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三國——蜀漢的滅亡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殤

桃園結義——圖片來自網絡

《三國演義》是我國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最近又重新拜讀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巨作,深有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一下。

言歸正傳,每當人們讀三國讀到蜀漢王朝滅亡時,無不傷心感嘆 ,但蜀漢滅亡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有人會說是鄧艾「偷渡陰平」的奇襲,對,這是蜀漢滅亡的最直接原因。

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經歷了劉備、諸葛亮、姜維幾代人苦心經營的蜀漢王朝 ,卻頂不住一次小小的偷襲,蜀漢亡國的背後,又有多少玄機?

且先說蜀漢是一個怎樣的王朝?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 ,改元「黃初 」,國號曰「魏」。

時任「漢中王」的劉備不忍漢室滅亡,在諸葛亮等人的勸進之下,於公元221年稱帝 ,改元「章武」,國號曰「漢」,史稱「蜀」,又名「蜀漢」,蜀漢王朝就此誕生 。

蜀漢政權是一個「非士族政權」。

我們知道,當一個王朝與歷史發展大勢背道而馳時,這個王朝恐怕時日無多 ,而蜀漢滅亡的歷史原因正在於它是「非士族政權」。

什麼是「非士族政權」? 即不是士族建立起的政權,什麼是「士族」? 就是世代做官的豪門大族,最典型的代表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袁紹 (他雖然敗死於曹操之手,但毫不影響他士族的身份)。

劉備是蜀漢的奠基人、開創者 ,他雖然自稱「中山靖王之後」,聽起來是皇族,可惜是「賣草鞋的皇族」, 根本算不上是「士族」。

不僅僅是劉備,他手下的骨幹關羽、張飛、趙雲、黃忠、諸葛亮等人都不是「累世公卿」出身, 即便有一些「士族」手下,在朝中也不占主導,所以整個蜀漢政權就是「非士族政權」。

非但如此,出身寒門的他們還與士族階層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

在魏晉時期,九品中正製取代察舉制、徵辟製成為選官的制度,「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這一制度弊端的寫照 ,也折射出了士族階層對國家政權的壟斷 ,那麼在士族階層日益崛起的三國時代,「非士族政權」走向滅亡則是歷史的選擇。

一個國家,一個政權能否強盛 ,與它的領導人(領導集體)有著直接聯繫,蜀漢國祚四十二年,為三國中最短, 這與領導人有關嗎? 當然有關!蜀漢大約經歷了三代領導班子:

1st,公元207年到223年,稱為前期,以劉備為首 。

2nd, 公元223年到234年,稱為中期,名義上以劉禪為首,實際上以諸葛亮為首。

3rd,公元234年到263年,稱為後期,名義上以劉禪為首,實際上以姜維為核心。

且一代一代分析:

1st,東漢建安十二年(207) 諸葛亮出山 ,到蜀漢章武三年(223)劉備白帝城病逝 ,永安託孤 。

前期,劉備為領導人,建安十二年諸葛亮出山,劉備「如魚得水」 ,先後大敗曹操於赤壁,鬥智孫權於荊州,巧奪劉璋於川蜀,再戰曹操於漢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 。

但是這「蒸蒸日上」的背後,早已埋下滅亡的種子 。

個人意見認為 ,蜀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落鳳坡龐統陣亡」 。

為什麼這樣說啊? 或許有人不服,但是理一下先後關係就會一目了然。

1,龐統於落鳳坡殞命, 劉備入川痛失臂膀,急忙召諸葛亮等人入川輔佐 。

2,諸葛亮前往蜀川地區,留下狂傲的關羽獨自鎮守荊州。

3,關羽疏忽、失算,敗走麥城,無人救援,兵敗身死城丟。

4,關羽死於非命,劉備為此不惜大舉進攻東吳,興兵七十五萬(數據真假暫且不說,反正挺多就是了),誓要為其弟報仇雪恨 。

5, 夷陵--猇亭之戰劉備大敗,七十五萬大軍灰飛煙滅 ,還先後搭上張飛、黃忠、傅彤、馬良、張南、馮習等重要將領的性命 ,劉備本人也死於白帝城。

6,夷陵--猇亭之戰耗盡了蜀漢前期的所有積蓄(不管是人力還是物力) ,荊州也沒要回來,從此蜀漢一蹶不振 ,諸葛亮取荊州、占益州、北上伐魏定天下的三步走戰略被徹底打亂,連年的進攻(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也收效甚微 。

