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的那些「雙簧」戲:宋太宗是如何逼死侄子和弟弟逼瘋親子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王朝和後周的政權更替大概是中國歷史最溫柔的政權交替方式了,宋太祖趙匡胤和自己的心腹們演了一出「雙簧」,幾乎兵不血刃的把後周的江山輕而易舉的從孤兒寡母的手裡奪來,安安穩穩地就做起了皇帝。

儘管宋太祖的這一舉動也遭到了後人的一些詬罵,並養成了宋王朝「崇文抑武」的習慣,但我們也不能否定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他不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而且還把消滅了的各個國家的國君大臣都好好地安置,可就是這麼一位溫情脈脈的皇帝,卻只做了十七年皇帝,在剛五十歲的時候卻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了,給後人留下了永遠也無發解開的答案。

關於宋太祖之死,《宋史》上的記載極為簡單,只有「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九個字,封建王朝的史書向來為尊者諱,但在宋王朝權力干預不到的遼國,史官卻記為「宋主匡胤殂,其弟炅(太宗名)自立」。

似乎明明自從告訴我們,宋太祖的死沒有那麼的簡單,所以千百年來,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的一種說法:在太祖趙匡胤死的那天晚上,天氣極寒,他跟趙光義飲酒,倆兄弟一直喝到深夜。

本不該留宿內廷的趙匡義卻廝守在皇帝身邊。

當夜,趙匡胤發出莫名其妙的呼喊聲,且傳出「燭影斧聲」。

從此趙匡胤的死就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謎團,而他的弟弟趙光義也就有了跳到黃河也無法洗涮的嫌疑,但卻也成為了「兄終弟及」的宋朝第二個皇帝。

按照中國歷任封建王朝的慣例,皇位應該遵守「父終子及」「傳嫡不傳庶族」「傳長不傳幼」的原則,按理說太祖之後的皇帝怎麼也不該是他弟弟趙光義呀?可宋朝卻偏偏就改了規矩,新即位的趙光義是這樣解釋自身即位的合法性的:按史書記載,太祖的母親杜太后共有五個兒子,大兒子和小兒子都早早夭折了,就剩下了中間的三個,趙匡胤居長,趙光義第二,趙廷美最小。

杜太后病危前,她把趙匡胤和丞相趙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遺囑」。

杜太后認為,趙宋之所以能獲取後周的江山,就是因為周世宗去世後繼位的是一個小孩子皇帝,如果是一位壯年英武的君主,絕不會出現「陳橋兵變」,趙匡胤也就沒機會當上皇帝。

為了不讓這種慘痛的歷史重演,為了維護趙宋億萬年社稷,太后責令趙匡胤必須選擇一位「長君」(按照史書的記載,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35歲,趙匡義23歲,趙廷美15歲,趙匡胤的次子德昭11歲〈長子和三子早亡〉,四子德芳3歲)即他的弟弟趙光義做接班人,之後就是小弟趙廷美,然後再回到趙匡胤兒子的身上。

作為大孝子的趙匡胤結果不假思索痛痛快快地答應了。

太后自然非常滿意,遂命趙普白紙黑字記錄下來,並把這份政治遺囑當作「基本國策」珍藏在黃金寶櫃里。

這就是史書上說的「金匱預盟」。

好了,現在趙光義以「金匱預盟」為依據似乎名正言順地做起了皇帝,但他並沒有就此滿足,他想到如果自己有一天撒手人寰,身後之事怎麼安排,皇位會不會落在自己的兄弟身上?或者轉而回到哥哥的子嗣手裡?應該說每每想到這個問題,他就心有餘悸,夜不成寐。

怎麼辦呢?趙光義經過絞盡腦汁處心積慮的反覆思考之後,最後終於由他和趙普再次合作表演「雙簧」,導演了一出逼死兄弟、侄子,逼瘋兒子的悲劇。

為排除傳子過程中的障礙,走過了一段血雨腥風充滿風波曲折的歷程。

太祖去世後,還留有兩個兒子德昭和德芳。

太宗繼位之初,德昭封為節度使和郡王。

太宗征遼時,德昭從征幽州。

高粱河之戰。

宋軍慘敗,太宗隻身逃脫,不知所蹤。

這時有人商議立德昭為帝。

後來,太宗生還,此事便作罷。

班師回京後,太宗以此次北伐不利,便很久不行此前平定北漢之賞,將士們不免議論紛紛。

德昭便為將士們請賞,認為即使與遼作戰失敗了,還是應該賞賜平北漢有功的將領。

太宗聽後很不高興,就說:「待你做了皇帝再賞賜也不遲。

」此言一出,德昭惶恐萬分,低頭垂淚,默然而出。

德昭所處地位本來就微妙,而叔父那番話分明又是懷疑他有奪位之心,日後難全其身,又思及父母早亡,兄弟二人不得保,滿腹心事竟無處訴說,頓生短念,回來後便自刎身亡。

據記載,太宗得知此事後又驚又悔,趕過來抱屍痛哭:「痴兒何至此邪!」下令厚葬,追封魏王。

德昭死時年僅29歲。

此時離太祖駕崩不過四年的時間。

又過了一年半,太祖的另一個兒子德芳(即戲曲中的八賢王)也不明不白的死去,年僅二十三歲。

人們懷疑他的暴死也與趙光義有關,只是史書失載,無從考證。

於是,太宗皇位繼承的兩大「隱患」被消除了。

德昭兄弟死後,對皇位能構成威脅的就只剩下弟弟廷美了。

太宗雖然不敢明目張胆地對廷美下手,但只有除掉其弟,才能保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

