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三國人物:梟雄曹操和王佐荀彧,霸道對王道,你選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漢臣荀彧,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


荀彧字文若,因為做了十幾年的尚書令,而被人尊稱為令君。

這個男子從名到字都美好優雅到無以復加,史書中的「為人偉美」,碑文上的「瑰姿奇表「,詩詞中的「荀令衣香」,縱是比之弦誤屈曲的美周郎,撫琴廣陵的嵇叔夜也不遑多讓。

他是曹操麾下最重要的謀士,究寛重要到何種程度,放眼三國,也許只有諸葛亮之於劉備可比。

劉備無諸葛,無以白手起家,與曹孫鼎足三分,曹操無荀彧,亦不復為北方之雄。

荀彧出身名門,少時便披譽為「王佐之才」,後來在四世三公的袁紹手下任職,袁紹為人能折節下士,素有威名,將荀彧奉為上賓,再加上高貴的出身,看起來確實是個值得追隨的主公。

然而荀彧卻在袁紹勢力最盛的時候預料到了他的敗亡,一眼看中了當時名不見經傳又是宦官之後的奮武格軍曹操,在世人不解的目光和嘆息中,放棄了勢傾天下的袁紹,投靠了相較之下幾乎一無所有的曹操,從此改變了這位亂世奸雄一生的命運。

.

荀彧長期堅守在曹操的後方,極少親臨戰場,這種堅守使得轉戰四方的曹操沒有了後顧之憂。

興平元年,恐怕是曹操一生中最悲慘的一年,縱是後來赤壁慘敗,退走華容也未必有這般狼狽,那一年曹操的合家老小俱被陶謙手下大將張閭所殺,曹操切齒拊心,痛心疾首,率領大軍風檣陣馬地沖入徐州報仇,前方戰事還沒個結果,後方兗州他最信賴的朋友張邈和心腹謀士陳宮竟連和呂布一起背叛了他。

曹操大軍在外,留守兵少,督將大吏又多與張、陳二人同謀,一是兗州渚域皆聞風而叛,眼看曹操便要落入進退不得,無家可歸的田地,卻是年文弱的荀彧力挽狂瀾,馳召夏侯淳,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終使情勢安定下來。

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城中情勢稍穩,豫州刺史郭貢便芾著數萬大軍兵臨域下。

傳言郭貢與呂布同謀,城破人亡便在眼前,眾人皆驚恐萬分,惟有荀彧鎮定自若,郭貢請荀彧出城相見,荀彧凜然無懼,欲隻身赴會。

夏侯惇擔憂不已,勸道:「君,一州之鎮也,往必危,不可。

」荀彧卻淡淡說道,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走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

「言罷,即隻身出城會見郭貢,郭貢見荀彧談笑從容,沒有半分懼色,心知鄴城難以攻奪,不日便退了兵。

演義里關羽單刀赴會的故事婦孺皆知,歷來被視為至勇,然而,縱是武功高強如關二爺,去見文質彬彬的魯肅(雖然這種彬彬只是表象,狂人魯子敬引弓洞穿牛皮大盾的武力也不是白給的呀),尚要有寶刀護身哩!而荀彧不會武功,但是他謙雅言談之間勇決果毅,卻是千千萬萬的虎賁曉將也難以企及,這文弱儒生手無寸鐵,於數萬敵軍之中隻身會見郭貢,不但神色自若,全身而退,更保全了鄴城,真可稱得上是「智者無惑,勇者無懼」了。

雖然荀彧比曹操小七歲,但曹操卻將他視為師長,敬重有加。

兩人的關係,可以用鍾繇的一句話來概括: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聰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則古師友之義也,吾等受命而行,猶或不盡,相去顧不遠邪?」曹操麾下謀士如雨,機變無方者不乏其人,曹操與他們君臣相處得也非常融洽, 但其他課士再如何智計百出,也只是「受命而行」出謀劃策,惟有荀彧不同,在荀彧面前,曹操恭敬謙卑得像個向老師求教的弟子,雖然常年證戰在外,但無論軍國大事,必寫信向後方的荀彧請教。

究竟是怎桂比尋常的智慧,使荀彧在英才濟濟的曹營中桌牽獨秀,受到一世之傑的曹操此的敬重呢?

