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真真假假一生皆成傳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 文/林鷂 來源微信公號讀史
諸葛亮,忠臣智者的化身,27歲出山,54歲病死在北伐的路上,27年,除去整頓巴蜀內政幾年外,不是在一線奮力拚殺的戰場上,就是在奔向下一個戰場的路上……
西漢匡衡「鑿壁偷光」終成一代名相;
「頭懸樑錐刺股」頭懸在房梁,用錐子刺大腿。
東漢孫敬,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成為著名政治家,縱橫家。
戰國時期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隨成戰國東周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集螢映雪」集螢:晉代車胤少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終進爵臨湘侯。
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映雪讀書中為起部郎;
……
此可謂:顏真卿《勸學》所述三更半夜燈還亮著工作、學習,五更雞叫又起床忙碌了。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勤奮好學的經典故事,耳熟能詳。
那麼,諸葛亮是怎麼做的呢?
他也有自己的故事:餵雞求學
諸葛亮少年時代師從水鏡先生司馬徽(三國最大的隱士)。
他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深得司馬徽賞識,就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
那時還沒有鐘錶,計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
為了計時,司馬徽便用定時餵食的辦法訓練公雞按時鳴叫。
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為準,諸葛亮想:如果到時間不讓公雞鳴叫,那麼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
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餵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餵雞求學」的典故為足智多謀、德才兼備的諸葛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古往今來,名人志士為延長學習時間、拓展學習內容、惜時讀書,經典故事數不勝數。
可見,在學習上沒有捷徑可走。
不願花費時間,不能博覽群書,不去用心動腦,想高人一籌,事業有成是不可能的。
只有多讀書苦讀書,才能智慧過人終成大器,順應潮流,成為時代的驕子。
諸葛亮傳奇的一生
諸葛亮可謂天下第一奇人,他一生的幾個倍數令人無不稱奇,至今無法解釋。
據浙江蘭溪諸葛族譜中記載,他的生日是4月14日,卒日是8月28日,恰好為二倍;他13歲多一點離開陽都,到27歲,劉備三顧茅廬,薦為軍師,又是一個倍數;他27歲輔佐劉備,54歲卒於五丈原,又是一個倍數。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發明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散文代表《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與0234年病故於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
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官職:丞相 領司隸校尉 益州牧 錄尚書事 假節
爵位:武鄉侯
祖上:諸葛豐(漢朝司隸校尉)
父親:諸葛珪(東漢末年泰山郡丞)
母親:章氏
叔父:諸葛玄
配偶:黃月英(黃碩)
同族:諸葛誕
兄弟:諸葛瑾(兄) 諸葛均(弟)
子女:諸葛瞻(親子) 諸葛喬(養子,原諸葛瑾之子)諸葛芸(虛構人物)
孫子:諸葛尚(瞻長子) 諸葛京(瞻次子) 諸葛攀(喬子,後因諸葛恪獲罪,滿門抄斬,故重歸諸葛瑾門下)
重孫:諸葛顯(攀子)
1835年前,東漢末年光和四年公元0181年(農曆辛酉年)四月二十四(另載為道光九年所修《昭烈忠武陵廟志》0181年七月二十三日),三國名相諸葛亮誕生於琅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
中平六年0189年,諸葛亮9歲,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三年0192年,諸葛亮12歲,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0194年,諸葛亮14歲,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東吳)。
興平二年0195年,諸葛亮15歲,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二年0197年,諸葛亮17歲,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投奔荊州劉表,開始了躬耕於南陽的生活(今南陽臥龍崗)。
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
人稱「臥龍」。
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
建安四年0199年,諸葛亮19歲,與好友徐庶、龐統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深造。
諸葛亮智娶「丑」妻的故事
諸葛亮,結草廬而居,躬耕苦讀。
休息時,時常遊走於襄陽,結交朋友,拜見師長,見識和學業大長。
偶然聽說黃家灣有一位才女黃月英,極具才華,可謂奇才,因為諸葛亮嗜才若渴,就想求見結交。
不料被黃月英的父親黃承彥擋在門外。
諸葛亮被黃承彥考來考去,顯示出學識才華,但他曝出自己女兒非常丑(也有說,故意醜化)。
諸葛亮若想娶一個漂亮媳婦的話,就另請高就。
以才華賢德衡量為標準的諸葛亮下定決定,再次登門求婚,不過,黃月英提出一系列難題還真難住了諸葛亮。
為了贏得才女黃月英芳心,諸葛亮用毅力、智慧與好友協助,終戰勝了黃家父女設立的一道道難關,贏得美人心。
諸葛亮便在隆中完成了學業、交友、成婚大事,磨礪成才,策略驚天,智慧蓋世。
據說,他們夫婦婚後的生活很幸福。
諸葛亮隨劉備出山後,南征北戰,黃月英在家裡辛勤操持家務,撫養孩子成長。
這位女士還絕頂聰明,她發明了一個會磨面的木頭機械人,後來,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在黃月英的幫助下發明的。
諸葛亮死後,黃月英也很快病逝,臨終以「忠孝」勉勵其子諸葛瞻。
岳父和劉表是連襟,當年,荊州首屈一指的實力派人物蔡瑁把兩個妹妹分別嫁給了劉表和黃承彥。
也就是說,劉表現在不僅僅是諸葛亮叔叔的好朋友,還是自己妻子的姨父,關係更進了一步。
而在荊州擔任重要軍事職務的蔡瑁則成了諸葛亮妻子的舅舅。
有了黃承彥這層關係,不知不覺,諸葛亮與荊州政界和軍界人士的接觸就更進一步了。
身居隆中的諸葛亮能夠更迅速的了解時局的發展、朝廷和諸侯等各類人物的政治動向以及當時各政治團體的內幕活動等情報信息。
這些情報信息對於正在密切關注時局、分析時局發展方向的諸葛亮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拿出那份著名的三分天下的《隆中對》,就是他此時對天下形勢進行充分的了解和正確分析之後而形成的一整套戰略思考。
建安十二年0207年,諸葛亮27歲,劉備前往南陽郡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市襄城區古隆中)三顧茅廬。
