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司徒」王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司徒王允計連環,剷除董賊功最賢;

不赦西涼終身死,空谷漁樵作笑談!

話說這一首打油詩正是小A我本人所作,說的是本家王司徒被殺身死的故事。

那司徒王允,字子師,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

山西王氏自古以來就是名門大族,在漢朝的時候也一直是官宦世家。

王允少年時就立有大志,要建功立業,所以他勤於學文習武「常習誦經傳,朝夕試馳射」。

與他同郡的學者郭泰曾經評價他說道:「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也由此與王允結為至交。

王允十九歲的時候出任郡吏,他性格剛毅嫉惡如仇,當時晉陽地區有一個小黃門叫做趙津的,依靠宦官的後台橫行霸道,為害鄉里。

王允在得到當時太原太守劉質默許的情況下,把他抓來當街殺了為民除害。

這件事也成為第一次黨錮之禍的起因之一。

後來宦官們向桓帝譖訴,皇帝震怒,將劉質處死,王允的仕途也因此而中斷。

王允感念劉質的知遇之恩親自為劉質送葬發喪回平原。

三年以後,王允復又出仕郡吏,卻又看不慣時任太原太守的王球買賣官職的做法,當面指責王球貪贓枉法。

王球大怒將王允收監,打算處死王允。

幸虧當時的并州刺史鄧盛,聽說了王允的才氣名節,命人飛馬馳書來見王球,下令釋放王允,並且徵辟王允為別駕從事。

王允也因為這件事而出了名,得到了「三公並辟」的殊榮。

最後王允以司徒高第的身份出任侍御史,正式開始進入朝廷權力中樞。

中平元年,黃巾賊起,朝廷特選拜王允為豫州刺史,「辟荀爽、孔融等為從事,討擊黃巾別帥,大破之」。

這裡所說的「黃巾別帥」具體是誰史書沒有記載,估計還應該是豫州地區的黃巾首領波才或者彭脫的藩屬部隊。

王允第一次正式帶兵打仗,表現極為出色,不但與皇甫嵩朱俊等一同受降了幾十萬的黃巾軍,還意外得到了中常侍張讓的賓客與黃巾軍賊首往來的書信。

王允以此懷疑張讓暗通黃巾軍,當即向皇帝稟報要求徹查。

漢靈帝大怒,斥責張讓,卻並沒有治張讓的罪,而王允自己卻因為這件事埋下了禍根。

第二年張讓找了王允的一個事故,將王允治罪下獄。

適逢大赦,王允復為刺史,可是不到十天的時間又以其他的罪名將王允逮捕。

朝中許多大臣一面替他求情,一面又勸說王允不要太過固執不如韜光養晦先放棄跟宦官作對。

王允的下屬也來獄中規勸他放下面子名節向張讓認錯,以保全性命。

可是固執的王允根本聽不進去,下屬無奈地對王允說道:「你這樣固執下去,與其在監獄裡受盡屈辱還不如喝一杯毒酒死了算了!」王允大怒說道:「吾為人臣,獲罪於君,當伏大辟以謝天下,豈有乳藥求死乎!」朝臣們拿王允沒有辦法,又不忍看著他被迫害,就繼續向靈帝求情。

以大將軍何進、大尉袁隗、司徒楊賜為首的朝臣們共同上疏請求赦免王允,並且以「孝文納馮唐之說」和「晉悼宥魏絳之罪」的典故來懇請靈帝,這才終於保住了王允的性命。

當年冬天皇帝下令大赦天下,卻唯獨沒有赦免王允。

大臣們又再次向漢靈帝求情,才終於在第二年初釋放了王允。

王允

得脫牢獄的王允,預感到張讓等人並不會善罷甘休,在眾人的勸說下變易名姓逃離了京城,躲藏在河內、陳留之間。

這一段時期的王允,其性格不但固執,而且剛正不阿;雖然不苟言笑,卻有一身的正氣。

這些雖然成就了他的名節,卻也造成了他身陷囹圄幾近喪命的悽慘境遇。

也可能正是這一段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讓他成熟了起來,在之後的仕途中變得城府極深。