荀彧的智慧可以用八個字概括———看破世事,洞察人心。


這個人智慧如神,他能在一個人最勢盛的時候睹見他的敗亡,強盛如董卓、袁紹,名重如審配、逢紀,聰明如田豐、許攸, 勇猛如顏良、文丑,無一能逃過他的預言;他亦能在一個人籍籍無名的時候預見他未來的輝煌,當年的曹操在各路諸侯中尚是人微言輕,而荀彧投靠他之後,卻一點一點幫他握住了整個天下,曹操麾下最重要的幾個謀士幾乎都是荀彧引薦—— 荀攸號為謀主,郭嘉鬼謀百出 ,陳群治世大才, 司馬懿通權達變,華歆、鍾繇、王朗位列三公,等等諸人,不勝枚舉;他還能洞察時代的走向,眾人茫然時,他成竹在胸,眾人冒進時,他清醒自若,眾人絕望時,他於必死之地窺見生機,他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卻不絕不袖手旁觀,而是指引著曹魏集團順勢而為,終而統一北方。

曹操曾在為荀彧請功的表文中說,「或賭勝敗之機, 略不世出也。

」我們可以看到,曹操一生中幾乎所有重要的決策,都有荀彧的智慧。

當亂世烽煙四起,天子顛沛流離時,是勸曹操迎奉天子, 從此曹操證戰四方,以順討逆,名正而言順:當世人皆以為袁紹不可戰勝的時候,是荀彧對曹操說:公有四勝—— 度勝、課勝、武勝、德勝。

官渡之戰,當曹操糧草待盡,欲退還許昌時,是荀彧對他說:」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官渡一戰曹操克平四州,威震天下.....

多少次」以亡為存「,多少次「以禍致福」,曹操曾說:「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而從無野戰之功的荀彧,也確實擔得起這櫸的讚譽。

曹操多次向皇上上表為荀彧請賞,荀彧固辭,他便一 封一封地寫信去勸,甚至欲表荀彧為三公,荀彧前後十讓,曹操才不再勉強。

最難能可貴的是,荀彧不但謀略絕世,品行更是潔白清皓如梅上初雪。

當天下崩亂,漢道凌遲,當「 興復漢室」變成不懷好意的口號,當仁義道德成為華而不實的擺設,當人們的信仰只剰下力量與權謀,還有這麼一個人—— 他行走在鮮血與白骨之上,周旋於陰謀與殺伐之間,以濟世平亂,匡扶漢室為己任,他的每一計每一策,從不以毀滅什麼為目的,而是站在漢室和黎民的立場上,以仁義為先,將混亂的局勢理得清清楚楚,宛若深沉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始終指引著正義和光明的位罝。

他讓那些對世情絕望的人瞿然一醒,原來仁義也可以有這樣的力量!

東漢末年,桓靈昏聵,一場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者們頭戴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蒼天已死,那是一個道德崩壞的時代,信仰與忠貞脆弱的一碰即碎,而背叛卻輕巧的理所應當。

貪婪的心永遠無法滿足,仁慈與悲憫遺失在不切實際的空想中。

但是,還有一個荀令君,司馬懿說:」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鍾繇說:」顏子既沒,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

「傅子說:」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舉賢,行無諂贖,謀能應機。

這個人的存在,仿佛就是為了告訴世人,真正的勇者,不會畏懼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真正的智者,有著光明和仁愛的智慧,能看破一切險惡的陰謀;真正的仁者,磊落於行,悲憫於心,無終食之間違仁,顛沛亦如是,造次亦如是。

曹操說:「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

"他便是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向世人證明著,在權謀與征伐之外,還有著仁義的力量值得人去相信。

正因如此,二十九歲的荀彧在亂世群雄中選擇了立志」以義滅身,投死為國「的曹操,也正因如此,五十歲的荀彧在曹操決走要進魏公,加九錫的時候鬱鬱而終。


荀彧的死是一個謎。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想為曹操請旨魏公,加九錫,荀彧秉著對漢室的忠貞,苦心勸說董昭等人君子愛人以德,不應陷曹操於萬義,其實他又何嘗不知道,這本就是曹操的野心,世事太無常,人心太易變,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將最初的理想堅持到最後,信誓旦旦,終是不思其反,戮力同心,終是本同末離。

荀彧很悲傷,人世間最悲傷的,莫過於你悲傷,且無可奈何,無可挽回。

但是,荀彧總想著自己或許還能挽回點什麼,自己或許還應該做些什麼。

於是,他死了,他用自己乾乾淨淨的死亡告訴曹操最後一句話:「本興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城,守退讓之實。

」我們當初是為了匡復漢室,平強戰亂才興的義兵挪!你已經忘記了嗎?

