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集團中相貌奇特卻極有謀略之人,若非早逝街亭未必失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立足荊襄之後,網羅了大量的荊襄藉人才,武將諸如黃忠、魏延,文官則如龐統、伊籍、蔣琬、向朗、馬良。

馬良在諸多文官之中尤其值得一提,小說《三國演義》里,馬良一出場就為劉備謀劃了奪取荊州南部的零陵、武陵、桂陽、長沙四郡以鞏固劉備在荊襄戰果的長遠之計。

而在歷史上,馬良不僅僅是因為其相貌獨特、能力出眾,在筆者看來,其更是因為和蜀漢集團的兩件大事頗有聯繫。

▲《三國演義》劇照,馬良。

圖源網絡

馬良的奇特相貌

三國時期對人物的相貌記載不算少,大到外表體型,小到五官鬚髮。

從帝王到將相,也各有特點。

帝王者,例如,劉備「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頗具帝王福相,孫權「形貌奇偉」之相。

諸侯、武將諸如馬騰「長八尺余,身體洪大」、許褚「長八尺余,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典韋「形貌魁梧」形象威猛高大,也有諸如孫策「美姿顏」的玉樹臨風。

還有短小精悍的典型,如樂進「容貌短小」。

文官而言,有記錄的亦多是相貌堂堂,諸如諸葛亮「身長八尺」崔琰「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當然也有特殊類型,如司馬懿「鷹視狼顧」。

▲《三國演義》劇照,諸葛亮。

圖源網絡

這些都是外表體型的相關記載。

而具體到五官鬚髮,有記載的就並不多見,典型的有馬騰的鼻子「面鼻雄異」。

較為有意思的是,《三國志》中對於人物的鬍鬚也有記載,筆者整理之後大抵總結了兩類,一種是鬍鬚長得又長又漂亮的,如關羽「羽美須髯」、程昱「美須髯」、崔琰「須長四尺」,還有一種是鬍鬚有其他顏色的,如孫權「紫髯」、曹彰「須黃」,就鬍鬚而言,長須美須給人以儒雅之感,而不同顏色的鬍鬚如曹彰則給人一種異域猛將之感。

而馬良外貌之奇特,可以說是整部《三國志》乃至中國歷史中十分罕見的,《三國志馬良傳》記載「良眉中有白毛」,也就是說馬良的眉毛呈白色,依據《三國志》記載的馬良逝世年齡,不過三十六歲,因此可以推斷馬良在荊襄剛剛加入劉備集團時,年紀並不大。

雖然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馬良的白眉也許是遺傳基因上有一定問題,但一般而言,少年鬚髮眉毛呈白色,多給人一種老成持重的感覺,也因此,馬良「白眉」之名逐漸傳開。

▲《三國演義》劇照,馬良。

圖源網絡

馬良的能力

《三國志馬良傳》記載。

當時荊襄有諺云:「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說明馬良在荊襄馬氏五兄弟中的聲望和能力是最強的。

亦可見,馬良也不是虛有其表,而是確有真才實學。

在筆者看來,馬良的才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第一,馬良有外交才能,對孫劉聯盟有深刻認識。

《三國志馬良傳》記載馬良曾經奉命出使東吳,在出使前期,他對諸葛亮闡述了對孫劉聯盟的看法,認為當下出使的任務是為了「協穆二家」。

這裡馬良出使東吳的時間節點應是劉備入川後、關羽統領荊州期間,這一期間孫、劉兩家關係微妙,馬良能夠指出劉備集團在還未消化益州時仍然需要保持和東吳的良好關係,足見馬良對孫劉聯盟的認識之深刻。

  • 第二,馬良會做統戰工作。

劉備東征孫權,馬良奉命招納五溪蠻夷作為東征軍的支援,結果馬良不辱使命,最終「蠻夷渠帥皆受印號,咸如意指」。

雖然此時蜀漢的聲勢和實力處於頂峰,但是五溪蠻夷恃勇善戰,要能夠全部策動其支援東征亦屬不易,可見馬良熟知少數民族的心理和需求,因此才能出色完成動員。

而筆者大膽猜測,馬良之弟馬謖在諸葛亮南征時所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想必也是受到其兄長之前統戰少數民族的經驗所啟發。

  • 第三,馬良有一定的理政能力。

《三國志馬良傳》記載「及先主入蜀,諸葛亮亦從後往,良留荊州」,由此可見,馬良曾經在劉備、諸葛亮入川後留守荊州。

當時荊州的戰略地位對於劉備集團而言不可謂不重要,因此,除了讓關羽總督荊州外,劉備、諸葛亮還將馬良留下處理荊州的相應事務,不僅僅是因為馬良荊襄本土士人的身份,在筆者看來,還有其他的原因,一是馬良具有理政的才能,二則是馬良會處理和同「驕於士大夫」的關羽的關係。

也正因為馬良才幹出眾,又是荊襄一派的代表,因此,諸葛亮和馬良的關係非同一般,馬良在留守荊州時曾給諸葛亮寫信,心中稱諸葛亮為「尊兄」,裴松之注中甚至猜測馬良和諸葛亮曾經結為兄弟,足見二人關係之親密。

