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八賢王到底是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一些小說和藝術作品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或聽到在北宋年間有一位很有名的八王千歲------趙德芳。
他手持金鐧,上可打君,下可打臣,並且終身免死。
連宋太宗趙光義也奈何不得他。
這位八王千歲對宰相寇準還特別關照,明里暗裡協助寇準為楊家將翻案。
更為奇怪的是,八王千歲在有的小說中,還出現在了仁宗、英宗年間,幫助開封尹包拯斬奸除惡。
在演義包拯的藝術作品中,八王千歲的名字叫趙宏恩(正史中查無此人)。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位八王千歲到底何許人也。
讓我們先看看趙匡胤的幾個兒子,哪一個更像演義中的八王千歲吧。
「太祖四子:長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
德秀、德林皆早亡,徽宗時,追賜名及王封。
」正史中記載趙德芳是宋太祖的第四子,最小。
他的大哥和三死得比較早,趙匡胤所留下的兒子中,只有次子燕王趙德昭和季子秦王趙德芳長到成年。
在小說演義中我們看到的只是人民群眾的一種美好願景。
要想了解關於八賢王的故事是如何演義出來的,就必須要知道宋太宗趙光義是如何從繼承皇位到穩固皇權再到為自己的皇子的繼承打下堅實的基礎的過程。
首先,太祖之死可能與太宗趙光義有關。
我們都知道的斧聲燭影的故事,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帝位的合法性一直是一樁疑案。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趙匡胤的母親昭憲杜太后患病,快不行了。
臨終前,把趙匡胤和宰相趙普叫到床前,問趙匡胤:「知道你為什麼能當上皇帝嗎?」趙匡胤只是哭泣卻不回答,太后堅持問,最後他說:「全靠祖宗蔭福和母親的大德,臣才能做天下之主。
」太后說:「瞎扯,這是因為周世宗讓小孩子做天下之主,假使周家傳位給一位年長的君主,那麼你還能當皇帝嗎?你百年之後,應當傳位給你的弟弟。
」趙匡胤一邊哭著一邊磕頭說:「不敢不聽母親的教導。
」太后又對趙普說:「你也同樣要記住我的話。
」命令趙普在床前寫下誓書,趙普在誓書的末尾寫下「臣普書」,放在金盒子裡,並讓知近的宮人掌管。
到此,這位杜太后已經為她的大兒子埋下了殺身之禍。
寫到這裡,不由得感嘆,人們總是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但有的時候,老人的糊塗話也千萬不能聽,聽信糊塗言,吃虧也同樣在眼前。
杜太后糊塗,趙匡胤的頭腦也不清楚,難道他就不知道在皇權面前根本就沒有什麼父子之情嗎?更不要說兄弟情誼。
為了當皇帝,兒子可以殺老子,老子也可以殺兒子,兄弟間的殘殺更是數不勝數。
我們推測,也許就在趙匡胤承諾母親傳位於光義以後,慢慢的發現他的兒子德昭正在一天天的長大,完全有能力駕馭朝中的群臣。
所以他後悔了,他不想履行對母親的承諾。
趙光義在發現哥哥要改變主意的時候,就先發制人,提前搶班奪權。
趙匡胤並沒有把帝位傳給他的兒子德昭或者德芳,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
那麼趙匡胤是否真的是心甘情願的把帝位傳給弟弟呢?如果最初確實是想傳位於弟的話,那麼後來有沒有改變過想法?是不是想過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在斧聲燭影的千古疑案中,趙匡胤到底是不是被弟弟所弒呢?我們這些後人要想知道真相,只能是把兩個當事人從棺材裡拖出來讓他們復活,才能弄清事情的原委。
其次,太祖之子德昭被逼自殺。
一次太宗帶德昭到幽州打仗,一天夜晚,軍營中忽然驚變,找不到太宗皇帝,這時就有人提出要立德昭為帝。
後來事件平息,太宗皇帝知道此事,非常不高興。
回去以後,以北征不利為藉口,很久不對有功將士進行賞賜,大臣們都議論這件事,認為不妥。
於是德昭也找機會對太宗皇帝提起此事,太宗皇帝大怒說:「等你當皇帝了,再賞賜也不晚!」德昭驚慌害怕的退了出去,出去以後,問左右:「帶刀了嗎?」左右說:「宮中不敢帶刀。
」然後,德昭又來到茶酒閣,把門從裡面頂住,用削水果的刀自刎身亡。
當趙光義聽說此事的時候,非常後悔,往抱其屍,大哭曰:「痴兒何至此邪!」於是趙光義除掉了他的第一繼承人。
再次,連太祖的小兒子趙德芳在二十多歲的年紀上也忽然蹊蹺的去見上帝。
「秦康惠王德芳,開寶九年出閣,授貴州防禦使。
太平興國元年,授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
三年冬,加檢校太尉。
六年三月,寢疾薨,年二十三。
車駕臨哭,廢朝五日。
贈中書令、岐王及諡。
後加贈太師,改楚王。
」以上是《宋史·列傳第三宗室一》中所記載的關於趙德芳的生平事跡。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趙德芳卻有其人,但從未被封過什麼八王。
