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第一元勛荀彧,「以憂薨」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論曹操的第一元勛,荀彧是當仁不讓!

荀彧字文若,因為做了十幾年的尚書令,而被人尊稱為令君。

這個男子從名到字都美好優雅到無以復加,史書中的「為人偉美」,碑文上的「瑰姿奇表」,詩詞中的「荀令衣香」,縱是比之弦誤顧曲的美周郎,撫琴廣陵的嵇叔夜也不遑多讓。

他是曹操麾下最重要的謀士,究竟重要到何種程度,放眼三國,也許只有諸葛亮之於劉備可比。

劉備無諸葛,無以白手起家,與曹孫鼎足三分,曹操無荀彧,亦不復為北方之雄。

荀彧出身名門,少時便被譽為「王佐之才」,後來在四世三公的袁紹手下任職,袁紹為人能折節下士,素有威名,將荀彧奉為上賓,再加上高貴的出身,看起來確實是個值得追隨的主公。

然而荀彧卻在袁紹勢力最盛的時候預料到了他的敗亡,一眼看中了當時名不見經傳又是宦官之後的奮武將軍曹操,在世人不解的目光和嘆息中,放棄了勢傾天下的袁紹,投靠了相較之下幾乎一無所有的曹操,從此改變了這位亂世奸雄一生的命運。

荀彧的智慧可以用八個字概括——看破世事,洞察人心。

這個人智慧如神,他能在一個人最勢盛的時候睹見他的敗亡,強盛如董卓、袁紹,名重如審配、逢紀,聰明如田豐、許攸,勇猛如顏良、文丑,無一能逃過他的預言;他亦能在一個人籍籍無名的時候預見他未來的輝煌,當年的曹操在各路諸侯中尚是人微言輕,而荀彧投靠他之後,卻一點一點幫他握住了整個天下,曹操麾下最重要的幾個謀士幾乎都是荀彧所引薦——荀攸號為謀主,郭嘉鬼謀百出,陳群治世大才,司馬懿通權達變,華歆、鍾繇、王朗位列三公,等等諸人,不勝枚舉;他還能洞察這時代的走向,眾人茫然時,他成竹在胸,眾人冒進時,他清醒自若,眾人絕望時,他於必死之地窺見生機,他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卻不絕不袖手旁觀,而是指引著曹魏集團順勢而為,終而統一北方。

然而,荀彧卻在這他最輝煌的時候死去。

「以憂薨」成為荀彧的死亡之謎的代名詞。

那荀彧「以憂薨」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有人說荀彧是無法阻止曹操晉魏公,鬱鬱而終。

但是曹操內心真的想稱公嗎?對此,學術界有不同意見。

比較通行的說法,是曹操雖有此念,但他審時度勢,最終還是決定知難而退,適可而止,把代漢自立的任務留給了他的兒子,證據 則在《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和《魏氏春秋》。

或許曹操真心沒有稱公的決斷?

事實上曹操即便不進爵魏公,也在實際上擁有了魏公的地位和號召力,接下來只要繼續舉著奉天討逆的大旗穩步推進,終有一天「王器自至」。

而進爵魏公, 對外則成為眾矢之的,對內則忠漢之臣心懷不忿,於己又背負不忠之名為天下人所不齒。

讓利而取害,在王佐看來絕對是不智的行為,自然要勸諫。

但是這些我們精明的曹公會不明白?要是不明白,當初也不會應了毛玠和荀彧奉天子了。

如果曹公明白,那麼他是不會想稱公的。

於是事情發展到一個非常詭異的局面,曹操自己不想稱公,而荀彧也反對他稱公,荀彧為何還是以憂薨了?

荀彧以憂薨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我比較贊同的一個觀點:荀彧不是對漢室愚忠的人,實際上有些東西就是口號,沒誰真的會信,但我有一點想法可能會稍微不同。

我認為荀彧和曹操一直都是一 路人、知心人(不然也不會相親相愛二十多年)。

後期大家認為的荀彧和曹操的矛盾,實際是荀彧和曹操身後的曹魏利益集團的矛盾。

而且我傾向於認為荀彧更能反 應曹操個人想法,而曹操這個時候的言行決策代表的是曹魏集團,有些話不能說,有些事只能那樣做。

曹操想稱魏公,可能不是曹操本人想稱魏公。

稱魏公對曹操沒 多少好處,反正曹操實權在握,也不是圖虛名的人(人往往是在沒有實力的時候才看重虛名),何況這個時候虛名是禍水。

但是曹操手下的謀士將士需要這個虛名, 大家本來就希望曹操當皇帝,這樣能夠攀龍附鳳嘛。

曹操這時候想退之會寒了將士們的心。

但是從讓縣自明本志令看,曹操是很實在的人,我覺得曹操有一統的野 心,沒有稱帝的野心(或者說虛名對曹操沒有多少誘惑)。

因為曹操那個位置是退一步天誅地滅,退無可退,所以後期我們看曹操,看到的是曹魏集團。

曹操稱魏公 也未必是曹操的本心,是出於集團利益考慮。

荀彧和曹操的志向是一樣的,想一統。

稱魏公對一統之路壞處多於好處。

荀彧說的「秉忠貞之城,守退讓之實」更可能 是言曹操之不能言,保護曹操,不要因小失大。

所以當曹丕問司馬懿該怎麼表態稱魏公之事,司馬懿教曹丕等荀彧表態,荀彧支持,你就支持,荀彧反對,你就反 對。

結果是曹丕反對,曹植支持。

司馬懿是多老奸巨猾的人,可想而知~後期荀彧對這個龐大的利益集團,沒辦法,曹操也是。

荀彧死了以後,曹操只能稱魏公。

荀彧的死,或許就是被被曹操身後那些想稱公的利益集團所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時期最聰明的四大謀士,得其一者得天下

都說亂世出英雄,東漢末年戰爭不多,諸侯相互征討,此時才會顯示出謀士的地位。往往因謀士的一條計謀可以抵禦千軍萬馬,三國中最有名的的一條計謀就是空城計,諸葛亮只帶幾人在城門樓上就地獄了曹操的百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