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力最弱,為何諸葛亮力排眾議堅持北伐?窮兵黷武還是另有遠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凡人聲明:本文為原創,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說起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有一個人的風頭要蓋過三國時期的所有人,他就是臥龍諸葛亮。
特別是小說《三國演義》的渲染,讓諸葛亮這個人物在中國不但家喻戶曉而且還被敬若神明,給人感覺他無所不能。
但是有一件事成為千百年來人們對諸葛亮產生了巨大的爭議,為什麼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堅持要北伐,即將多次失敗也不甘心,最後病死五丈原。
這與諸葛亮在侍奉劉備時滿腹韜略產生了截然的對比!難道諸葛亮真的窮兵黷武?顯然不是!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時天下的形勢,劉備病逝後,曹魏強大,蜀漢積貧積弱是不爭的事實。
諸葛亮何等聰明,他在千古名篇出師表中寫道: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諸葛亮對當時蜀漢的形勢非常了解,但是即使如此為何諸葛亮卻力排眾議堅持五次北伐?凡人認為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轉移蜀漢內部矛盾,讓朝廷把關注點放在發展發展經濟方面
如果各位多諸葛亮北伐有所了解的話,那麼一定會知道諸葛亮基本上每次北伐就帶幾萬人(有時候帶10萬),反觀曹操這邊動輒幾十萬。
雖然蜀漢的綜合實力不如人家曹魏,但是以攻代守,這樣才有機會,也能讓蜀漢高層把重心放在發展經濟上。
原因二、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北伐能適當減緩曹魏經濟發展速度
眾所周知,諸葛亮對劉備還是非常尊敬的。
劉備生前多次表示要恢復漢室,當然諸葛亮也是鼎力支持。
北伐在凡人看來是其坐等曹魏逐漸發展強大,不如主動出擊,藉此來擾亂曹魏的經濟和戰略。
這點其實可以理解,你的對手越來越強大,而自己發展速度明顯跟不上而且還可能見頂(益州面積狹小),這是主動出擊可能才是最好的機會之一。
原因三、以正其名,忠王事,明心跡
白帝城託孤的故事成為典範,劉備深知自己兒子阿斗根本沒有沒能力掌控蜀漢。
劉備病危之際,據《三國志》中記載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我兒子假如不行,你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諸葛亮聽了劉備的話後,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
劉備的這句話臨終之言,充滿了對諸葛亮的猜忌。
諸葛亮為了證明自己重於漢室,劉備一統天下、匡扶漢室的遺願當作自己終生的奮鬥目標,以明「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心跡。
雖然諸葛亮竭盡全力北伐,但最終以失敗收場。
時也,運也,命也。
關於諸葛出山輔助劉備,司馬徽嘆曰:「生逢其主,不逢其時。
」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三國最神秘的人物,布下了一盤棋局,決定了三國歸晉
導讀: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起義,成了壓垮漢室的最後一根稻草。儘管後來起義被成功鎮壓,但朝廷已經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袁紹、劉表等人擁兵自重,漢室名存實亡。各勢力之間相互征伐,百姓民不聊生,有才之士...
這個人一眼看透諸葛亮的命運,可謂三國最神秘的的人,下了一盤棋
三國中,曹魏得其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代表著正統;東吳得其地利,虎踞江東;蜀漢得其人和,需要源源不斷地吸納人才才能夠得以立足。不管是曹操還是孫權,都是根正苗紅的官二代,曹操占據了漢朝核心的半壁...
三國可安天下的謀士,在他眼裡卻是一個十足的失敗者!
三國中,曹魏得其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代表著正統;東吳得其地利,虎踞江東;蜀漢得其人和,需要源源不斷地吸納人才才能夠得以立足。不管是曹操還是孫權,都是根正苗紅的官二代,曹操占據了漢朝核心的半壁...
三國時期,蜀國國力偏弱,為什麼還要進攻魏國?
魏蜀吳三國之中,曹魏的勢力就三國來說是最強大的,蜀漢的力量顯得要弱些,特別是關於在大意失掉了荊州之後,和後來劉備領兵敗於夷陵之戰,這兩場戰役令蜀國得兵力大減,然而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還能進...
諸葛亮的隆中對有一個極大的錯誤,改了滅曹有望成功
提到三國中的蜀國很多人就一陣唏噓,覺得太可惜了。因為名著《三國演義》里有明顯的尊劉貶曹傾向,再加上作者把許多人寫得十分傳神,所以很多人都對劉備集團感到惋惜不已。荊州名士司馬徽曾經說道「臥龍、鳳雛...
蜀漢常備軍10萬,為什麼不發展經濟而一直堅持北伐?
赤壁之戰,天下三分,劉備占據益州,荊州。尤其是當時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戰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然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政權只剩下一州之地,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無法實現,為何...
諸葛亮舉全國之力進行北伐,目的是什麼?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最讓後人悲嘆的,可能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了。在此之後,劉備兵敗夷陵,蜀漢精銳之師損失殆盡,加上荊州奪回無望,蜀漢可以說到了最危急的時刻。在此背景下,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