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了丞相的張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目前是先發三國,後面各朝正史都會發,前段為原文,後段為翻譯。

原創文章也就是自己讀史的一些見解,正在寫,但很難寫,一是詞窮,吹吹牛逼還行,真要寫篇長文章還真有點難,二是正史資料自己還沒看全,不敢寫,怕貽笑大方。

等發完正史內容,原創文章會連載在後面。

自己有工作,不靠這一天稿費幾塊錢活著,所以這些文章也沒有花時間去打理。

為了督促自己每天看點書,今後堅持每天發一篇,感興趣的話題可以評論討論,不感興趣的就當是讀讀書漲漲見識好了。

《三國志》原文: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也。

少好學,善隸書,從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覽眾書,與琅邪趙昱、東海王朗俱發名友善。

弱冠察孝廉,不就。

與朗共論舊君諱事,州里才士陳琳等皆稱善之。

刺史陶謙舉茂才,不應,謙以為輕己,遂見拘執。

昱傾身營救,方以得免。

漢末大亂,徐方士民多避難揚土,昭皆南渡江。

孫策創業,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昭每得北方士大夫書疏,專歸美於昭,昭欲嘿而不宣則懼有私,宣之則恐非宜,進退不安。

策聞之,歡笑曰:「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

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

策臨亡,以弟權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

上表漢室,下移屬城,中外將校,各令奉職,權悲感未視事,昭謂權曰:「夫為人後者,貴能負荷先軌,克昌堂構,以成勳業也。

方今天下鼎沸,群盜滿山,孝廉何得寢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權上馬,陳兵而出,然後眾心知有所歸。

昭復為權長史,授任如前。

後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昭為軍師。

權每田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

昭變色而前曰:「將軍何有當爾?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謂馳逐於原野,校勇於猛獸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權謝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

「然猶不能已,乃作射虎車,為方目,間不置蓋,一人為御,自於中射之。

時有逸群之獸,輒復犯車,而權每手擊以為樂。

昭雖諫爭,常笑而不答。

魏黃初二年,遣使者邢貞拜權為吳王。

貞入門,不下車。

昭謂貞曰:」夫禮無不敬,故法無不行。

而君敢自尊大,豈以江南寡弱,無方寸之刃故乎!「貞即遽下車。

拜昭為綏遠將軍,封由拳侯。

權於武昌,臨釣台,飲酒大醉。

權使人以水灑群臣曰:」今日酣飲,惟醉墮台中,乃當止耳。

「昭正色不言,出外車中坐。

權遣人呼昭還,謂曰:」為共作樂耳,公何為怒乎?「昭對曰:」昔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也。

「權默然。

有慚色,遂罷酒。

初,權當置丞相,眾議歸昭。

權曰:「方今多事,職統者責重,非所以優之也。

後孫邵卒,百寮復舉昭,權曰:「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

」乃用顧雍。

權既稱尊號,昭以老病,上還官位及所統領。

更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食邑萬戶。

在里宅無事,乃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

權嘗問衛尉嚴畯:「寧念小時所暗書不?」畯因誦《孝經》「仲尼居」。

昭曰:「嚴畯鄙生,臣請為陛下誦之。

」乃誦「君子之事上」,咸以昭為知所誦。

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

後蜀使來,稱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權嘆曰:「使張公在坐,彼不折則廢,安復自誇乎?」明日,遣中使勞問,因請見昭。

昭避席謝,權跪止之。

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是以思盡臣節,以報厚恩。

使泯沒之後,有可稱述,而意慮淺短,違逆盛旨,自分幽淪,長棄溝壑,不圖復蒙引見,得奉帷幄。

然臣愚心所以事國,志在忠益,畢命而已。

若乃變心易慮,以偷榮取容,此臣所不能也。

」權辭謝焉。

權以公孫淵稱藩,遣張彌、許晏至遼東拜淵為燕王。

昭諫曰:「淵背魏懼討,遠來求援,非本志也。

若淵改圖,欲自明於魏,兩使不反,不亦取笑於天下乎?」權與相反覆,昭意彌切。

權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嘗恐失計。

」昭熟視權曰:「臣雖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誠以太后臨崩,呼老臣於床下,遺詔顧命之言故在耳。