他生前是秦王,死後被追諡為岐王,後來又改為楚王。
而他死時也才二十三歲,史書中也未提及他有什麼金鐧。
做為一名二十多歲的少年,不可能有資歷去參與宮廷中的政治鬥爭,也不可能有那麼大的力量去為楊家將翻案。
而在他死的時候,驍將楊業還沒有戰死沙場,更談不上什麼翻案了。
趙德芳在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式的人物,史書上也未記載關於他的太多的事跡。
最後,他逼死皇弟趙廷美。
「七年三月,或告秦王廷美驕恣,將有陰謀竊發。
上不忍暴其事,遂罷廷美開封尹,授西京留守。
」就是說,有人告發趙廷美將要謀反,但太宗皇帝不忍心治弟弟的罪,因此不讓廷美再留在京城裡,給他在西京(今河南洛陽)找了一處上等的住處,讓他閒心靜養。
被發配西京之前廷美是開封尹,原本手中權力很大,對皇權已經構成了威脅。
從開封尹起家到最後成為皇帝的趙光義不可能意識不到廷美對自己的威脅,這樣除掉趙廷美便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廷美遷往西京以後,趙光義還是對其不放心,遂借大臣之口再將廷美發配到更遠的地方,「趙普以廷美謫居西京非便,復教知開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過,怨望,乞徙遠郡,以防他變。
」詔降廷美為涪陵縣公,房州安置。
雍熙元年,廷美至房州,因憂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
」
就這樣,三十八歲的趙廷美被反覆折騰,客死於他鄉。
「太宗嘗以傳國之意訪之趙普,普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於是廷美遂得罪。
凡廷美所以遂得罪,普之為也。
」這段記載,無論如何都會讓人感覺到是史官嫁禍於趙普。
雖然趙普貴為一國之相,但他想迫害皇上的弟弟,除非皇上點頭同意,否則他是不敢的。
也就是說,趙普只不過是宋太宗的一條狗,太宗給他指引了方向,他就義無反顧的朝著這個方向咬去。
真正想迫害廷美的人其實就是宋太宗趙光義。
從這一連串的事件中,一方面也許真的是趙光義運氣太好了。
能夠成為他障礙的人,一個個接二連三的都死掉了,他的運氣有點好得太過分了。
反之,如果做一下推理,就應該明白太宗趙光義做這些事的意圖了。
假設,這四個人當中如果有一個人不死,對這位宋太宗都沒有什麼好處。
宋太祖不死,他就當不上皇帝。
德昭、德芳、廷美三人中只要有一個人不死,他就不能傳位於自己的兒子。
假設太祖為光義所殺,那麼他繼承皇位的事情就不再是懸念。
當時他身為開封尹,負責首都的治安保衛工作,權力極大,朝廷大臣、宮中宦官也大多歸附於他。
在太祖尚未改變主意之前就順利的當上了皇帝。
自己先當皇帝,這應該是他的第一步。
下一步,自然而然的就應該是穩固他的帝位了。
根據上面所介紹的史實,表面上看應該是德昭一時想不開而自殺。
但作為一個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戰將怎麼會因為一句氣話就自盡而死呢?可疑之處甚多。
應該說,德昭的死還是和趙光義有關。
接下來輪到了德芳,風華正茂的年紀突然病故,這無論如何也是說不通的。
最後趙光義為了掃清所有的障礙開始想辦法剷除親弟弟。
史書上記載: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繼夭絕,廷美始不自安。
這句話就已經相當說明問題了,趙廷美的不安是對的,他已經意識到哥哥要對他下手了。
無論怎樣,他最後也沒能躲過這一劫,他也死了。
至此,趙光義順利的完成了一系列的動作,使他不僅自己當皇帝,也解決了他的兒子、孫子當上皇帝的問題。
太祖的兩個兒子相繼死亡,太祖的弟弟也被迫害致死。
這樣,民間就有了一種同情弱者的聲音,在這種同情的基礎上自然也就產生一位集德昭、德芳、廷美性格於一身的「八賢王」。
演義中的八王千歲使用德芳的名字,既有德昭的寬厚,又有廷美的驕姿,還有太祖皇帝的金鐧護體。
他保護忠良,剷除奸臣,敢於對抗皇帝。
這也反映了民眾呼喚正義和真理的強烈願望。
同時也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和精彩性。
一千多年過去了,歷史的車輪還在滾滾向前,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時候,也許會有許多遺憾,也許會看到各種悲劇。
今天我們已經無法彌補歷史上的遺憾,也無法重演已經謝幕的悲劇,從而更應記住祖先的教訓,不讓它在我們及後代身上再發生。
無論八賢王是真是假,無論是今天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我們還是真情呼喚今天的社會能多一些八賢王、包拯、寇準這些為民為國的清官。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八賢王,宋代的八賢王是怎樣一個人?