「以憂甍」,陳壽用三個字就概括了荀彧的死,裴松之為之補充了一段《魏氐春秋》的記載,說曹操送給了荀彧一個食盒,打開卻是空的,然後荀彧便服毐自盡了 。

其實曹操都無須為荀彧的死負責,逼死荀彧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

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卻終究無法裝聾作啞,隨波逐流,他做不到若無其事的背叛,脫下漢服便食魏粟。

連漢獻帝都說:「當今之世,尺土非復朕有,一夫豈復朕民?」他眼睜睜地看著理想的高峰崩塌於前,除了殉葬,根本別無選擇。

當年,在曹操對前途一無所知的時候,荀彧來到他身邊,從此廿年君臣,他對他推心罝腹,他對他竭智盡忠,同生共死,休戚與共,他們一起走過最絕望的歲月,最深沉的黑暗,他以為他是他命里的星,霸道的王佐,他以為他是他忠貞的主,王道的周公.可是,他們都措了,曹操低估了荀彧的忠節,荀彧高估了曹操的堅守,彼此都是太過聰明的人,算盡天下,洞察人心,卻唯獨看不清自己,算錯了對方。


這個人的一生,還是袁宏在《三國名臣贊序》中概括的最為恰當:「文若懷獨見之明,而有救世之心,論時則民方塗炭,計能則莫出魏武,故委面霸朝,豫謀世事。

舉才不以標鑒。

故人亡而後顯;籌畫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後定。

雖亡身明順,識亦高矣。


我寧願淚信,曹操至死也沒有稱帝,是因為無法靣對荀彧來自黃泉下的逼視,雖然這位蓋世奸雄的感情,絕不至於如此柔軟和脆弱。

荀彧至死仍是漢臣,卻與荀攸賈詡和傳錄在魏志里,雖然當攸詡二人沐浴著魏的光榮的時候,荀彧已經與名存實亡的大漢一起沉入黃泉了。

然而歷史便是歷史,不管荀彧願不願意,曹魏勢傾天下,群英之中,他當居功首,他不但要與攸詡二人和傳,而且還要寫在所有謀士的最前面。

多可悲,他一手成就了曹魏的權勢,這權勢最終卻毀了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荀彧:為大漢生,為大漢亡

近年來,隨著新三國的熱播,大家的視線又被拉回到了那個英雄輩出,群雄逐鹿的動盪年代,在三國中,有一批人,他們具有古人的忠肝義膽,具有謀略全局的智慧,具有安家平天下的志向。他們不為俠客,不做腐儒,不...

學習很重要,荀彧這兩個字會讀嗎?

很多人討論過,曹營里的第一軍師是誰。也許有人認為是郭嘉,有人認為是荀攸,有人認為是賈栩,但是若要綜合評比的話,最有資格被稱為第一軍師的,應該還是德才兼備的—荀彧。

三國四大軍師究竟誰最厲害?

在中國歷史上,兩軍作戰,作為智囊團決策者軍師的作用非常重要。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天才的預見。在劉備集團東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氣候的情況下,軍師諸葛亮能夠恰如其分地分析敵、我、友的實力對比,預見...

《軍師聯盟》曹魏王佐之才-荀彧

今天《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的續集《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開播啦,相信有不少觀眾老爺和小編一樣期待三國男團的再次回歸,在《虎嘯龍吟》中司馬懿的大對手臥龍諸葛亮登場了,不知道會有多麼精彩的智謀...

三國中最聰明,結局最好的謀士竟然是他

在三國中,能夠全身而退的當屬賈詡。生於亂世卻能自保,這一點就可看出此人的不凡。諸葛亮有街亭之失,周瑜有荊襄之失,司馬懿有上方谷之失。在三國謀士中也只此一人百慮而無一疏,千慮而無一失。賈詡的成功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