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龍場悟道的內在根本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明正德三年春,陽明先生經過千辛萬難來到了貴州龍場,任龍場驛。
就在這裡,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奠定了陽明心學的基礎,讓宋明理學到他這裡開放出新的別樣的「心花」,從此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更加「百花齊放」而影響深遠,直至今天。
而要深入考察「龍場悟道」的緣由及其意義,需要從內外兩方面著手,將考察的視野放在陽明先生所處的歷史時代背景,以及陽明先生從小立志、發奮學習的知識積澱,努力探求成聖的不同途徑及其不得的內心彷徨等等,才能探得「悟道」的前因後果,及其一朝悟道之後的豁然開朗和其深刻的哲學、歷史意義。
下面,就此詳細闡述如下。
一、明朝中期朝政腐敗引起的社會亂象是「悟道」的外因
陽明先生出生於1472年,時處明朝中期。
這時的明朝已歷經太祖(洪武)、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到了憲宗朝,前後已歷經了八朝,進入了明朝中期。
從明朝朱元璋1368年開始建立,時間上也經歷了一百多年,時間蹉跎,明朝的國勢已大不如前。
到了十五世紀七十年代,這時的明朝剛經歷了「土木堡之變」不久,明英宗被俘,後又被放回,宮廷發生了系列變故,國力從此衰微。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執政開始,為了皇帝集權,撤去中書省和宰相之位。
這種政體對於比較英明、勤政的皇帝來說,是可以集中全力、穩固皇權;但是到了懶政、荒政的皇帝手裡,容易造成朝政群龍無首,加上明朝的宦官干政,更容易使朝政大權落入宦官之手,後來的歷史事實也不幸地證實了這一點。
王陽明本身也是被宦官「劉瑾」迫害而被貶貴州龍場的。
明朝的嚴酷刑罰制度,迫使文官不敢於大膽問政,使得有明一朝的官員,明哲保身,安分守己。
因為如果官員一言不合君意,甚至是干政的宦官意,就會被廷杖打得死去活來。
這種政風反映在當時文人士大夫的文風上,也是如此,講究不痛不癢的華麗用詞和對仗工整,不再敢「文以載道」,導致當時流行的文章空洞無物,沒有實質內容。
而這種文風和政風,對於象王陽明這樣的正直官員來說,無非是一種政治和思想上的牢籠,給與他們的是失望、悲哀,和心靈上的痛苦。
於是,年輕的王陽明會同同樣清新的年輕官員,包括湛若水、黃綰、李夢陽等人組織會社,試圖倡導復古,文以載道,做得有聲有色,而得罪了朝廷的當權者,以至於被打壓。
朝廷士大夫官員的明哲保身、「精緻利己」,特別是一些身處高位的閣老是既得利益群體,安於現狀,而不顧民眾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加上朝政的腐敗、皇帝的怠政以及宦官階層的擅自亂政,到了由於好玩而名揚歷史的明武宗這一朝,更加明顯。
這些怪誕的異象,對從小異志的王陽明,都是一種促使他心靈「爆發」的外部原因。
二、王陽明志在成聖是「悟道」的內在根本原因
(一)從小異志
王陽明的異志從他小時就已發端,可以從他小時候所做的詩中可看出端倪。
明成化十七年,當時陽明只有十歲。
他的父親王華高中狀元,進士第一甲第一名,留在京城做官。
次年,龍山公王華迎養他的父親,也就是陽明爺爺竹軒公,進京生活養老,也把陽明帶上。
竹軒公路過金山寺時,由於生性豪爽,與旁邊遊客高談闊論,興致來了,忙叫酒來。
喝著高興時,就要賦酒詩,結果一著急,沒做出來。
只見陽明不慌不忙說道:「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旁邊客人大為驚奇詩的蘊含和哲理,叫道以蔽月山房為題再題一首。
