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良知——王陽明心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學說思想王學,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分幾個步驟,深刻解析王學思想。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王陽明。
王陽明,字守仁,明朝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家。
王陽明的一生,深刻詮釋了將理論用於實踐的深刻思想,其知行合一的思想,影響了廣大的人群。
王陽明出身名門,二十八歲中進士,三十五歲因替忠臣求情而入獄,後被貶黜到貴州龍場。
在龍場的日子裡,他悟出了「心即理」,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學說。
在其後的仕途生涯中,將學說與實踐相結合,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
之後,他平定了南方匪患、寧王宸濠之亂,立下大功。
萬年倡導「致良知」學說,世稱「心學」,五百年來折服了無數中外名人。
今天我們來講一下王陽明的踐行良知。
嘉靖三年,中秋佳節,王陽明召集百名門人,於府邸碧波池天泉橋吟詩賞月。
興趣之餘泛舟湖上,興趣盎然,賦詩兩首。
其一曰:
萬里中秋月正圓,四山雲藹忽然生。
須曳濁霧隨風吹,依舊清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從他外物豈能攖。
老夫今夜狂歌發,化作鈞天滿太清。
詩中前四句,王陽明把踐行良知比喻成明月,就如同清風吹過,拂去濁霧一般,良知能凸顯出人的信仰,掃清人慾,實現偉大的力量。
之後的兩句充分體現出了王陽明對於良知的認識,也反映了其對於良知心學的充分理解,心智清明,無外物所擾,良知之心,亘古不變。
及時自己已經年邁,但常懷良知之心,亦可狂歌一番,就好像是天籟之音環繞於清湖之上一般。
通過踐行其事,另一方面還表達了王陽明的另一觀點,即為感嘆世間俊秀之才無處可尋,自孟子仙去,聖人之學已經斷絕千年,希望有志男兒早日清醒。
王陽明曾論及聖學與舉業的矛盾問題。
王陽明說過,修行聖學與舉業絕不矛盾。
他提出「良知」說以後,認為良知是千古聖賢的秘訣,聖學的正法眼藏,自然會覺得修行良知聖學與舉業不矛盾。
不過當時王陽明明確指出朱子學是外求之學,良知學是求知之學,二者是截然相反的兩種境界。
今天先介紹的這裡,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更新內容會第一時間得到推送奧。
同是聖人的陽明先生和曾國藩,誰更勝一籌呢?
曾國藩之所以被稱為「聖人」,是因為古代有三不朽」,也就是「立功立德立言」。站在清政府的立場上看,曾國藩這三點都做到了:首先,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是為立功;其次,曾國藩留給外人一副謙謙君子、注重德行...
王陽明:狂者「一克念即聖人矣」
王陽明——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有明一代氣節、功業、文章第一人,他是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皆備的「三不朽」之人。是時代機遇造就了他,更是他那樂於實踐、敢於實踐、善於實踐的品格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