趙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趙光義之侄,宋真宗趙恆的堂兄,北宋宗室。歷任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檢校太尉等。太平興國六年(981年),...
宋太宗是個什麼玩意兒:「燭影斧聲」和「金匱之盟」
據史書記載,北宋開寶九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趙匡胤駕崩之後,孝章皇后急命太監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太祖第四子),結果王繼恩不但沒有詔傳秦王,反而召來了太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孝章皇后正在焦急等待時候,...
金匱之盟——政治遮羞布而已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權力是勝者打扮的工具。——無名小子我們應該怎麼讀歷史?這是個問題。當然我沒有能力決定一個規則,更沒有資格對前輩們指指點點。雖然如此,小子無知無畏,願以一家之言,解讀出歷史的...
宋太祖趙匡胤暴斃之謎:是急病還是弟弟趙光義下的手?
公元976年,開寶九年,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北宋都城開封下起了一場鵝毛大雪。皇宮外的侍衛冷得瑟瑟發抖,然而誰都不敢輕忽職責。在燈火通明的萬歲殿中,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光義正在進行一場密談...
宋初的那些「雙簧」戲:宋太宗是如何逼死侄子和弟弟逼瘋親子的
宋王朝和後周的政權更替大概是中國歷史最溫柔的政權交替方式了,宋太祖趙匡胤和自己的心腹們演了一出「雙簧」,幾乎兵不血刃的把後周的江山輕而易舉的從孤兒寡母的手裡奪來,安安穩穩地就做起了皇帝。儘管宋太...
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
今天準備來講一講宋太宗趙光義,為什麼想到講趙光義呢?簡單介紹一下他,大家就明白了。這宋太宗啊,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原名趙匡義,後來由於避諱改名為趙光義,所以問題就來了,在父死子繼的封建社會,為...
大臣與皇帝有仇不受待見,為何他寫一封信給皇帝,就獲宰相高位
宋代官方編修的《太祖新錄》《太宗實錄》以及主要依據《太宗實錄》成書的《三朝國史》里,講了一個「金匱之盟」的事,說在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去世前,有一次,她把太祖和趙普喊到面前,問太祖道:...
宋朝歷史上真的存在那位手持金鐧八面威風的賢王趙德芳嗎?
在諸多關於宋朝古裝影視劇中,一直有一位堪稱賢王的八王千歲趙德芳。此人剛正不阿,手中擁有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金鐧,他一出馬連皇帝也要給他幾分面子,宋真宗會無奈的喊他一聲皇兄,而宋仁宗只能恭恭謹謹的稱...
燭影斧聲、金匱之盟,晉王趙光義怎樣一步步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公元976年冬天的一個早上,宮人們發現一向早起的皇帝陛下今日沒有起床,宮人們小聲呼喊也沒有回應,走進之後才發現他們的已經停止了呼吸,這個人就是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一代雄主趙匡胤。趙匡胤駕崩以後,...
誰是竊國大盜——宋太祖趙匡胤神秘死亡真相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開國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當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塗地死了。976年,他剛剛50歲。雖說,官修《宋史》對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種各樣的遮掩和粉飾,但仍通過形形色...
趙德芳不是「八賢王」,趙匡胤兩個兒子死因奇特,都沒超過30歲
「燭影斧聲」,是歷史上的一個懸案,一般史家都認為趙光義有弒兄的嫌疑。雖然說中國的帝位繼承傳統有「兄終弟及」一說,但那是在「父死子繼」無望的情況之下做出的無奈之舉,而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雖然早殤了兩...
為何出現「八賢王」?趙匡胤兩子被人同情,趙光義一脈太不爭氣
「燭影斧聲」,是歷史上的一個懸案,一般史家都認為趙光義有弒兄的嫌疑。雖然說中國的帝位繼承傳統有「兄終弟及」一說,但那是在「父死子繼」無望的情況之下做出的無奈之舉,而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雖然早殤了兩...
宋太宗趙光義,能夠名正言順繼承皇位,那個「八賢王」功勞不小!
經常看歷史劇的人會發現,在宋朝的歷史上有個「八賢王」,是《楊家將》、《狸貓換太子》和《包青天》等名著裡邊的正面人物。不過不同的故事裡說的原型不一樣,有的說他是太祖趙匡胤的大兒子趙德昭、有的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