」因涕泣橫流。

權擲刀致地,與昭對泣。

然卒遣彌、晏往。

昭忿言之不用,稱疾不朝。

權恨之,土塞其門,昭又於內以土封之。

淵果殺彌,晏。

權數慰謝昭,昭固不起,權因出過其門呼昭,昭辭疾篤。

權燒其門,欲以恐之,昭更閉門戶。

權使人滅火,住門良久,昭諸子共扶昭起,權載以還宮,深自克責。

昭不得已,然後朝會。

昭容貌矜嚴,有威風,權常曰:「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

」舉邦憚之。

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

遺令幅巾素棺,斂以時服。

權素服臨吊,諡曰文侯。

長子承已自封侯,少子休襲爵。

白話: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

他年少好學,擅長隸書,跟白侯子安學習《左氏春秋》,博覽群書,與琅王牙人趙昱、東海人王朗一道出名互為友好。

成年後被舉薦過孝廉,但他推辭未就,與王朗一起討論以往君王避諱之事,州里的才士陳琳等對他頗為稱賞。

刺史陶謙舉薦他為茂才,他不應召,陶謙認為這是張昭輕視自己,於是將他抓起來。

趙昱竭盡全力解救,才使他得以脫身。

漢末天下大亂,徐州一帶士民大多避難到揚州地區,張昭亦南渡長江。

孫策創建東吳基業,任命張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同他一道登堂拜見母親,如同輩的密友,國家軍政大事,全部託付給張昭。

張昭每每得到北方士大夫的來信來函,他們都將功勞歸於張昭一人。

張昭想匿而不宣,又擔心有私情之嫌,呈報上去則考慮到恐有不妥,進退兩難,內不自安。

孫策聽到這種情況後,高興地笑著說:「古代管仲為齊國國相,人家開口仲父、閉口仲父,而齊桓公則稱霸諸侯為天下所尊崇。

如今子布甚賢,我能重用,他的功名難道不為我所有嗎?」

孫策臨終前,把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率領百官擁立孫權並輔佐他。

向漢朝廷上奏章,給各屬縣發公文,對朝中內外將校則令他們各守其職。

孫權因為悲傷而沒有過問政事,張昭就對他說:「作為國家繼承人,重要的是能繼承先輩遺業,使之昌大興隆,以建成偉大的功業。

如今天下動盪不安,盜賊占山蜂起,孝廉您怎麼能臥床哀傷,與常人那樣去放縱個人的感情呢?」於是他親自將孫權扶上馬,侍衛隨後列隊而出,這才使眾人心裡感到有所歸靠。

張昭又成為孫權的長史,與從前接受同樣的職任。

後來劉備上表任命孫權兼為車騎將軍,張昭為軍師。

孫權每次打獵,常乘馬射虎,老虎曾猛撲上前抓住他所坐的馬鞍。

張昭神色大變上前對孫權說:「將軍您何須這樣做。

為人君者,是說要能駕馭英雄,驅使群賢,豈是說在原野奔馳追逐,與猛獸比武較量!如果萬一有個好歹而受天下取笑該怎麼辦?」孫權向張昭表示歉意:「我年輕考慮問題不深遠,此事有愧於您。