蜀漢逐漸走向衰落。

所以,劉備不是一個好的領導人 ,他不肯「趁人之危」接管劉表死後的荊州,結果劉琮束手白送給曹操大半個荊州 ;他不肯「同室操戈」武力奪取劉璋的益州, 害龐統用命換來進攻益州的出師之名;他認為兄弟情誼高過國家大義,孤注一擲為關張報仇,不伐魏反伐吳 。

結果荊州沒要回來,落得兵敗身死的下場 。

至於經濟建設,劉備前半生連個地盤都沒有,何談經濟建設? 後半生好容易「跨有荊、益」,結果窮兵黷武,把積攢的家底一股腦在猇亭打光了。

劉備丟給孔明一副爛攤子和一個傻兒子,蜀漢政權有這樣的開頭,結果可想而知 。

2ed,蜀漢建興元年(223)劉禪繼位 ,到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五丈原病逝 。

中期 ,名義上以劉禪為首,實際上以諸葛亮為首 。

在此期間,諸葛亮「開府治事」 ,劉禪「統而不治」 ,所以我我們權且放劉禪一馬,專門研究一下諸葛亮。

諸葛亮這個人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嗎? 沒有!他只是被謠傳「多智而近妖」。

諸葛亮是蕭何,而不是張良和韓信。

《三國演義》就是把他寫成了蕭何、張良和韓信的融合體 。

「諸葛亮是一個好的政治家 ,但不是一個好的軍事家。

」 何以見得?就以他引以為傲的隆中對來說明吧。

對於統一天下,隆中對給出了「三步走」的戰略計劃 。

前兩步沒大有問題,來看最關鍵的第三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由此可見,「天下有變」是北伐的前提,兩路出兵是北伐的基本戰略,那麼「六出祁山」都是「天下有變」加「兩路出兵」嗎? 沒有吧。

再來,「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意思是派一員上將 (應該是關羽,可惜關羽沒等到那一天就先玩砸了)從荊州出發,進攻曹魏首都所在地洛陽、宛城地區 ,大皇帝劉備 從成都、漢中出發,進攻長安 。

乍一聽,「鉗形攻勢」很不錯,但是想想就有問題 。

我們知道,西漢的首都在長安,東漢的首都在洛陽,自東漢「光武中興」以來,國家的政治經濟重心就已經由長安往洛陽轉移,到了東漢末年長安基本上空了。

要不然,董卓把強行遷都長安,也不會命令文武百官去挖野菜充飢 。

皇帝和上將相比 ,不用說,自然是皇帝御駕親征的部隊是主力部隊,上將的部隊是協軍。

主力部隊攻打相對空虛的長安地區,協軍去攻打重兵把守的洛陽地區,主次顛倒,孔明,你想幹什麼? 古代從長安到洛陽可不像現在有「隴海線」這麼方便 ,主力部隊西出秦川,萬一被堵住怎麼辦?(六出祁山不都是啊)你的二流協軍難以與主力部隊呼應,變成孤軍,還要面對魏國的精銳 ,你怎麼救?發簡訊,還是打電話?派空降兵嗎? 這難道不能說明隆中對有問題嗎? 從側面看,劉備進西川,龐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伐漢中,法正鞍前馬後,出謀劃策。

諸葛亮呢?主持大後方。

拜託 ,劉備是在按你的「隆中三步走」進行,你不更應該「事必躬親」啊! 劉備天下梟雄,不是天天「如魚得水」嗎? 怎麼一實施起來就不叫上諸葛亮了呢? 難道孔明「失寵」了?可見劉備或許清楚,諸葛亮在軍事籌划上與龐統、法正相比略遜一籌 。

總而言之,諸葛亮不是一個好的軍事家,只是一個好的政治家 ,「知人善任、各盡其心、以保蜀漢」還差不多,「決戰於兩陣之間,於天下爭衡」恐怕不行。

但是到了中期,永安託孤, 諸葛亮就不得不當「十項全能王」,六出祁山無果,諸葛亮難辭其咎 。

諸葛亮這個人還存在許多個人缺陷,說他知人善任,馬謖失街亭就是反例 ;說他以德服人,魏延一案就說不清、道不明 。

(更多諸葛亮解析見《千古奇才?諸葛亮》)至於經濟建設,諸葛亮還算可以,打著仗也能屯田種地 。

可惜結出的糧食都用作軍糧,百姓的生活條件遲遲得不到改善,國家的經濟在戰爭的情況之下苟延殘喘。

「東漢末年連年征戰」+ 「諸葛亮師徒連年伐魏」,國家的經濟,遲早被戰爭拖垮 。

好不容易休養生息幾年,「丞相又要北伐了!」 諸葛亮既然是這樣一位有缺陷的領導人,蜀漢中期又能怎樣? 或許他早看到了蜀漢滅亡,才選擇葬在定軍山 ,等鍾會攻入漢中時出來嚇唬一下他:「不可枉殺無辜啊!」

