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成為閱讀量很大的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看完了一本《高效能閱讀》,作者告訴我們,想要從書中得到什麼,你得先愛上閱讀。

學富五車出自《莊子 天下》,稱讚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惠施學識淵博,古人的書為竹簡,極其貴重,若一個人的藏書要用五輛車才能裝下,可見其閱讀量之大。

如今,我們的閱讀量豈止五車。

早上起床打開手機,各大新聞軟體的無數信息撲面而來,通過網際網路,遠在大洋彼岸、新鮮出爐的八卦傳聞能瞬間進入你的視線。

信息爆炸時代,各類自媒體如雨後春筍、不斷冒出,儼然成為一條新的發家致富之路,發言並得到認同成為每個人的渴求。

如果我們不強化閱讀技術,只會成為被信息的洪水淹沒的眾人,「為寫而讀,正是時代環境的要求」。

《高效能閱讀》利用超高效讀書技巧,教你如何將讀書變成一件樂事,做到為了產出而快速閱讀,從而建立起附加值豐富的資料庫。

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龍谷大學經濟學部客座教授,獲得碩士學位後,他成為一名廣告人,後依次負責營銷、企宣、新產品開發等工作,並任企業培訓講師,還與其他人合著了《整理的藝術3》等作品。

他能挑戰如此多不同的工作,與他多年堅持閱讀的習慣是分不開的。

《高效能閱讀》分為初級篇、中級篇和高級篇,初級篇教你如何找到學習的樂趣並創造舒適的讀書環境;中級篇教你運用速讀技巧,在最短時間獲得大量信息;高級篇與產出有關,教你在成為專才的前提下向通才發展,運用解剖技巧截取有用的信息片段,最終建立起個人資料庫。

初級篇

1、請養成讀書體質

如果你不愛讀書,首先需要銘記,你可以選擇不讀完、跳讀和選讀,這些都是為了降低你的閱讀門檻。

書店的童書區常擺著許多薄薄一本的精簡版中外名著,這些通過適當刪改、以便兒童閱讀的書籍,很可能成為打開經典閱讀大門的一把鑰匙。

同樣,你可以選擇先降低閱讀難度。

艱澀的文言文讀不下去,那就通過譯好的白話文了解大概;書蟲系列是挑戰英文原著的墊腳石;閱讀名家的短篇後了解其思想,再挑戰長篇也不遲;聽書能幫你體驗歷史讀物的跌宕起伏。

如果實在覺得無趣,也可以先放下這本書,說不定多年後會重新找到它的樂趣。

當代作家張佳瑋曾說過,因為父親所說的「金庸是學大仲馬的」而首次接觸了外國文學,順著大仲馬讀了巴爾扎克和福樓拜,順著福樓拜讀了莫泊桑,順著莫泊桑讀了歐亨利,再順過去讀了海明威,等等。

後來,他乾脆出國讀書去了。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讀書的內在動機在於好奇心。

在學校的時候,培養的都是為了考驗記憶、應付考試的2D學習,但我們為了滿足從現實生活中培養起來的興趣而進行的閱讀才是真正能學以致用的3D學習。

有了行動,閱讀才有目標。

我求職的時候先是通過各大招聘網站了解行業需求,繼而列出書單並閱讀,同時還學習了如何製作簡歷以及更好地應付面試等,最後找到稱心的工作,這就是一個完善的3D學習過程。

另外,參加讀書會,多到外面去讀書,全年圍繞一兩個主題來進行閱讀也是不錯的習慣。

2、跟書談戀愛

我上現代文學課的時候,老師每講一位作家,都要先跟我們聊聊他的八卦。

沈從文對自己的學生張兆和一見鍾情,在校長鬍適的支持下寫了一封接一封的情書,還曾坦言「只願做張兆和的奴隸」,最終打動了張兆和,《邊城》里牧歌式的愛情可見脫胎於此,作品的浪漫氣質與作家不謀而合。

後來他的一段隱秘的婚外情也體現在晦澀難懂的《看虹錄》中,小說講述了一個作家身份的男子,在深夜去探訪情人的故事。

不言而喻,這對於我們從作品中把握沈從文的思想風格是極為有效的。

對作者感興趣等於為閱讀開了一個好頭,就像追星,出於對明星的喜愛,而去收集他的一切有關周邊。

通過事先了解作者的軼事,能幫助我們建立起一個有血有肉的豐滿形象。

不但如此,我們還可以通過刺激五感來提升喜愛度。

比如傾聽作者的聲音,葉嘉瑩老師就推出過許多講解古詩詞的精彩音頻;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可以通過關注作者帳號來了解他的個人愛好與人際關係,並與本人探討作品,馬伯庸先生在社交平台就非常活躍;還能關注對作者的採訪報導,提前獲取作品關鍵詞;通過實地考察來撬開書本;觀看TED視頻重新刺激求知興奮,等等。

這裡有個進入專注狀態的儀式,運用「伊恩」時間,即精神集中時間,通過在不同時間做不同的事,來獲取你的專注時間。

比如在一天勞累的工作後,我將洗澡後到睡覺前的這段時間設定為自我充電時段,強迫自己進入閱讀寫作的狀態。

3、打造舒適的讀書環境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變色龍為了生存,會感受周圍的環境顏色而改變。

