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完人形象之智慧無雙,謀略超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今日起我將連續推出諸葛亮系列評論,以展現「神人諸葛,智聖孔明」的完人形象。

其中淺陋之處還望各位讀者相與辨析,共同探討。

若能有一絲長進,則不勝感激,多謝多謝。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正式出場是在劉備三顧草廬之後,而之前他一直神秘地藏在人後,久久「不肯」露面,讓人不可捉摸。

並且不管是劉備還是讀者,對諸葛亮的了解也僅限於其他名士的評說,並無實際接觸。

如此一來,作者把眾人期待的形象深深隱藏,就一下子加深了讀者對諸葛亮智慧的期待,使高人更高,隱士更顯得隱秘,況且那些名士對諸葛亮的評價是那麼令人神往崇拜。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中,徐庶是這樣推薦諸葛亮的: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

呂望、張良何許人也?此二人皆是開國之功臣要臣良臣,自古以來備受世人推崇,徐庶竟以此比之,豈不是讚譽過甚?然而不止於此,當劉備心生疑惑時,徐庶更是貶低自己,高抬諸葛:「以某比之,譬如駑馬並麒麟,寒鴉陪鸞鳳耳。

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逮不及此人。

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諸葛亮的才德就這樣在徐庶的評價中被渲染到了極致,要知道,徐庶可是幫劉備破曹仁、計襲樊城的軍師,其謀略亦是不凡,他的評價當然很有分量,很能吸引劉備的眼球。

不過,作者似乎覺得力道還是不夠,還不足以為諸葛亮的智慧奠定基調,還不能為他的出場創造氛圍,於是請來水鏡先生司馬徽再次對諸葛亮的智慧作以強調,而這一次則又有提升,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中司馬徽贊道:「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

此四人務於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

嘗抱膝長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進可至刺史、郡守。

眾問孔明之志者何,孔明但笑而不答。

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

」劉備不疑關羽疑,司馬徽卻另找二人相比:「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興漢四百年之張子房。

」層層渲染,層層遞進,一會兒是名士高評,一會兒是茂林修竹;一會兒是賢士歌聲,一會兒是風雪柳絮,一步步走進草廬,一步步推出諸葛,而每一步都暗示了諸葛亮的超人智慧。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伴隨隱士之音,神人之歌,心慕已久的智者終於露出真面目:身長八尺,面如玉冠,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這一身書生意氣所融匯的智慧形象在此刻如何不是神人氣象?然後迫不及待,「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決策隨即拋出,有理有據,合乎形勢,深深折服了劉備,也大大滿足了讀者的等待。

這一番言論,對當時局勢的把握和分析,以及提出的戰略構想,是十分中肯的,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和吸引力,所以劉備痴迷其中,猶魚得水。

這一非凡之論即可證實了前人之言並非虛妄,證實了諸葛亮確是大才。

身在隴畝,心有天下,彈指一揮,既定乾坤,不是智慧是何物?不是神人又是何人?

故事到此,諸葛亮的智慧在感官上已經成型,只是缺乏實際的行動來進一步落實,因此讀者的心還會有疑慮,怕其只是紙上談兵,而劉備陣營中的人更是不服:孔明年幼,有甚才學?作者是要極力來宣揚自己的這一理想人物的,所以馬上就替他設置了兩把火,即火燒博望坡和火燒新野,以小試牛刀,以解疑惑,以服人心。

不過這兩次戰役只是初步展現了諸葛亮實際行動的智慧和軍事謀略,稍稍穩定了他的智慧形象,尚不足以說明其才可比呂望、張良,那麼就需要一場極具影響力的事件來夯實,而赤壁之戰正好給了作者發揮的空間,給了諸葛亮顯示無雙智慧和超群謀略的機會。

戰前,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孫權,促成孫劉聯盟,共抗曹操,一來見識了諸葛亮高超的外交才能、應對技巧和識人之能,二來充分顯示了諸葛亮作為一個戰略家「觀其大略」的深遠眼光。

這是讓人嫉妒和懼怕的,於是周瑜欲設計以除之。

不過適得其反,又更進一步地表現了諸葛亮。

因為在整個事件中,諸葛亮對其了如指掌,應對自如,可見其敏於世事;知其謀而又坦然受之,又見其膽識;霧裡行船,魯肅擔心,而孔明飲酒作樂自喜,終見其「天下一人」之風。

戰時,周瑜「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一時成為心病,臥床不起,眾人不解其緣由,而獨有諸葛亮知曉病源,後來周瑜大驚「孔明真神人也」。