3rd,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病逝 ,到炎興元年(263)後主投降 。

後期,名義上以劉禪為首,實際上以姜維為核心。

注意這裡是「以姜維為核心」不是「以姜維為首」 ,原因是除了姜維領導以外,劉禪也已經親政,蔣琬、董允、費禕等人也參與朝政,廖化、夏侯霸、張翼等人也參與軍政,姜維遠遠沒有達到師父諸葛亮的「權傾朝野」的地位 。

那麼這一個領導班子咋樣呢? 呵呵,不咋樣。

諸葛亮死後,接替丞相之位的是蔣琬,可惜走的早,然後是費禕,可惜被刺殺了,蔣、費二人在蜀漢的存在感很低,所以點到為止就可以了。

姜維既然是核心,那就先說姜維。

姜維是諸葛亮的傳人,他不但繼承了諸葛亮的兵法 ,而且繼承了諸葛亮的志向 。

(難怪三國殺上姜維有技能曰「志繼」 )繼承歸繼承,姜維卻沒有青出於藍,反而遠遠不如諸葛亮 。

以北伐為例,從規模上講,諸葛亮出兵伐魏,都要統率三四十萬大軍 ,再看看姜維,不過二十萬,相比之下,姜維算是小打小鬧 。

從過程上講,諸葛亮多次擊敗司馬懿, 先後殺了張郃、王雙等魏將,也算是打出了威風 。

再看姜維,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僥倖殺死了魏將徐質(還搭上蜀將張嶷的命) 。

從結果上看,雖然師徒倆窮盡畢生之力也沒能興復漢室 ,但是諸葛亮北伐退兵的原因不外乎兩種:一是魏軍堅守不出、蜀軍糧草輜重供應不足,二是國內出了狀況,必須趕緊回援 。

姜維呢?姜維曾經多次被鄧艾打得落荒而逃,匆匆撤兵 。

後主、奸臣對姜維北伐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干擾, 但仗畢竟是姜維打的,前線戰敗,責任不能全是後方的吧 。

可見姜維的軍事素養並不優秀。

那麼政治素養呢?馬馬虎虎 。

比如後期,不管是奸臣黃皓、陳祗 ,還是忠臣諸葛瞻、董厥 都主張撤銷姜維大將軍職務,並且廢掉姜維的兵權 。

那麼姜維是怎麼辦的呢? 屯田沓中, 呵呵,來個「山高皇帝遠」,躲在外面避難。

至於姜維的經濟策略呢? 我們不太清楚,或許是姜維是個戰爭分子 ,只對興復漢室感興趣。

即便是親自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屯田種地 ,也是為下一次北伐做準備 。

說完了姜維,那麼其他人呢? 蔣琬、董允、費禕都是諸葛亮認可的「擔當型」人才 ,他們對北伐不感興趣,只知道閉關自守,比如說蔣琬任內竟然提出來「在漢中造船」的餿主意 。

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圖進取,自然走向衰敗 。

還有廖化,原本是關於帳下主簿(文職官員出身),荊州之役,廖化被俘 ,卻沒被孫權處死, 上演翻版「千里走單騎」,重返蜀漢,可見人品沒有問題 。

可是人品不等於才能。

後期北伐廖化擔任後軍先鋒 ,被魏國譏笑曰「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可見廖化軍事才能並不是很出色。

還有夏侯霸, 本是曹魏降將,軍事功績就局限在「嚮導」(他曾是魏國人,對魏國比較了解)的層面上。

至於張翼,到了後期才顯出鋒芒,可惜在北伐方面和姜維較勁 ,認為「國小民疲,不應濫用武力」,又是「窩裡斗」 。

最重要的人是後主劉禪 ,我們放在最後說。

劉禪這個人 ,看過三國的都知道,「扶不起的阿斗」 ,經濟上,不注重國計民生 ,只貪圖享樂 ,蜀國連年征戰 ,經濟受衝擊最厲害,這種情況下最應該體恤民情、輕徭薄賦、恢復生產 ,而劉禪卻遊山玩水、擴建宮廷樂隊 。

