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鄧艾只有兩千人,就能滅掉有六十萬人口的蜀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63年,魏國司馬昭兵分三路,共十六萬人進攻蜀漢,其中西路鄧艾領兵三萬出狄道,進攻沓中的姜維,中路諸葛緒領兵三萬進攻陰平,以阻截姜維的退路,東路鍾會率領剩下的十萬進攻漢中。

結果雖然鍾會順利攻下漢中,但他們的計劃被姜維識破,主動放棄沓中,退守劍閣。

魏國大軍在劍閣前被擋住一個月後,糧草不濟,準備退軍,但鄧艾卻兵行險著,率自己麾下的西路萬餘人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穿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小道,攻占了蜀漢腹地江油,而此時,鄧艾的一萬多人只剩下了兩千多人。

打下江油的鄧艾,馬不停蹄長驅直入直接進攻成都,在綿竹與來阻截的諸葛瞻相遇,結果諸葛誕雖然人數占優,但部下都是常年駐守成都的守備軍,戰鬥能力低下,諸葛誕父子皆死於軍中。

鄧艾過了綿竹,就是成都,結果後主劉禪在譙周、張紹(張飛之子)等人勸說下,獻城投降,至此,存國四十二年、人口六十餘萬的蜀漢宣告滅亡。

看整個三國歷史,諸葛亮加姜維的十四次北伐,蜀漢和曹魏每次都是幾萬幾十萬的大軍交戰,但卻誰也奈何不得誰,諸葛亮想出祁山,出不來,司馬懿想過劍閣,過不去,只能雙方乾瞪眼,但最後誰能想到蜀漢的滅國之戰,卻僅僅只用了兩千人,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進攻到成都城下的雖然只有鄧艾的兩千人,但後方卻有鍾會的十多萬大軍在牽制著姜維的五萬大軍呢。

只要有鍾會在劍閣外盯著,鄧艾在後方鬧的動靜再大,姜維都不敢撤退,只要他一撤,就只有敗路一條,而他不撤,還能寄希望於蜀漢內的守軍能消滅鄧艾,畢竟鄧艾也只有幾千兵馬。

其次是蜀漢除了姜維帶去前線的幾萬人外,真的沒有多少兵力了,頂多也就是能比鄧艾多個幾千人,而且還都是沒打過什麼仗的守備軍。

所以鄧艾只要打到成都,面對的就是一個只有城牆的空殼子,劉禪想不投降都不行,除非他放棄成都,逃跑去東吳。

最後蜀漢面對強大的曹魏,打了這麼多年仗,結果百姓越打越窮,兵力越打越少,無論是平民還是朝廷重臣,都已經意識到不可能打敗曹魏,北伐成功了,所以當時除了劉禪、姜維等少數人,估計很多人早就沒心思再打了,這時候正好趕上鄧艾打了過來,乾脆就投降了吧。

用《三國演義》開篇那句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黃巾之亂開始,天下打了一百多年仗,由東漢末年的五千萬人口打到只剩下了六七百萬人,百姓們真的是太苦了,所以鄧艾能靠兩千人就滅掉蜀漢,也是天下百姓渴望和平意志的一種體現,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孤注一擲 鄧艾僥倖的功名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司馬昭兵伐蜀漢,他的軍事部署是,分三個方面同時並進。第一,令鄧艾率兵三萬出狄道(今甘肅臨洮縣),絆住在沓中(今甘肅舟曲縣西)的姜維主力,鄧艾以王欣主攻姜維,第二,令...

立下滅蜀大功的鄧艾,為何死得這麼窩囊?

鄧艾之死,緣於其政治能力低下。鄧艾偏師偷渡陰平,出其不意能夠滅掉蜀國,離不開鍾會的支持,更離不開鍾會大軍在劍閣對姜維的牽制。此前掌握魏國軍政大權的大將軍司馬昭,因魏帝曹髦之死,政治上陷於被動,急...

智出陰平道

魏帝曹髦死後,司馬昭的地位更加穩固 了。於是,他決定進攻蜀國。公元263年,司馬昭調集了十幾萬大 軍,準備一舉消滅蜀國。他派鄧艾和諸葛緒 各自統率三萬人馬,派鍾會帶領10萬人馬. 兵分三路進攻蜀...

三國名將之鄧艾(二)功成身死

滅蜀漢戰爭發生在景元四年是263年。當時司馬昭執政。他在為自己取代曹魏政權走出突破性一步。當時司馬昭估計蜀漢不過九萬人兵力,他出動了十八萬大軍,相當於曹魏兵力一半。分作三路,一路三萬多人馬,由鄧...

蜀漢的最後120天(二)

上文說到姜維在劍閣關堅守月余,鍾會因後勤困難意欲退兵,這場戰爭似乎就要終止。而這時鄧艾劍走偏鋒,出奇策將戰局扭轉。曹魏伐蜀三路齊進,鄧艾擊敗了姜維,鍾會基本拿下了漢中,而中路負責堵截姜維去路的諸...

三國名將鄧艾克蜀,魂歸綿竹大沙包

相傳,三國時綿竹就有一條茶馬古道通往藏羌地區,這是一條繁忙而又熱鬧的商貿通道。東通綿陽,南通德陽、廣漢,直達成都。西通什邡、彭州、都江堰,向北綿竹可通安縣睢水,阿壩茂縣、松潘,並達西藏。在通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