而後諸葛亮就成了赤壁之戰勝敗的關鍵人物,只有他有鬼神不測之術,只有他能借來東風。

在這裡,七星壇祈風把諸葛亮的智慧蒙上了神秘的面紗,而諸葛亮也成了呼風喚雨的「妖人」。

是妖是人,暫且不論,以待後解。

單就這一動作而言,顯然把諸葛亮的智慧提升到了另一個高度,周瑜魯肅不能望其項背,曹營謀士更是遙不可及。

諸葛亮已然是超越世人,天下無雙。

在赤壁之戰的後期戰事中,關係到了曹操的生死問題。

曹操到底該不該死?究竟該不該讓關羽去守華容道?讀者有不解,而諸葛亮給出了智慧的回答。

把關羽放到最後放曹操一條生路,使關羽一下還清曹操的人情而再無任何挂念,也彰顯了他的大情大義,畢竟這是生死之際;同時,使關羽覺得欠了劉備和諸葛亮,從而使關羽更好的為劉備集團效忠,聽從諸葛亮指揮。

當然這樣說顯得異樣的充滿私慾,但是下一層則更顯智慧。

諸葛亮就此中安排是這樣給劉備解釋的:亮夜觀天象,操賊未合身亡。

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

美事已說,問題是為什麼「操賊未合身亡」?難道僅僅是「天象」?這裡就隱藏著很大的玄機,而正顯諸葛亮的超群謀略。

曹操身為北方統帥,已經是北方的精神領袖,何況此時曹操基本統一北方。

一旦曹操身亡,則北方必亂,諸侯混戰,這是諸葛亮不願意看到的,它不符合諸葛亮的戰略構想,不利於以後的戰略實施,畢竟曹操一死必定增加北方的不確定因素,或許北方實力消弱,但能享其利的是孫權之流,不會是劉備,劉備此時的實力尚弱,不足以爭鋒;或許出現勝操十倍者,那統一中原就難之又難。

相比之下,曹操活著更有利於諸葛亮控制局面,不確定因素大大減少。

至於「乾象」無非是假託之詞,主要是為了教劉備信服,其中奧秘自不必多言。

由此說來,這一步棋走得很遠,關係到今後幾十年的戰局,而這就足以與呂望張良相媲美,其謀略超群可見一斑。

當然以上只是戰略上的智慧,在戰術上,諸葛亮也是表現的超乎常人,這主要看他與司馬懿的交鋒了。

諸葛亮與司馬懿多次交手,然而每每是諸葛亮略勝一籌,最經典的要數《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武侯彈琴退仲達」,即空城計。

由於馬謖拒諫失街亭,蜀軍處於戰爭劣勢,但是魏軍大舉反攻,蜀軍需要立即撤退。

此時諸葛亮空留一城,只叫幾人陪同,於城樓之上,焚香操琴,且大開城門,以迎魏軍。

司馬懿見此狀,大疑不敢進攻,反以退兵自喜,「我若不走,必中諸葛亮之計」,而他不知他所經歷的全在諸葛亮的設計中,等到知曉,只能長嘆「吾不如孔明也」。

在這場對弈中,諸葛亮十分準確的把握了司馬懿的心理:此人了吾生平謹慎,比不弄險;見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在實戰中,諸葛亮不僅僅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還能「知己知彼」,把握對手,實屬難得。

最終使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也不得不多次承認「吾不如孔明也」,還落得個「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話柄。

「通過對這些第一流人才與諸葛亮的對比,諸葛亮那『無窮如天地』的謀略被表現到了極致」[4]。

在同時代的人物中,諸葛亮以其謀略和智慧獨占鰲頭,成為智慧的化身,更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完人形象的第一亮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人物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

諸葛亮怎麼死的 諸葛亮為什麼不投奔曹操

諸葛亮怎麼死的?《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沒有明確記載。但根據《三國演義》所描述的諸葛亮生活習慣,我們大致可以推測,他很有可能患有消化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三國演義》多次描寫到諸葛亮吐血的場...

當周瑜碰上孔明,還指不定鹿死誰手呢

諸葛亮在正史上其實並沒有那麼聰明,按照正史,蜀國沒有一寸土地是諸葛亮打下的。三國演義寫的諸葛亮的勝仗全部是虛構的,或者移花接木從別人頭上搶功勞硬安到諸葛亮頭上的。1、」船」借箭:無此事,此乃孫堅...

「三國」CEO智慧啟示錄

《三國演義》是一部大佬們的創業發家史, 提供了有關人才問題的理性思考。作為首腦人物的曹操、劉備、孫權在人才大戰中的觀念、政策及個人魅力之得失, 呈現為一系列規律性涵義。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