《隆中對》:又稱《草廬對》,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面的談話內容,載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草廬拜訪諸葛亮。
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得見。
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著名的《隆中對》由此產生,劉備大喜。
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便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
建安十二年0207年,諸葛亮27歲,首戰告捷。
火燒博望坡:據《三國演義》,博望坡之戰被視為諸葛亮登場後的第一戰。
諸葛亮受劉備三顧茅廬後答應出山,當時曹操已平定北方,決心南征,
派夏侯惇為主將,于禁、李典等為副將,領軍十萬直逼南陽新野而來。
諸葛亮出山以來,關羽、張飛輕視諸葛亮,諸葛亮按計派兵。
夏侯惇與于禁領軍追擊時,位於後方的李典緊急通報前方的夏侯惇,需防敵軍火攻,然而為時已晚,曹軍受制於道路狹窄,又處於樹木交雜之處,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死傷十分慘重,夏侯惇等將領敗逃回許都。
諸葛亮出山後的第一場戰役獲得了成功,關羽、張飛等人對諸葛亮愈加敬重。
《三國志·魏志·李典傳》:博望坡之戰,發生於漢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博望坡位於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博望鎮。
為抵禦劉備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於博望與劉備交戰,劉備殺傷一定曹軍後退兵。
日後曹操將重心轉移至北方的袁譚與袁尚身上,無暇再顧及荊州的劉備,使其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而劉表亦不願再北伐曹操,中原南部有了數年的和平。
建安十三年0208年,諸葛亮28歲,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吳王孫權抗曹。
《草船借箭》是三國赤壁之戰里的著名橋段,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裡很妒忌。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後人的讚美,推動著智慧的啟迪與發展。
正史《三國志》稱建安十六年0213年,發生的時間也不是在赤壁之戰,而是在赤壁之戰後第五年的濡須之戰。
主人翁是孫權,留下一句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
火燒赤壁:公元208年7月~12月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欲一統南北。
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司機吞併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
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以諸葛亮《隆中對》大計行事,諸葛亮以「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等鼓孫權鬥志,孫權大悅,即遣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隨亮詣先主,與劉備匯合,軍共約5萬歲,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
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
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
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
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讚許。
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為獲得曹操的信任,責打黃蓋50脊杖,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乾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系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
接近對岸時,戒備鬆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
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
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
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
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余船,引軍退走。
三氣周瑜:水師都督周瑜,為借荊州一事,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屢向劉備索討無果。
所訂計劃,總歸失敗,已二次受諸葛亮之氣(即《取南郡》、《回荊州》是也)。
周瑜耿耿不忘,假意為劉備代取西川,換還荊州。
其實則猝其不意,襲取荊州,行假途滅虢之計。
不料又被諸葛先生識破。
周瑜領軍至城下,趙雲嚴陣以待,而婉言以辭之。
周瑜知有準備,不敢攻城,傳令回軍。
諸葛亮早派關公、張飛、黃忠、魏延,分作四處殺來。
氣得周瑜箭瘡迸裂,墜於馬下,退於巴邱。
探知劉封、關平又截住水路。
諸葛亮送書於周瑜,陳說利害,譏周瑜之不達時務,且將心事,一一說中。
拆閱後,周瑜即氣死。
臨終,薦舉魯肅,繼任水師都督,統馭東吳兵馬。
建安十四年0209年,諸葛亮29歲,赤壁之戰後,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
建安十六年0211年,諸葛亮31歲,益州牧劉璋派法正、孟達請劉備助攻張魯,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
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
建安十九年0214年,諸葛亮34歲,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任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建安二十年0215年,諸葛亮35歲,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二十三年0218年,諸葛亮38歲,留守巴蜀,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建安二十四年0219年,諸葛亮39歲,定軍山一戰,討虜將軍黃忠居高臨下突襲淵軍,刀劈夏侯淵,獲大勝,奠定三國鼎立局面。
七月59歲的劉備自稱漢中王。
大意失荊州:公元219年,孫曹互通聯合,蜀漢荊州守將關羽率軍北攻襄陽、樊城,與曹魏大軍激戰不已,後方空虛之際,孫權乘機派遣大將呂蒙「白衣渡江」,襲占關羽的後方基地江陵。
關羽聞訊後倉猝率軍回救,結果兵敗被殺,孫權遂占有了整個荊州。