中平六年漢靈帝駕崩,王允以為漢靈帝奔喪的名義返回京師,而實際上卻是受到當時掌權的大將軍何進的徵召一起密謀誅除宦官。

何進召王允為從事中郎,後轉河南尹。

可是沒有多久,何進謀事不密被殺,卻引來了西北大鱷董卓進京。

面對殺人如麻的軍閥董卓,這一次王允沒有選擇針鋒相對,而是選擇了隱忍不發等待時機。

王允的這種隱忍和屈意迎附終於換來了董卓對他推心置腹一般的信任。

在當時,董卓對王允的信任可以堪比蔡邕,有些方面還要甚於蔡邕。

董卓廢帝另立以後,封王允為太僕,又遷守尚書令,後來又代替楊彪兼任司徒。

遷都長安以後,又查錄入關之功封王允為食邑五千戶的溫候。

當時董卓為了盜掘皇陵暫時留在了洛陽,他委託了王允代為處理長安朝中的大小事物,就算是後來董卓住在郿塢的時候,長安城中大小事件都要向王允稟告。

於是王允順理成章的等來了除掉董卓的好機會。

董卓因為一個婢女而得罪了自己非常信任的「保鏢」呂布,進而又失掉李肅的忠心。

於是小說中未央宮受禪台上一場政變在王允的蓄意安排下正式發生了:

董卓遙見王允等各執寶劍立於殿門,驚問肅曰:「持劍是何意?」肅不應,推車直入。

王允大呼曰:「反賊至此,武士何在?」兩旁轉出百餘人,持戟挺槊刺之。

卓衷甲不入,傷臂墜車,大呼曰:「吾兒奉先何在?」呂布從車後厲聲出曰:「有詔討賊!」一鼓直刺咽喉,李肅早割頭在手。

呂布左手持戟,右手懷中取詔,大呼曰:「奉詔討賊臣董卓,其餘不問!」將吏皆呼萬歲!

志得意滿的王允

這一刻的王允志得而意滿,也的確達到了他個人人生中的權力巔峰。

據《資治通鑑》記載,董卓死後,漢獻帝以王允錄尚書事,呂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兩人共秉朝政。

然而這個時候的王允卻做出了兩件錯誤的事情

首先,他獨占其功,居功自傲。

王允本就生性剛烈,嫉惡如仇。

董卓即死,他就認為沒有什麼大難了,於是在對待群臣的時候,從來都是「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於是下屬都不太擁護他。

而且他不但將除掉董卓的功勞據為己有,排擠尚書楊瓚、僕射士孫瑞等,就連立有大功的呂布都甚為輕視,以劍客視之。

這使得王允失卻了人心。

然而最主要的,還是王允對待董卓舊部安置問題的猶疑不定。

按照常理來講,王允的性格應該是處事雷厲風行的性格,可是在面對董卓的舊部西涼軍的安置問題的時候卻猶豫不決。

他起初想要赦免西涼軍,而呂布卻害怕自己會被西涼軍打擊報復,就向王允建議盡殺董卓部曲。

王允雖然沒有同意呂布的建議,但也因此而打消了赦免西涼軍的想法。

在當時的西涼軍首領董卓女婿牛輔死了以後,軍隊內部一片混亂,以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為首的西涼軍向朝廷請求赦免他們,王允卻以「此輩無罪,從其主耳。

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而拒絕。

緊接著王允又開始計議要解散西涼兵,或許這正是王允的「安之之道」吧。

不過卻得到大臣們的堅決反對,眾人說道「涼州人素憚袁氏而畏關東。

今若一旦解兵,則必人人自危。

可以皇甫義真為將軍,就領其眾,因使留陝以安撫之,而徐與關東通謀,以觀其變。

」皇甫義真就是皇甫嵩,曾經征討西涼王國之亂,並且大獲全勝,而且皇甫家族久在西涼為將,在西涼軍中擁有一定的威信,可以說是當時接管西涼軍最好的人選。

然而王允卻以一套與眾不同的理論反駁大臣們,他說道「不然。

關東舉義兵者,皆吾徒耳。

今若距險屯陝,雖安涼州,而疑關東之心,甚不可也。

皇甫義真

皇甫義真

真不知道這個王允到底是因為當時交通信息閉塞,還是他自己天真愚蠢的透頂,在當時,被他稱為「吾徒」的關東諸侯們,已經紛紛擁兵自立互相征伐,打的一塌糊塗,根本就沒有人會關心朝廷皇帝的安危。

就在王允想赦又不赦,想解西涼兵權,又猶豫不決的時候,西涼軍內部開始恐慌了起來。

李傕、郭汜等人聽從了賈詡的建議,利用這種恐慌籠絡人心,聲言朝廷欲悉誅涼州人,使得人人自危擁兵自守,又互相轉告說道「丁彥思、蔡伯喈但以董公親厚,並尚從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當復為魚肉矣。

