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假仁義,曹操真英雄,袁世凱要是學曹操隨主流思想,也不會晚節不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仁義,但是假仁義,因為他把內在的仁義道德和外在的政治因素結合,兩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統一。

曹操真實,是亂世英雄,內心想法流於外表,壞得很坦誠,好得很直接。

我們以前認識的三國是以小說《三國演義》為基礎的,基調很明確,即「劉漢正統,篡逆者國賊」;相反,史書《三國志》雖然是以「曹魏正統,承天景運」為基調編寫的,主旨就截然對立,但是因為史書的嚴謹性作者陳壽並沒有在毫無事實根據的情況下,為誰「過度」證明。

軍師聯盟-曹操

宦官之後,雖然很頑劣,卻相當的熱血

曹操的出身並不是很好,是宦官之後,沒有劉皇叔的正統身份。

年輕時的曹操,全然沒有我們熟知的霸道威嚴,而是一個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的熱血青年,頗為叛逆頑劣。

有一次他親自夜巡,抓了漢靈帝寵信蹇碩的叔父,用棒子打死了這個無法無天的權貴,一下子得罪了宦官集團,於是被罷官,遣回了安徽老家。

後來鎮壓黃巾起義有功,曹操被擢升為濟南國相,夢想著成為「治世之能臣」。

他肅清吏治,罷免庸官,選舉人才,使濟南吏治清明,卻再一次得罪了當地豪強及朝廷宦官,被明升反降,曹操一氣之下辭官回鄉。

他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經此大敗,曹操痛定思痛,一改憤青面貌,他重整旗鼓,破袁術、征陶謙、戰呂布,斬李傕,降張繡,逐鹿中原。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於官渡大敗袁紹,遠征烏桓,平定北方,走上人生巔峰,也把自己推到歷史的風口浪尖。

眾人紛紛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但相比董卓的殘暴、各路諸侯的圖謀不軌,「挾天子以令不臣」則內斂得多。

且漢室氣數將盡,若不是曹操力保,皇帝落到哪路諸侯手上可能都是個死,換作袁紹,早就弒君奪位了。

曹操在世,延續了漢室江山二十幾年。

曹操

識人用人者,非曹操莫屬

曹操用人選材確是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他不管安排什麼人做什麼事都非常地合適,都非常地稱職。

加之身處亂世,人心浮動,人際關係緊張,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和誠意,用曹操的話說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

曹操在這個時候作為一個領導人,表現出了自己的寬容和誠意。

即使是大大貶低曹操的三國演義,亦沒有貶低曹操的識人之能。

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謀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都是主動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個人來自曹操的對手的陣營,郭嘉和荀彧是從袁紹那裡投奔曹操的。

郭嘉臨走的時候跟袁紹的謀士說了一番話。

我們可以看出,在謀士郭嘉的眼裡,曹操才是一個能夠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才毅然決然地離開袁紹投奔曹操。

新三國-郭嘉

他是大英雄,也是個大詩人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

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裊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

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

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大奸似忠,大偽似真。

從一腔熱血的青年,到世人眼中的亂世奸雄。

曹操終其一生,都在扶漢室和辟新朝之間徘徊,但是他終究選擇了前者,這一點後世的奸雄袁世凱並沒有像他一樣做的那麼洒脫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郭嘉不死,豈會三分天下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湧現出無數風雲人物。怪不得有人會說歷史是由英雄創造的。幾千年來,各種英雄豪傑,奇人異士在中國這個大舞台上各秀絕技,引領著歷史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