只見得陽明隨口應道,「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圓。
」眾人大呼好詩,疑為神童。
從上述兩首詩,可看出陽明從小就有哲學天賦,仿佛詩中有「道」,視野開闊,直達天地。
到了北京後的一天,陽明問私塾師傅「什麼是人生第一等要事?」老師答說「當然是讀書做官罷了」,陽明不信說「我看能成為人生第一等大事,讀書做聖人可以說是。
」他的父親龍山公聽說此事笑說「難道你要做聖人?」由此,可看出陽明從小就有異志,並按這志向不停地探索著。
立志之後,陽明嘗試了各種途徑而不得。
陽明高中舉人後,開始侍讀在父親身邊。
受到父親的影響,陽明遍求考亭(朱熹)遺書認真研讀,特別是朱子的格物志學。
一天,陽明念及朱子的說法「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正好父親的官署中長有好多竹子。
於是,他叫上同好夥伴,就盤坐在竹子前面,格其竹。
夥伴靜坐三天病倒,沒有悟出什麼道理;陽明自己坐了七天,沉思不得其理,也病倒了。
一天,陽明讀到朱熹向宋光宗所上的奏疏裡面寫到」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漸進,為讀書之法。
」自己後悔以前雖涉獵廣泛,但是不能循序而求精,沒有學到什麼真正的東西。
可是,認真遵循朱子的循序漸進之法,又只能得到物和心兩個不同的分離的二極。
百思不得其解,內心苦悶至極,舊病發作,更是覺得聖賢有份,不是他輩能得到的,越想越氣餒。
至此,陽明自覺慚愧,覺得聖賢之路遙不可及,隨大流轉入文章功夫。
(二)沉溺辭章
雖然陽明的文章之名遍傳京城,但是在京城舉辦的會試中,辭章功夫很好的陽明卻落榜。
京官相好,都前來安慰,當然這其中原因除了陽明本身文章好之外,另個原因是他的父親的緣故。
當朝宰相李西涯戲說「你今年考不上,下一科必像你父親一樣高中狀元,不然你就試著作狀元賦來看看。
」守仁拿起筆一氣呵成,各位京官看到驚嘆「天才!真是天才!」也有部分嫉妒的酸酸地說「這人如果如果高中,眼中一定沒有我等。
」
到了三年後的下次會試,果然被那些嫉妒者所壓制,又落榜了。
同住的考生都對落榜感到羞愧難耐,守仁安慰道「世人以不中為恥,而我是以不中而動心為恥。
」知道的對他的言論能夠品出深意。
會試落榜後,守仁返回家鄉餘姚,在龍泉山結詩社。
詩社中有致仕的方魏瀚老先生以雄才自居。
一天與守仁同游龍山,兩人對弈聯詩,守仁說得都是佳句,方老先生也覺得佩服。
但是辭章很好的陽明會試接連不中,連考了兩次都沒中,直到第三次才中了進士,而此時已經28歲了,這在古人已經是高齡了。
(三)遁入釋道
陽明學習宋儒理學又不得門道,自覺離原先所立的聖人志向差距甚遠,頻繁出入釋道場所,想從釋道教義中尋求精神支柱。
甚至去江西成婚當日,還沉迷於道士對談,而忘記返家,直到第二天,他的外舅才把他找回。
有一年陽明在錢塘西湖養病期間,經常前往杭州地區的南屏、虎跑等名剎,探尋佛道。
他聽說虎跑寺里有個禪僧已經坐關三年了,不言不語,眼睛也不睜開,一直閉著。
陽明來到禪僧面前,喝道」這和尚一天到晚口裡巴巴地說著什麼!眼睛睜睜地看著什麼!「和尚急忙站起,就睜眼和陽明對答。
陽明問他的家庭狀況,和尚說」家裡還有老母親在。
」陽明問「想念嗎?",和尚說」不能不想「。
陽明說道,那就是了,一個人的親情是人的本性,本身就無法隔絕,你何必煎熬。
和尚聽了大哭,感謝陽明的指點。
第二天,陽明問起那個和尚的情況,答覆說,和尚已回家去了。
陽明的問答已經顯示出他的佛家造詣,他的這種喝問是佛禪的經典方式。
上述這些遁入釋道、辭章,而求真理不得的精神上的痛苦,及其內心不滅的志向才是陽明「悟道」的真正內因。
比較出色的、勤政的明孝宗去世後,十四歲的武宗正德皇帝即位,可他還是個極其貪玩的小孩子。
身邊的太監劉瑾憑著投小二皇帝所好,趁機竊取政柄,擅政弄權,弄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除了少部分比較剛直的官員設法躲避外,大部分官員都倒向了寵監一邊。
