群臣沒有放棄,弄出許多所謂天命符瑞,再次勸孫權,孫權仍然沒有答應,不過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過去因為劉備稱雄於西邊,所以我命陸遜率兵防備他。
而北邊的曹魏有可能幫助我,我擔心其挾天子以令天下,如果不接受封拜,就會促使他們對我下手,到時候西邊、北邊的敵人一齊來,兩處受敵,所以我努力克制,接受封王。
我俯首稱臣的本意,諸君可能還不理解,所以今天向你們來解釋解釋(低屈之趣,諸君似未之盡,今故以此相解耳)。
」
同樣是拒絕,孫權的想法與上一代人已經有了很大不同。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來司馬懿就是忠臣,全因他殺了一個人,最後不得已成為「奸臣」
司馬懿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古往今來,似乎「奸臣」已經成為司馬懿的代名詞,與同時代大名鼎鼎的諸葛亮相比,司馬懿已經成為了綠葉,專門陪襯諸葛亮這朵鮮花。
夢三國劉備託孤引發的一樁公案!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今四川奉節縣東)病危,臨終前曾託孤於諸葛亮。《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對於...
蜀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成也諸葛,敗也諸葛?
諸葛亮作為三國劉備集團非常重要的一個歷史人物,對於劉備創業的持續成功及其後續的鞏固有著重要的影響,期重要性主要是以下幾方面:首先,諸葛亮被劉備三請茅廬後走出南陽,開始將自己在《隆中對》中的宏圖進...
諸葛亮對劉禪忠心嗎?
劉備死後,諸葛亮基本上算是蜀國聲望和資歷最高的人,同樣和他是託孤大臣的李嚴就非常的沒存在感。而且劉禪實在沒有君王之相,能力也是比劉備差了不少,所以不能委以重任。就這樣諸葛亮成了蜀國實際的掌權人,...
諸葛亮到底有沒有篡位的心思?看看這些細節就明白了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締造一段君臣之間的傳奇佳話,而諸葛亮更是千年以來忠臣的代表,經過歷代文人及小說家的渲染,諸葛亮已經被衍化成「聖人」,成了「鞠躬盡瘁」、忠貞冠世的典範。劉備死後...
三國之戰,為何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治理的蜀漢是最先滅亡的?
隨著《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和《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兩部大劇的熱播,讓觀眾看到了不一樣的司馬懿和諸葛亮,刷新了對於三國時期各個名仕的認知,今天我們就重點討論一下為何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治理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數不盡的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烽火連天,百姓生靈塗炭,漢帝國起起伏伏最終走向衰亡,各地起義不斷,群雄割據,大軍閥曹操在混戰中,實力不斷增強,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憑藉雄厚的軍事實力逐漸統一北...
歷史中 司馬懿和諸葛亮真是宿命的對決嗎
喜歡《三國演義》的人一般都有這麼個感覺:諸葛亮就是個妖人,神機妙算,什麼都能未卜先知,簡直是無敵的存在,什麼周瑜曹操,曹魏的諸位名將,在諸葛亮面前都被智商碾壓,直到司馬懿橫空出世,諸葛亮才算有了...
雙面諸葛亮:是匡扶漢室的忠臣,也是霸凌劉禪的權臣
文 | 江隱龍《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緊隨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後有這樣一番記述:「(劉備)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諸葛亮為何不取劉禪而代之?臨終一計爆出真相!
國謎案系列之「君可自取」:劉備的恐怖遺言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此句出自《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這是諸葛亮在劉備託孤時說 的話,這句話傳誦了近 1800 ...
他也是劉備的託孤重臣,為何被諸葛亮廢掉?
夷陵之戰慘敗後,劉備無顏回成都見百姓與文武百官,於是留駐永安。第二年劉備病危,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李嚴何許人也?竟能與諸葛亮並駕齊驅、同為託孤大臣。他又為什麼最終被諸葛亮貶為庶民?▍李嚴如何發跡...
三國時孫權為何最晚稱帝,甚至要在曹丕和劉備都死了之後才稱帝
眾所周知三國里最先稱帝的是曹丕,魏王曹操雖奮鬥一生,卻到死那天也沒有稱帝,在曹操死後,曹丕不得不稱帝了,因為曹丕的能力沒有曹操強,長此以往的話怕群臣不服,引發事端,所以曹丕要靠稱帝來提升自己的...
諸葛亮在處置李嚴這件事,看似排擠奪權,實則真正做到公正無私
劉備的蜀漢政權,在諸葛當國時期,實力最為弱小。荊州已失,只剩一個益州。1、諸葛亮治蜀劉備又在夷陵被陸遜打得大敗,損失慘重。諸葛亮出師表所言: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講得是實際情況。所以諸葛亮為政公...
託孤大臣司馬懿家族取代了魏,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取代劉禪?
眾所周知,魏明帝曹叡去世的時候,將曹芳托給了司馬懿,司馬懿成為了曹魏的託孤大臣,從此,司馬懿成為了魏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在除掉了曹爽,司馬懿更是達到了當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