政治上,聽信奸臣黃皓讒言,排斥姜維等忠臣 ,弄的朝堂上下陰雲密布 。

軍事上,多次干涉北伐,在重要關頭強召北伐大軍回國, 給了敵人喘息之機。

北伐不成功,劉禪難辭其咎 。

綜上而言,以劉禪為首,以姜維為核心的領導班子並不是一個好的領導班子,蜀漢亡國,也就在所難免了。

說完了領導因素,也就是人的因素,該進一步分析一下蜀漢這個國家的內部因素 。

主要包括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三個方面。

1st,經濟因素,經濟是政治、文化的基礎。

蜀漢,其實就是益州。

那麼益州的經濟怎麼樣? 用諸葛亮《出師表 》 的原話就是「益州疲弊 」 。

有人會問 :「益州不是天府之土嗎? 怎麼會是疲弊呢? 」其實,「天府之土」並不是年年都是風調雨順的 ,再加上時處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古代 ,水旱蝗災害不斷 ,天災無情啊 ;且從黃巾起義開始的公元184年開始算起(之前也不是天下太平) ,一直到蜀漢滅亡公元263年為止 ,79年的戰亂啊,人禍無情啊。

天災加人禍能讓天府變成煉獄 。

總之蜀國的經濟基礎相對薄弱。

薄弱的經濟基礎又怎麼能經得起嚴酷剝削呢? 據統計,劉禪投降時,蜀國人民有28萬戶,人口94萬,軍隊10萬2千,官吏4萬。

也就是說,平均每9個人就要養活一個士兵 ,每7戶就要供奉一個官吏 。

蜀國人民,你們擔負的起嗎? 連年的征戰,進攻、失敗、再進攻、再失敗,蜀國的經濟,你支撐的起嗎?

2ed,政治因素,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

蜀漢的官員主要有三部分人構成,且政治地位不平等 。

按照政治地位依次是: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 。

荊州集團是劉備入蜀從荊州帶過來的人和後來招降的人 ,包括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諸葛亮、馬良、馬謖、楊儀、董允等等,這些人處於統治階層 ,在蜀地掌握最高統治權,打擊、壓抑其他兩個集團以及益州士族,防止死灰復燃,維護自身利益 。

東州集團是劉焉、劉璋父子入蜀時的隨行人員和舊部 ,包括法正、許靖、李嚴、吳懿、來敏、張嶷等等,這些人既不是益州人,也不是荊州人,且與荊州人、益州人有矛盾,屬於「牆頭草」 ,風吹兩邊倒。

剩下的人是益州集團,都是益州人士 ,也包括一部分士族,主要有黃權、譙周、杜瓊、彭羕等人,將荊州集團、東州集團視為入侵勢力 ,強烈要求「蜀人治蜀」,維護益州人士(包括士族)的利益,趕走入侵者 。

蜀漢政權就是建立在這三股政治勢力之上的 ,三股勢力就是三組矛盾 ,這可不是什麼好玩的事情 。

諸葛亮知道這一點 ,於是努力協調三方關係,去又要維護荊州集團的統治地位 ,比如殺馬謖、誅魏延、廢廖立就是鞭策荊州集團 ;廢來敏、除李嚴就是打擊東州集團 。

不過很可惜 ,諸葛亮再怎麼協調,三組矛盾是不可能消失的 。

諸葛亮與李嚴內訌 、魏延同楊儀角逐 ,姜維和張翼爭吵 ,嚴重的內耗成為導致蜀漢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徒弟 ,也應該屬於荊州集團,後期姜維受到排斥同樣代表著荊州集團的勢力衰落 ,而益州集團趁機崛起 ,杜瓊、譙周大肆散播反動言論 ,搞的人心惶惶 ,東州集團此時便倒向益州集團。

當鄧艾率領的魏軍「從天而降」出現在成都時 ,成都的城門就這樣打開了 。

3rd,文化因素,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

教育在文化事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高素質人才 。

蜀漢滅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才斷檔 。

就拿將領來說,按照時間順序簡單做一下比較:早期,武將主要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等,皆有萬夫不當之勇 。