」然而孫權並不放棄圍獵的癖好,於是做了一輛射虎車,車上開有方孔,孔洞上並沒有板蓋,由一人為他駕馭,他自己坐在車中從方孔向外射獵。

常常有脫群的猛獸,動輒沖犯他的車子,而孫權卻常以用手擊打野獸為樂。

張昭雖說竭力勸諫,他卻常常笑笑而已。

魏黃初二年(221),魏國派遣使者邢貞任命孫權為吳王。

邢貞進宮門後不下車。

張昭對邢貞說:「禮節沒有不恭敬這一條,故此法律也沒有不施行這一點。

而你膽敢妄自尊大,難道是認為江南人寡勢弱,連一把用來執法行刑的小刀子也沒有嗎?」邢貞趕緊下車。

又任命張昭為綏遠將軍,封爵由拳侯。

孫權到武昌時,登臨釣台,飲酒大醉。

他讓人用水潑灑大臣們說:「今日痛飲,只有醉倒在台上,才能罷休。

」張昭神情嚴肅不發一言,起身走到外面的車中坐著。

孫權派人喊他進來,對他說:「只是為了大家在一起高興高興而已,您為什麼發火呢?」張昭回答說:「從前商紂王作酒糟山、美酒池而長飲通宵達旦,當時他也認為是作樂,而不以為是在做壞事啊!」孫權沉默無言面露愧色,於是宣布停止宴飲。

當初,孫權決定設置丞相,大家都認為張昭適合。

孫權說:「如今天下多亂,執掌總統工作的人責任重大,其職位並非用作優待人的東西。

」後來孫邵去世,百官又共同推舉張昭,孫權說:「孤人豈是對子布吝嗇呢,只是考慮到丞相的事務繁雜,而他性情剛烈,他的話要是沒有被聽從採納,就會產生怨忿詰難,這對他並無益處。

」於是起用顧雍。

孫權登基稱帝,張昭因為年老多病,即把官職及所統的軍隊奉上歸還。

孫權改任他為輔吳將軍,地位僅次於三公,改封為婁侯,食邑一萬戶。

張昭居家無事,於是著述《春秋左氏傳解》和《論語注》。

孫權曾經問衛尉嚴畯說:「你記得小時候熟讀過的書嗎?」嚴畯由是背誦了《孝經》中「仲尼居」一節。

張昭說:「嚴畯乃淺陋書生,臣下我請為陛下背誦。

」於是背誦「君子之事上」一段,大家都認為張昭明白該在皇上面前背誦什麼。

張昭每次上朝,言談吐辭雄壯嚴厲,義形於色,曾經因為直言而忤逆孫權的意旨,中斷一段時間的入朝覲見。

後來蜀國的使者來到東吳,稱頌蜀國大臣的德行高尚,東吳群臣中無人出面應對,孫權嘆息說:「如果張公在坐,此人不待別人使他折服就會喪氣,哪裡還敢自吹自擂呢?」第二天,他就派宮中使臣前往慰勞張昭,並乘機請張昭進見。