造成了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首異處、劉備大怒。
蜀章武元年0221年,諸葛亮41歲,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諸葛亮坐任漢國丞相,領益州牧。
兵敗彝陵:一個月後,劉備決定大舉攻吳,圖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
劉孫開戰、出兵伐吳,當然,結果是兵敗彝陵。
蜀建興元年0223年,諸葛亮43歲,劉備兵敗白帝城,永安託孤於諸葛亮;劉備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劉禪叫諸葛亮為宰父亦或相父)。
永安(白帝城)託孤: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說:「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劉禪的小名),您認為可以輔助,就輔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來做一國之主吧。
」 諸葛亮流著眼淚,哽咽著說:「我怎敢不盡心竭力,報答陛下,一直到死!」 劉備把小兒子劉永叫到身邊,叮囑他說:「我死之後,你們兄弟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尊敬丞相。
」 劉備死後,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劉禪即了帝位,歷史上稱為蜀漢後主。
劉禪即位後,朝廷上的事不論大小,都由諸葛亮來決定。
諸葛亮兢兢業業,治理國家,想使蜀漢興盛起來。
蜀建興二年0224年,諸葛亮44歲,整頓巴蜀內政。
蜀建興三年0225年,諸葛亮45歲,率軍南征,平定南蠻。
七擒孟獲:三月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
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徹底地消除南中少數民族的反叛心理。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中有提到。
饅頭的故事: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按習俗需要拿49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麵粉和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另,饅頭原來是指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蜀建興五年0227年,諸葛亮47歲,上《出師表》給劉禪,屯兵漢中,即日北伐。
蜀建興六年0228年,諸葛亮48歲,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初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
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
張郃出拒,破馬謖於街亭。
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
這是第一次出祁山。
同年冬,諸葛亮出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
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空城計: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公元0228年,諸葛亮與司馬懿大戰於街亭,諸葛亮兵出祁山,收姜維後繼續向魏國進軍,魏國派司馬懿抵擋蜀軍,在街亭打敗馬謖,而諸葛亮城中空無一人,兵都出去解圍去了,城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殘,諸葛亮心生一計,命令打開城門,派幾個老兵在打掃衛生,自己帶兩個兒童在城樓上面彈琴,司馬懿的兵來到城外,看到四個城門大開,諸葛亮又在上面唱歌,司馬懿命令兵不動,自己上前一看,看諸葛亮神情自若、琴聲不亂,懷疑有伏兵,這才命令撤軍。
揮淚斬馬謖:《三國演義》諸葛亮斬馬謖可謂是千古傳誦。
街亭對於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馬謖,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來換取民心。
諸葛亮此舉意在說明蜀國雖然失了街亭但是還能爭霸天下。
《三國志 蜀書 向朗傳》記載,諸葛亮並沒有斬馬謖。
孔明燈:流傳至今的孔明燈孔明燈又叫天燈,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
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愿,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另,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個莘七娘,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
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
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 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蜀建興七年0229年,諸葛亮49歲,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
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蜀建興八年0230年,諸葛亮50歲,三次北伐。
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
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
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
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蜀建興九年0231年,諸葛亮51歲,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敗魏軍,在木門道伏殺魏名將張郃。
木牛流馬:諸葛亮發明的木製的帶有幌動貨箱的人力步行式運輸器具。
在北伐時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三十里」,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
不過,確實的方式、樣貌現在亦不明,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
諸葛連弩:諸葛亮在前人的基礎上對連弩改進,可二十支箭連發,速度與殺傷力都很了得。
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
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
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
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
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於是宣王司馬懿退還保營。