有幾個正直的大臣上疏陳述時弊,要求皇帝遠小人,遠離太監,結果奏疏還是落入劉瑾之手。
這其中,就包括南京科道戴銑、薄彥徽等人,被劉瑾拿住下獄。
陽明先生仗義執言,上疏皇帝。
結果,陽明的奏疏落到了劉瑾手裡,劉瑾大怒,陽明被當庭杖打四十大板,當場被打得昏死過去,很久才甦醒過來。
這也是,陽明先生所受的最殘酷的體罰,而且是當著滿朝大臣的面受到羞辱。
陽明感到極度失望和悲憤。
打完之後,還被下獄,不久就被貶往貴州龍場。
三、龍場悟道及其巨大意義
陽明從監獄出來後,先去和他父親告別後,就上路前往龍場。
一路上還遭遇太監劉瑾派人追殺,歷經險惡,屢遭不測,不禁感慨萬分。
儘管如此,他的心中依然是壯志不滅,悲憤間胸中又生出豪情,有詩為證:「險夷原不滯胸中,何以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顯示出他雖然前途兇險,但依然豪情壯志不減。
正德三年春,陽明終於到達貴陽龍場。
龍場地處貴州西北萬山叢林之中,交通不便,蠱毒瘴癘,環境惡劣,而且當地土著苗人話語不通,周圍沒個能說話的人。
如有幾個言語能通的,也是中土亡命之人。
剛開始,都沒地方居住,就草草搭個草棚暫且住下。
當時劉瑾還不解恨,陽明還得時時提防劉瑾的迫害。
想來想去,陽明先生認為榮辱得失都能超脫,就個生死之念尚未化解。
於是,就自己做個石棺,日夜靜坐,就想著等死而已,久了反而超然。
而隨從的幾個僕從倒不能適應這個環境,都病倒了。
陽明反而自個兒照顧起僕人來了。
給他們淘米熬粥餵食;又怕他們懷想家鄉心裡抑鬱,又拿家鄉的歌曲小調,唱給他們解悶;又給他們講講笑話,逗他們開心,讓他們也逐步地渡過難關。
陽明靜處時想起龍場的種種困境,不禁念道「聖人至此,更有何道?」通過重重的磨難,種種艱辛,陽明都加以修心克服,反而心胸坦蕩,胸中洒洒。
陽明在龍場通過心中磨練,內心愈發寧靜,這樣一來,困境反而慢慢覺得也不是什麼了。
而且,自製石棺日夜靜坐棺旁,生死都置之度外了,心胸更加開闊瞭然。
時間久了,陽明也與周邊的苗人加強互動,將漢族的種植技術、建房技術、醫療衛生等都教給他們,大大改善當地少數民族的生存生活條件。
苗人看著這個漢族官員沒什麼架子,雖然被貶,但是人心善良,又有思想文化,自然願意幫忙陽明他們建起了房,修了亭子,還時常把新鮮的當地蔬菜、土特產什麼的送一點給他們。
房子雖然簡陋,但比原先的好多了。
這些房子,陽明給它們命名為「何陋軒」、「玩易窩」、「君子亭」等等,幽默風趣,苦中尋樂。
環境改善了,周邊鄰里關係也變好了,這些都讓陽明的身心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是,始終有個問題困擾著陽明先生,也就是儒學中的心與物的關係問題。
因為,聖賢朱熹的心物兩極等言論一直與陽明的思想矛盾,也一直無處求解,這讓陽明很是苦惱,這種哲學的終極矛盾問題久久不能得以解決對陽明來說是反而是致命的,也讓陽明自覺得聖賢之路遙不可及。
經過久久的內心求索,陽明天天處於沉思狀態,有時頭腦中恍然間有絲閃光,可是又稍縱即逝,就像夏夜裡的螢火蟲般,看似亮光閃過,伸手去抓,又不見。
這樣的狀態有半個月了。
一天深夜,靜坐在石棺旁的陽明忽然大呼大叫,把隨從都嚇醒了。
陽明忙告訴他們,冥冥之中好像有人對他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對了就是這個理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大家都替陽明感到高興,先生終於悟道了。
這也就是著名的陽明先生龍場悟道。
這場艱苦卓絕的龍場悟道,不但對陽明個人,也對整個中國哲學思想史、文化史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也是這場悟道,讓陽明開創了儒學新路,開創了陽明心學,在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甚至在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直至今天。