張昭離席向孫權賠罪致歉,孫權跪下阻止了他。

張昭坐定後,抬頭說:「過去太后、桓王不把老臣託付給陛下,而將陛下託付給老臣,故此老臣想盡臣子的節操,來報答這般厚恩,使自己在死之後,有可為人稱道之處。

但我見識思慮淺短,違逆陛下聖明的意旨,自己認為死後必將屍骸永遠丟棄在溝壑中,不料又蒙召見,得以報效陛下於朝廷。

然而我這顆愚暗的心用來服事國家,志在忠貞不移,死而後已。

假如說要我改變思想,以求得世間的尊榮和陛下的歡心,這一點為臣是絕對做不到的!」孫權向他深表歉意。

孫權因為公孫淵派人前來稱藩,就派張彌、許晏前往遼東任命公孫淵為燕王,張昭勸諫說:「公孫淵背叛魏國,害怕受到征討,才遠道前來求援,這並非他的本意。

如果公孫淵改變意圖,想向魏國表明心跡,我們的兩位使者就回不來了,這不是要讓天下人所取笑嗎?」孫權與他反覆爭辯,但張昭更加堅持自己的觀點。

孫權實難忍受,按刀在手憤怒地說:「吳國的官員士人進宮則向我拜謁,出宮則向您致禮。

孤人對您的敬重,也算到了頂,而您卻屢次在大庭廣眾中反駁孤人,孤人真擔心自己會做出失策的事。

」張昭久久地注視著孫權說:「為臣雖說知道自己的話不會被採用,而每每竭盡愚忠,確是因為太后臨終之時,將老臣叫到床前,遺詔顧命的話語總在我的耳邊啊!」說著涕泣交流。

孫權把刀扔在地上,與張昭相對而泣。

然而孫權最終還是派張彌、許晏去了遼東。

張昭忿恨自己的忠言未被採納,就聲稱有病不再上朝。

孫權對此很惱恨,用土堵塞住張昭家的大門,張昭又在裡面用土把門封死。

公孫淵果然殺害了張彌、許晏。

孫權多次派人慰問張昭並賠不是,張昭堅決不起床,孫權因故路過張昭家門喊他出來相見,張昭以病重相推辭。

孫權放火燒他家的大門,想以此把他嚇出來,而張昭反而又把內室的門窗關嚴。

孫權讓人熄滅了火,在門外站立很長一段時間,張昭的幾個兒子一起把張昭攙扶起來,孫權用車把他帶進宮中,自我作了深深的譴責。

張昭不得已,自是又恢復朝見。

張昭容貌莊嚴端重,有威風。

孫權常說:「孤人與張公談話,不敢隨便信口而言。

」整個國家的人都敬畏他。

他八十一歲,即嘉禾五年(236)去世。

留下遺囑,要求對他用縑布束髮,用不上漆色的棺材,以平常的穿著裝殮。

孫權親自素服弔唁,追諡他為「文侯」。

張昭長子張承已被封侯,故由小兒子張休繼承爵位。

(讀書交友)本期話題:不管論能力還是資歷,張昭都是丞相的不二人選,但孫權就是不同意。

一個原因是記恨當年張昭勸自己投降,這在孫權稱帝的時候特意損了一下張昭就可以看出來。

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張昭的性格太過剛烈,跟孫權不對付,而且動不動就擺架子,文章里也多次提到。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否還摻雜著江東大族的利益成分在裡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第一秘書:張昭

張昭作為治國的文臣,是個著名才子,還曾被孫策比喻為管仲。張昭字子布,彭城人(今江蘇徐州),自幼好學,博覽群書,不僅學問好,文章寫的也好,書法更絕妙。當年張昭的才學,與琅琊趙昱、東海王朗、廣陵陳琳...

愛頂牛的孫權,碰上比驢還倔的大臣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三人中,孫權最年輕。當上東吳首腦那年,還不到二十歲。由於年紀輕輕就當了主公,孫權偶有急躁不沉穩的時候,甚至會耍耍小脾氣、愛頂牛。

孫策為何把弟弟孫權託付給這個男人?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少年好學,是三國時期響噹噹的人物。漢末大亂,孫策親自請出當時在江東避亂的張昭擔任長史、撫軍中郎將,管理大小政事。而且孫策在臨終時將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穩定江東民心並全心全...

孫策的託孤大臣為何當不上丞相

帝王死的時候,因為繼位者年幼,往往會讓一些信得過有能力的大臣輔佐這個繼位者,這就是所謂的託孤大臣。三國時期,三國都有一個這樣的大臣,東吳的張昭和周瑜就是孫權留給弟弟孫權的託孤大臣。又因為周瑜早...

張昭為什麼不能當丞相,原因值得深思!

公元200年,孫策終於平定了江東,為東吳立國奠定了基業。正當他躊躇滿志地鞏固和拓展勝利成果時,卻不幸遭遇刺客重創。臨終前,他把弟弟孫權託付給長史張昭輔佐。張昭不負重託,「率群僚立而輔之。上表漢室...

小心眼孫權與老倔頭張昭

古代君臣之間的關係,比較通常的比喻是如同父子,所以有「君父」和「臣子」一說。實際上,這種關係很微妙,因人而異,大不相同。比如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與張昭,這二人的關係更像是一對屬相犯沖、八字不合的夫...

三國-吳國-張昭

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亂而南渡至揚州。 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孫策臨死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