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金匱之盟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

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

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

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

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

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占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宋朝自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之後,太祖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即將皇位傳於自己的弟弟趙光義,這件事情被稱為「金匱之盟」,也稱為「金匱遺詔」,金匱」一事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開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興國六年九月。

此次為趙普所獻,並為太宗發現和公開的「金匱之約」正為「獨傳約」,即傳位於弟趙光義,北宋官方文獻中《實錄》、《國史》等所記錄和承認的「金匱之約」 也只是「獨傳約」。

此即金匱之盟的由來。

另一方面,北宋時期的私史稗乘對金匱之盟多有「三傳約」的記錄,即「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

也就是這「金匱之盟」也引發了後世各種各樣的猜想,

有人認為,「金匱之盟」是經不起推敲的,是不存在或者偽造的,按照史書的記載,宋太宗繼承帝位一事,似乎順理成章,因為正是「金匱之盟」也即杜太后的臨終遺命,直接導致了後來「兄終弟及」傳位事實的發生。

但是,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人們卻找不到這份盟約的原文。

明朝時,有學者對「金匱之盟」提出了質疑,如明朝刑部侍郎何喬新曾明確表示:「昭憲太后顧命誓書,其有無不可知。

」乾隆年間著名的散文家揮敬認為,此盟約乃虛飾之說。

近代許多學者也都認為「金匱之盟」可能有詐,是編造歷史的結果。

第一,杜太后以前朝為鑑,要求宋太祖「傳弟不傳子」,是極不合理的。

杜太后死時,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已經十一歲了,而宋太祖本人只有三十五歲,正值壯年,杜太后怎麼就知宋太祖死時,趙德昭還是個孩子呢?難道老太太這是在詛咒兒子早死?事實上,宋太祖駕崩時,趙德昭已經二十六歲了,是一個成年人了,完全有能力處理政務。

第二,宋太祖既然遵從母命,立下「傳弟不傳子」的盟誓,為何又將其隱藏起來,不肯告知天下。

退一步說,即使宋太祖存有私心,欲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將盟誓私藏了,那宋太宗也應在自己即位之後,立即找到它,並昭告天下,以證明自己是合法的帝位繼承人。

然而,趙光義卻是在繼位五年後,打算收拾弟弟趙廷美時才突然公布盟誓,很有可疑。

而且,即使公布遺詔,太宗也應該把全文都公布出來,因為這是他合法繼位的有力證據,但為何留下來的是一個大概的內容,且內容還不完全一致?更何況最終太宗也沒有遵照遺詔辦事,將皇位續傳給自己的弟弟趙廷美,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趙恆。

第三,太宗朝所修的《太祖舊錄》中根本沒有「金匱之盟」的相關記載,直到宋真宗修《太宗實錄》時才首次提及此事,而且書中有關細節的描寫與後來的《太宗新錄》自相矛盾,前者說訂立「金匱之盟」時宋太宗不在場,而後者則言宋太宗參與其中。

也有人認為,這是存在且真實發生的,假如金匱之盟是偽造的,那麼太宗為什麼要這麼幹呢?常見的解釋認為,在歷經奪取燕雲十六州的高梁河之戰的慘敗,以及太祖兩子的非正常死亡後,太宗內心非常不安,害怕有人乘機作文章,於是借金匱之盟一事重申他帝位的合法性。

然而,這種解釋不免牽強。

當金匱之盟發生時,太宗已經稱帝達六年之久,皇位早已穩固如山,這從他輕鬆除掉太祖的兩子及弟弟趙廷美等事情不難看出,他真的有必要去費盡心思炮製這樣的一個彌天大謊嗎?而且,眾所周知,太祖之時,太宗與趙普一向關係惡劣,幾成水火不容之勢。

《丁晉公談錄》這部書曾提到這樣一個細節,「太祖晏駕,太宗嗣位,忽有言曰 : 若趙普在中書,朕亦不得此位 。

」當趙普死後,太宗更是公開與近臣說到兩人關係,「向與朕嘗有不足,眾人所知。

」正因如此,當趙光義即位後,趙普旋即被罷相,僅保留了一個太子少保的身份,無權無勢 , 其後更是多次受到信任宰相盧多遜的迫害,以至於常常惶恐難安,日夜無法安眠。

趙光義既然如此痛恨趙普,怎麼會邀請他的老對頭參與編造此事呢,這不是明擺著給對方送把柄而使自己處於受要挾的境地嗎?若是要存心編造,他大可編造的更好些,最好是死無對證的地步。

顯然,金匱之盟是真實存在的。

各位讀者,你們又是怎麼看的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經不起推敲的金匱之盟

《宋史》記載,建隆二年(961)六月,即趙匡胤稱帝的第二年,杜太后病重,自知壽數將盡,便召宰相趙普人宮。當著趙普的面,杜太后問趙匡胤:「你知道你是怎樣得到天下的嗎?」趙匡胤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