陽明先生認為悟道還不夠,必須要用古代經典對自己所悟的思想進行驗證,就以《五經》的言論加以充分的印證,最後無不吻合,於是著作了《五經臆說》,留有後世。
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所發現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無假外求」,「心即理」等思想,奠定了陽明心學的基礎,為他日後繼續創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開闢了道路。
至此,宋明理學到他這裡完成了心學的大圓滿。
宋明理學中所謂的心學「尊德性」和理學「道問學」的差別,其實也是種治學和修養路徑的差別,本質是相同的。
這個方面,後來陽明在《朱子晚年定論》中也有說明。
今天,我們不妨把宋明理學作為一個整體看待。
經過生死蛻變終成聖人——王陽明的龍場悟道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
致良知,文韜治世安天下 武略策馬定乾坤,大明「完人」王陽明!
文韜治世安天下 武略策馬定乾坤對於偉人的評判標準,本漢學家浜隆一郎在評點中國歷史人物時,曾這樣說道:「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道德、學問和事功,三者兼備才能成為偉人。而歷史上當得了偉人稱號的有...
此奇人五歲都不能說話,結婚當天玩失蹤,思想卻引領了日本的繁榮
他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其學說,不僅影響了我國明清兩代以至近現代,而且遠播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其思想,折服了曾國藩、梁啓超、章太炎、孫中山、蔣介石以及西鄉隆盛、稻盛和夫等無數中外名人。他...
國學大師:王陽明的五個傳奇故事,跟心學宗師學做人與做事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立德、立言、立功的聖人,他的一生都是傳奇,年少叛逆卻成大器,一介書生卻能用兵,更能創立心學,影響直至五百年後。今日與大家分享王陽明的幾個傳奇故事,讓我們跟著心學大師學習...
明朝影響力最大的能臣!他文武全才,甚至能和孔孟比肩
明朝是一個政治比較黑暗的朝代,但是總有這麼幾個人,可以撥亂反正,濟世安民。而陽明先生王守仁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思想、學術理念影響眾生,包括東南亞各國。王陽明的弟子徐階則是用《心學》最終鬥倒了奸臣嚴...
一代聖人王陽明,頗具神秘色彩的龍場悟道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
年少不知王陽明,知道已不再少年
明憲宗成化十八年,一孩童跟隨祖父王倫一同前往京師,祖孫二人途徑鎮江金山寺時,一幫文人聽說狀元之父來了,遂設宴款待,想見識一下王倫之學。王倫冥思苦想,吭哧半天,就是琢磨不出一首好詩來,尷尬之際,1...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史飛翔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因晚年居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有明一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明史《王守仁傳》這樣記載王陽明: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