」蔡伯喈就是蔡邕,而丁彥思卻史無所載,不知何許人也,估計應該是和蔡邕一樣受到董卓牽連而死在王允所主宰的朝廷之下的一位知名人士。

於是乎,一場新的,以為董卓報仇為名義的西涼軍叛亂就此開始了。

李傕、郭汜等人各率兵數千向長安進發,王允聽說以後派遣徐榮胡軫倉惶迎戰,卻由於胡軫的反水,直接導致新豐之戰失敗,名將徐榮戰死在亂軍之中,而長安城也失去了最後的屏障。

李傕、郭汜一路向長安城挺近,沿路收兵,等到長安城下的時候已經擁有了十數萬軍隊,可謂是望風披靡,並且與樊稠、李蒙等合兵一處攻打長安。

呂布紋身圖

呂布紋身圖

這時負責長安城中軍事指揮的正是呂布,他依靠著城池的堅固城防,堅守了八日,沒想到軍中叟兵內反,打開城門引李傕進城。

經過巷戰,呂布戰敗出逃。

臨走的時候想要王允一起逃走,王允卻固執地說道「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

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

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

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

於是他保護著漢獻帝據守在宣平城門樓上。

李傕、郭汜、樊稠、張濟、李蒙、王方等一干董卓舊將團團圍住城樓,小說中這樣寫到:

允自宣平門樓上跳下樓去,大呼曰:「王允在此!」李傕、郭汜拔劍叱曰:「董太師何罪而見殺?」允曰:「董賊之罪,彌天亘地,不可勝言!受誅之日。

長安士民,皆相慶賀,汝獨不聞乎?」傕、汜曰:「太師有罪;我等何罪,不肯相赦?」王允大罵:「逆賊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二賊手起,把王允殺於樓下。

時年五十六歲。

雖然這一段只是演義,但推敲想來與史實也算合情合理。

據《三國志》引《張璠漢紀》記載,李傕等「誅允及妻子宗族十餘人。

長安城中男女大小莫不流涕」於是漢獻帝大赦天下,李傕、郭汜、樊稠、張濟、李蒙、王方等輩盡皆封侯拜將。

於是漢末歷史上最最混亂不堪的,以西涼二三線軍閥將領為首的「奉朝廷以正天下」的後董卓時代,就這樣,在王氏一門的鮮血上,拉開了序幕。

王允,少年時立有大志,一生都在為了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而努力奮鬥,可是他一生坎坷,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碰壁,乃至焦頭爛額,甚至身陷囹圄。

他的心似乎也在這種坎坷中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明爭暗鬥和陰謀詭計的夢魘也不停的渲染吞噬著他的初心,或許這也可以稱之為成長吧!

而這種成長雖然讓他在之後與董卓的政治鬥爭中取得大勝,然而王允自己也在這種陰謀詭計中迷失了自己。

他殺蔡邕,據己功,辨不明關東諸侯的動向,也看不清西涼僱傭軍人的訴求,最後終於被殺身死。

正如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終於在學會了忍耐與等待之後,打敗左冷禪,稱霸了武林,卻再也回不去真摯的自我。

一心光耀華山派的岳不群

一心想要光耀華山派岳不群

西晉學者史學家華嶠這樣評價過王允「夫士以正立,以謀濟,以義成,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分其權,伺其間而弊其罪。

當此之時,天下之難解矣,本之皆主於忠義也,故推卓不為失正,分權不為不義,伺間不為狙詐,是以謀濟義成,而歸於正也。

然而,當我們「以謀濟義成」以後,「正」又會是什麼樣子呢?或許還是那句「成王敗寇」的成語說的最為赤裸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在遷都長安的時候,王允一路護持漢獻帝劉協,並且竭盡全力保存了部分的漢代圖書、檔案以及文化典籍。

據《後漢書》記載「經籍具存,允有力焉」。

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遷都許縣,天子感念王允忠節,下令以隆重的禮儀改葬王允,並且命令虎賁中郎將奉旨弔祭,賜東園秘器,贈以本官印綬,送還本郡。

封王允的孫子王黑為安樂亭侯,食邑三百戶。

小A史蒂芬寫於2017年9月16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董卓死後,李傕為什麼能翻盤成功?

李傕、郭汜等以王允、呂布殺董卓,故忿怒并州人,并州人其在軍者男女數百人,皆誅殺也。牛輔敗亡,眾無所依,欲各散去,李傕等人恐懼,乃先遣使詣長安,求乞赦免。尚書令士孫瑞建議赦免董卓舊部,王允不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