▲《三國演義》劇照。

圖源網絡

馬良與蜀漢集團的兩件大事

《三國志》中對於馬良的記載並不多,原因在於夷陵之戰蜀漢戰敗,馬良和多數荊襄藉的將士如張南、馮習一樣因公殉職,所以歷史沒能夠給馬良過多的機會展示其才幹。

但是,在筆者看來,馬良實際上和蜀漢集團的兩件大事頗有關聯。

  • 第一件是關羽失荊州。

筆者認為,馬良最後調離荊州則表明了劉備集團在荊襄的人員出現問題,是荊襄最後丟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根據上述筆者對馬良的討論,可以看出劉備、諸葛亮入川,很多荊襄人士都隨同遷移,而馬良卻留下和關羽一同鎮守荊州,這裡劉備和諸葛亮的考慮實際上是正確的,一者馬良是荊州本土士族,留守荊州能夠鞏固劉備集團在荊州的根基,二者馬良對孫劉聯盟的認識準確且深刻,在荊州能夠保持和東吳的關係,三者馬良有才幹,能夠輔佐關羽處理荊襄的政務。

這樣一武一文的搭配是很合理且高效的,但是,劉備集團方面並無如此的傳統,加之關羽個性的問題,最終使得劉備、諸葛亮這樣的布局設想打消,馬良也被調任西川。

事實上,我們看曹魏方面,在邊境重地是施行文官掌政事、武將掌軍事、文官節制武將的傳統。

也有事例能夠佐證:如東南一線,早期先由文官劉馥奠定基礎,後由張遼、李典、樂進三將進行積極的軍事防禦,再後由文官溫恢主掌東南政局;文官節制則表現為曹操曾寫信給張遼、樂進,令其大小事務均與溫恢商議。

可惜這樣的經驗並沒有被劉備集團借鑑,最終導致關羽一人的決策出現失誤,最終導致荊襄丟失。

試想,如果給予馬良一定的外交和政務權力,協同甚至節制關羽,劉備集團在荊襄的結果可能不會像後來那樣糟糕。

▲《三國演義》劇照,關羽。

圖源網絡

  • 第二件事馬謖失街亭。

筆者認為,馬良殉職使得蜀漢對馬謖的評價失去了一條重要的參考,致使馬謖倉促之間出鎮街亭導致街亭丟失。

劉備逝世前,曾經告知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這裡筆者有一個大膽地猜想,究竟是劉備眼光獨到,還是馬良曾經和劉備提起過馬謖的才幹,從時間上看,馬良曾經隨同劉備東征,在此階段,馬良是有可能向劉備提及自己弟弟馬謖的相關事項的,尤其是夷陵戰敗後馬良殉職前,出於預感和責任感,馬良很有可能告知劉備不要重用馬謖,這和戰國趙奢臨終告知趙王慎用趙括類似。

此外,劉備僅僅囑託諸葛亮注意馬謖言過其實而未提到其他人,這裡也很有可能是馬良有多次提及自己的弟弟,因此劉備才尤為關注這個人。

馬謖的能力,在筆者看來,作為四哥(按照馬良的字,可推知其應該排行第四)的馬良應該是最清楚的,馬良殉職,使得諸葛亮只有劉備臨終囑託這一條參考,在需要啟用荊襄派人士承擔大任加之諸葛亮和馬氏家族非比尋常的關係下,對馬謖的重用可以說是在所難免,如果馬良沒有殉職,也許在對馬謖的評價上會出現兩否定(劉備加馬良)一肯定(諸葛亮)的局勢,那麼諸葛亮的街亭派將很有可能會更加謹慎。

▲《三國演義》劇照,劉備。

圖源網絡

《三國志》評價:「馬良貞實,稱為令士」,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相貌奇特且有真才實學的馬良未能最後留守荊襄和作出對弟弟馬謖的評價。

在筆者看來,馬良如果未英年殉職,不說能夠改變荊襄失守和街亭戰敗這兩件大事,但勢必也會拜相,成為和除諸葛亮外「蜀漢四相」(蔣琬、費禕、董允)比肩的人物。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 文:陳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馬謖真的是諸葛亮揮淚斬殺的嗎?

在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故事情節,雖然在民間也被廣為流傳,但歷史上馬謖真是被諸葛亮揮淚斬殺的嗎?存在諸多爭議。公元228年春,諸葛亮傾盡蜀國兵力討伐曹魏。魏明帝感覺事態嚴重,便親自坐鎮...

姜維沒有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 讓姓蔣的給奪去了

諸葛亮最中意的接班人是誰?在《三國志》跟《三國演義》中,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弟子身份,學習了他所有的兵法書籍,謀略運籌。姜維一直繼承著諸葛亮的遺囑——北伐。即使在劉嬋投降鍾會的情況下,姜維還是一心想...

戴在諸葛亮身上的那些光環何時才能褪去

有不少國人都喜歡人云亦云,也喜歡接力造神,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關雲長是接力造神運動的最大受益者。有關《三國演義》給諸葛亮在計謀方面偽造的戰例有: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智算華容道、空...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真是諸葛亮殺死的嗎?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背後真相令人唏噓,網友:扎心了,老鐵!文/小八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可謂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一段,諸葛亮北伐任用馬謖防守要道街亭,馬謖夜郎自大錯失街亭,進而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利。諸...

諸葛亮對哪三個人的死,最傷心?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劉備臨死前託孤諸葛亮,諸葛亮感激劉備的三顧之恩,輔佐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除了劉備之死外,諸葛亮對哪三個人的死,最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