因此,打造一個適合讀書的環境有助於我們深度投入與及時產出。

我們可以通過書架、沙發、移動書櫃等家具,創造自己的家庭圖書館;在書架上按主題擺放書籍,形成一條「書脈」,有助於形成自己的主場思維;通過拍照在手機創建書單和雲端書架也不錯;加入「讀書社群」,還能起到互相監督的作用。

中級篇

如果你經過建房子的現場,那你一定知道,在設計圖的指引下,工人們會先開始清理地基,澆築地梁、用鋼筋水泥做出骨架,在此基礎上,用主體砌築蓋出房子的基本結構、然後是填土、封頂、裝修等等。

同理,要想提升閱讀速度,就需要你先了解本書的大致架構,目錄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書籍概要,選定要讀的章節後再進行跳讀。

在泛讀這一步驟時,抓住關鍵詞是明白作者企圖的手段,它可以是標題、黑體字等。

接著,將你抓到的重要詞句作標記,俗稱「打樁」,然後帶著疑問仔細閱讀關鍵詞前後部分,來驗證你的假想,這就是一個不斷往你挖好的洞填土的過程。

便利貼的顏色也有講究,《高效能閱讀》里就提到紅色代表作者多次強調的地方,藍色與你的研究課題相對應,綠色則是值得參考的部分,如設計等。

在重點後寫下自己的想法,書就能變成你的創意基地;在封面內側記下重要段落的索引,還能幫你在產出時快速找到需要的部分。

這種三色便利貼就非常好用,而且方便攜帶。

高級篇

垂直型閱讀與水平型閱讀

蘋果只有砸在牛頓的頭上,才能揭開重力的奧秘。

求知興奮驅使我們在特定領域持續深入地研究,即垂直型閱讀,當我們逐漸構成知識體系的時候,就有了自己思考的主場。

牛頓正是運用自己的主場知識——物理學的知識,來觀察掉落的蘋果,才產生了萬有引力的靈感。

成為一名專才往往需要三年時間,回想高中時代,前兩年用來夯實基礎,不斷學習、模仿、拆解,高三通過大量做題提高自己的思考水平。

思想的軸一旦形成,就可以尋求橫向發展,即水平型閱讀。

賈伯斯是一名發明家、企業家,但他在學生時代曾出於興趣學習了看似無用的美術字課程。

後來,他在第一台蘋果電腦里設計出那麼多美麗的字體,讓蘋果電腦在眾多強大的對手中脫穎而出,進而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商業帝國,這都有賴於他的美術素養。

有時候,多從專業之外的客場獲取刺激,反而能激發出主場更強的力量,即所謂觸類旁通,使思想進一步立體化。

我們可以模仿谷歌的投資基準比,把購書資金的70%放在主場,20%擴充周邊,再用10%尋求未知。

1、解剖讀書法

台灣漫畫家蔡志忠分享過他獨特的思考方式——倒著想。

具體來說,就是先考慮終極目標,然後倒推每一步該怎麼做。

36歲時,他想到競爭激烈的日本當漫畫家,就開始考慮什麼樣的漫畫是日本漫畫出版社搶著要、但日本漫畫家不會畫的,最終,他畫的《莊子》在日本十分暢銷。

只有先確定你想在書中得到什麼,才能更有效地解讀信息,這就叫解剖讀書法,時刻為創造新產出做準備。

對書中的重要段落作標記後,你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這段話能否在內容與結構上作為範本?

裡面有什麼值得利用的材料?

它的設計有什麼亮點?

通過不斷的模仿與學習,久而久之,你就能形成自己的文體風格。

這就像做菜,菜譜決定了你做什麼菜,食材的新鮮度影響味道,漂亮的裝盤則令人食指大動。

如果事先想好自己站在何種立場進行輸出,閱讀的注意點也會不同,向上司匯報或是給下屬解惑都需要你從不同的角度闡釋,這種多視角解讀也非常有用。

2、創建個人資料庫

雕版印刷時代,每印一種書就要雕刻一回板。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宋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一個字為一個印,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字與字可按需求重新搭配,節省了不少人力物力。

無論是紙質卡片還是雲端筆記,你都可以將收集的信息按照主題分組,等到寫文章時,再根據思路的需要重新排列,這便是文脈了,用這種方法可以輕鬆搞定創作。

《高效能閱讀》告訴我們,產出最好集中在清晨。

現在各類軟體都有做筆記的功能,我個人傾向於在豆瓣筆記區摘抄段落、寫感想;將照片與網頁存儲在雲筆記上,可做書單、書評;在社交平台上發表筆記,還能取得良好互動。

總結

《高效能閱讀》提到,「讀書的終極目的在於著書立說」。

大數據時代,我們不但要做信息的接收者,還要當信息的創造者,能否洞察事物的本質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將成為我們能否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的關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以產出為目的的讀書才是高效能閱讀

這段時間一直在學習如何提高閱讀效率,連續看了幾本相關的書。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這本《高效能閱讀》。很多人覺得讀書無用,因為讀完之後並不能使自己的工作或學習有任何改變,就如同網上經常有人說,懂了那麼...

為寫而讀書

據英國學者詹姆斯·馬丁統計,人類知識的倍增周期,在19世紀為50年,20世紀前半葉為10年,70年代縮短為5年,80年代末每3年翻一番,而如今隨著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等工具的普及,信息生產和流通...

怎樣讀書如山倒

不知道什麼時候,「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這句話開始廣為流傳。看著書架上那一本本整齊排列著的書,有幾本是我們可以對內容娓娓道來的?看過的公眾號文章,我們能有個大概印象的有多少?書架上的,手機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