到了中期,武將主要是關興、張苞、王平、馬岱、馬忠,馬馬虎虎說得過去 。

再到了後期,除了姜維,廖化、夏侯霸、張翼、張嶷都算不上獨當一面的大將,其中姜維、夏侯霸還是曹魏跳槽過來的 。

所以人才的匱乏是蜀漢滅亡重要原因。

那麼蜀地才俊都哪兒去了? 蜀地的才俊由於生於蜀地,自然就屬於益州集團 。

然而作為統治階層的荊州集團是不會讓這些人「獨當一面」、掌握大權的 。

然而劉備帶來的荊州集團畢竟是少數 ,而且越死越少 ,益州集團卻是越來越強大 。

這就出現了益州人才濟濟 ,卻不能為國家充分效力的奇特現象 。

輿論,文化的重要方面。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就體現了輿論的力量 。

蜀漢後期的輿論就是由益州集團掌握 。

比如「輿論家」拿劉備父子的名字開始胡編亂造 ,劉備名「備」,什麼意思?具備,夠了。

劉禪名「禪」,什麼意思?禪讓,讓出去。

連起來就是父親這輩已經足夠了,兒子這輩決定讓出去。

這不是亡蜀之兆嗎? 再如譙周張貼反動標語「眾而大,期之會;具而受(授),若何復」,陳壽解釋為:「眾即為曹,大即為巍(魏),具即為備,受即為禪。

曹魏是多麼繁榮強大,以至於天下人都渴望匯集到那裡去。

蜀漢,一個說足夠了,一個要禪讓,還會有明天嗎?」 反動輿論在當時紅極一時,搞的滿城風雨。

現在看起來十分搞笑,但是當時廣大老百姓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對此是深信不疑的! 這種軟實力的侵蝕,導致人們鬥志全無 ,見到「從天而降」的鄧艾大軍,還有誰不打算投降?

蜀漢滅亡,外部因素不可或缺,我們將他放在最後說 。

蜀漢面臨著兩個強大的對手 。

北邊是曹魏 ,從曹操到曹丕再到曹睿,「長江後浪推前浪」,雖然不是「一代更比一代強」,但是比劉禪強多了 。

司馬懿、曹真、曹休、陳群等人的合力輔佐 ,再加上魏國廣袤的疆域、豐富的資源 ,其國力遠在蜀漢之上。

東邊有孫吳 ,孫權前期年輕有為、英明神武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顧雍、諸葛恪,代代名臣。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使吳地成為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 。

其國力也勝過蜀漢。

西部南部的少數民族部落 ,孟獲當初不就是個例子嗎?時而歸附,時而叛亂,搞的蜀漢邊境不得安寧 。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險峻的高山擋住了敵人入侵的鐵蹄 ,也擋住自己騰飛的步伐 。

和魏、吳相比,蜀漢地域狹小、耕地少、人口少、兵力少、資金少 ,在強大的對手面前,蜀漢顯得多麼弱小 。

歸根結底, 政治上的領導失誤、內耗嚴重; 經濟上的國力衰微、經濟殘破; 文化上的人才斷檔、人心大亂; 軍事上的指揮失策、軍力不足;外交上的敵強我弱、四面楚歌等等一系列因素,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

鄧艾的奇襲只不過是壓垮蜀漢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

最後再看一眼三國對峙圖吧,一目了然啊。

圖片來自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後期蜀國武將排行TOP5

三國後期自劉備曹操去世以後,虎將也相繼離世,或年歲已高遠離沙場。而蜀漢後期自五虎上將相繼離世後更是人才凋零,能堪當大任者寥寥無幾,年輕一輩勇將張苞關興早夭,也甚是可惜。根據歷史表現,現將蜀國後期...

治理好到道不拾遺的蜀國為什麼是最先滅亡的

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國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而且蜀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易守難攻,為什麼卻成了三國中最先滅亡的呢?1. 蜀國的制度蜀國是三國之中,唯一的一個軍政府,常年...

三國蜀漢政權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滅亡時間

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蜀漢相對東吳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諸葛亮善於治國是歷史上所公認的,在三國之中蜀國也是相對治理得最有條理的。在複雜的對...

蜀國最重要的謀士不是諸葛亮而是他

劉備的蜀漢政權其實是由三股重要力量組成,以關羽、張飛為省的自家兄弟,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荊州的士族代表),以法正、李嚴為首的益州集團(益州士族代表)。劉備在奪取益州之前最重要的謀士是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