果然,在趙普的策划下,廷美屢受誣告,連遭貶逐,三年後死於房州,年僅38歲。

廷美死後,太宗對外稱廷美乃是乳母陳國夫人耿氏的兒子,並非杜太后所生,這樣就徹底地將廷美排除在皇位繼承系統之外。

當時,杜太后早已去世,太宗兄弟也只剩下他一人,太宗所言無人能夠反駁。

因此,廷美到底是誰的兒子,恐怕也只有太宗自己最清楚了。

經過上述種種手段,太宗終於清除了將皇位傳給兒子的障礙。

不過,太宗對皇位繼承人的挑選卻並非一帆風順,也經歷了頗多曲折。

太宗長子元佐自幼聰明機警,長得又像太宗,頗為太宗喜歡。

元佐有武藝,善騎射,還曾經隨太宗出征過太原、幽薊。

太宗迫害廷美時,元佐頗為不滿,力加營救自己的叔父,請免其罪,但未能成功。

後廷美死於房州,元佐得知此事,悲憤成疾,竟然發狂。

左右僕從若有小錯,元佐即以刀棒傷之。

太宗命太醫治理,才稍有好轉。

然而,雍熙二年(985)重陽節,太宗召集幾個兒子在宮苑中設宴飲酒作樂,因元佐病未痊癒,就沒有派人請他。

散宴後,陳王元佑去看望元佐。

元佐得知設宴一事,說:「汝等與至尊宴射,而我不預焉,是為君父所棄也。

」忿氣難平,一個勁喝酒。

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燒宮院。

一時間,殿閣亭台,煙霧滾滾,火光沖天。

太宗得知後,猜想可能是元佐所為,便命人查問,元佐具實以對。

太宗怒不可遏,欲絕父子之情。

眾人營救不得,元佐被廢為庶人。

太宗去世後,其妻李皇后曾打算立元佐為帝,但被宰相呂端破壞,不過此事元佐也並不知情。

最後元佐的同母弟弟元侃即位,這就是真宗皇帝。

他對自己的親哥哥元佐很好,努力幫他治病,只是元佐在其弟做了皇帝後,終身未見他。

元佐最後死於仁宗天聖五年(1027),享年62歲。

在如此嚴酷的政治鬥爭中,元佐竟能安享富貴達30年之久,這大概只有宋朝才能做到。

有宋一代,對於太宗蓄意傳子,不惜骨肉相殘的卑鄙行徑,一直是嘖有煩言,而對太祖一支的慘遭殺戮,普遍深表同情。

只是攝於太宗的威勢,不敢公開、正面的議論。

於是,通過各種筆記、雜說等道里傳聞的形式,寄感、抒懷、泄憤,這一思想傾向,在南宋初年漸趨激化,當時,很多人把北宋滅亡,太宗子孫被劫掠殆盡,歸因於趙光義虐待太宗子孫而招致的報應。

至於歷史真相到底如何,似乎也只有當事人才能最清楚明白吧,我們了解的客觀事實則是,在太祖趙匡胤駕崩後,太宗趙光義即位,在太祖死後的幾年裡,他的兒子們和胞弟也都相繼身亡,這些都足以將趙光義推入跳到黃河也無法洗涮的嫌疑之中。

精心深扒的秘聞、懶散隨意的生活、尋找恣意的陪伴,搜索微信號→【ttsd88888】動動手指,即可加入我們!

更多生活常識、明星揭秘、美食菜譜、歷史秘聞,請繼續關注微信號「頭頭是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神秘死亡的真相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開國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當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塗地死了。976年,他剛剛50歲。雖說,官修《宋史》對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種各樣的遮掩和粉飾,但仍通過形形色...

趙匡胤神秘死亡的真相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開國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當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塗地死了。976年,他剛剛50歲。雖說,官修《宋史》對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種各樣的遮掩和粉飾,但仍通過形形色...

宋太祖趙匡胤真的是趙光義謀殺的嗎

趙汗青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開國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當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塗地死了。976年,他剛剛50歲。雖說,官修《宋史》對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種各樣的...

誰是竊國大盜——宋太祖趙匡胤神秘死亡真相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開國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當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塗地死了。976年,他剛剛50歲。雖說,官修《宋史》對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種各樣的遮掩和粉飾,但仍通過形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