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
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蜀建興十一年0233年,諸葛亮53歲,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十二年0234年,諸葛亮54歲,再次北伐,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占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
因積勞成疾,當年八月二十四,病故於五丈原(寶雞境內)。
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一事。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諸葛亮病死軍中,蜀將姜維等遵照諸葛亮遺囑,秘不發喪,緩緩退軍。
魏軍主帥司馬懿(字仲達)率軍追擊,見蜀軍帥旗飄揚,孔明羽扇綸巾坐在車裡。
司馬懿懷疑是孔明用計誘敵,趕緊策馬收兵。
名垂千古,光照千秋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復言。
」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將軍宜枉駕顧之。
」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
張溫:「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
康熙帝:「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
西晉梅陶贊陶侃:「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如孔明。
」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
孫中山:「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三國志》:「黃沙屯,諸葛亮所開也。
」
《三國志》: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
《袁子》: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冉雍可以去從政做官治理國家)」,諸葛亮有焉。
《水經注 江水》:「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始有堰官。
」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山河堰尚灌四萬六千餘畝。
」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在廣泛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發展農業生產方面,成就卓著。
《普洱府志·古蹟》:「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鏝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撤,固以名其山。
」
《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馳在《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云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
死而不朽,反貴於生。
」
呂溫《諸葛武侯廟記》:「大勛未集,天奪其魄。
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
長為雷雨。
」
《蜀相》「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諸葛亮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論起顏值,絕對當之無愧。
趙雲原來不是不受重用,是平時身份不符,最後第一次帶兵就失敗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一生傳奇,武鄉侯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隨...
走下神壇,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
三國牛人邊地走,能讓諸葛亮刮目相看的只有這三個人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響噹噹的名人,無人不曉,無人不知。關於諸葛亮不管是小說《三國演義》還是史書《三國志》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諸葛亮的才華就不用說了,但是能夠讓諸葛亮刮目相看的,只有三個人。
真實的諸葛亮究竟有多厲害?
諸葛亮,三國演義里,神一樣的存在,他舌戰群儒碾壓東吳文臣、草船借箭借東風呼風喚雨、借關羽之手在華容道捉放曹操、三氣周瑜把周瑜擠兌得一命嗚呼、空城計震退司馬懿,火燒上方谷惜敗於天,那麼真實的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真的如三國演義中說的那麼神嗎?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
諸葛亮為什麼娶醜女為老婆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之後,原本是一片樂土的南陽地區,漸漸被大梟雄曹操的馬蹄踏得七零八落。曹操與張繡的戰爭如火如荼,狼煙四起,生靈再遭塗炭。司馬徽和他的弟子們、諸葛亮和他的朋友們,不得不重新考...
趙雲,我是喜歡的,好多人說趙雲不是五虎上將,我不認同!
趙雲初步隨公孫瓚征討,後投靠劉備,當陽長阪惡戰中保護劉禪和甘夫人脫險。劉備西征時,趙雲截江奪回了後主劉禪。後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進犯江陽、資中一帶,完成了對成都西南部的圍住。漢中搶奪戰...
他外號臥龍孔明,用兵如神,很多人卻說只是歷代文人所神化
很多人對諸葛亮的了解基本都源於電視劇。三國演義,諸葛亮可以說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國演義》在民間影響非常之大,但它是演義,是小說,而非史書,記載三...
關張馬三人,誰把蜀國坑的最狠?
劉備建立蜀漢可謂是嘔心瀝血,在這一條路上,磕磕絆絆,直到遇到孔明,算是有所轉機,而在歷史上,劉備也被身邊的人坑過,而且次數還不少,從張飛丟徐州,致使徐州丟失,關羽失江陵,致使荊州無存,馬謖丟街亭...
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馬謖?真相從不簡單
有些事不是你不想做就可以不做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有別人不知道的苦楚。孔明揮淚斬馬謖,這一段故事經常會被後人所提及。馬謖,也成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誇誇其談的代表人物,《三國演義...
諸葛亮「自比管樂」有些大言不慚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躬耕隴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段話文意淺顯,意思是說諸葛亮在南陽躬耕時,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