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暗涌的背後一一伐蜀之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正元二年,魏廷大權輾轉至司馬昭,此後篡魏之勢已漸成。

然而謀求篡奪,必先謀求立功,而蜀國正是成就功業的最佳地方。

經年北伐之後,蜀國國力消耗殆盡。

姜維屢次北伐,然而除了贏得政治威望,毫無收效。

在觸犯了蜀漢朝廷上下的利益後,最後一次北伐無果的姜維選擇了帶兵出走,駐軍沓中。

鍾會敏銳地看到了蜀漢政權內部的重重矛盾和國力的疲弱。

公元263年,司馬昭在魏廷提出伐蜀之議後得到了鍾會的積極支持。

出人意料的是長期駐守西部的鎮西將軍鄧艾站出來反對伐蜀。

鄧艾是司馬懿一手提拔的。

景元三年,這一年他六十五歲,長期鎮守西部使他對蜀漢有著自己的清晰的認識。

他出身寒族,因為對屯田政策有獨特的認識受到司馬懿的賞識,人生開始出現轉折,逐漸成為司馬氏集團的得力幹將。

就在這一年(景元三年)他剛剛挫敗了蜀國大將軍姜維的進犯。

作為一位名將,一位老臣,他只是從戰爭的角度分析了伐蜀的可行性。

他不明白伐蜀之役背後對於司馬氏的政治意義,此刻他已處於司馬氏集團的邊緣。

魏廷上司馬昭目光凝重。

他接手父兄的政治遺產不久,對於握有軍權的元老重臣不得不用,又不得不防。

眼前的鄧艾身為西部統帥多年,勢力根深蒂固,司馬昭深深地知道一個手握重兵且長駐邊疆的統帥對於他的威脅,哪怕他在自己的陣營。

強大就是受猜忌的原因,這就是權謀治術。

鍾會在魏廷上的表現很令他滿意,而且是自己的心腹,於是他認定這個人是伐蜀統帥的最佳人選。

景元四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餘人,由狄道進軍,以牽制姜維駐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餘人進攻武都,斷姜維後路;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乘虛取漢中,再直撲成都。

面對來勢洶洶的魏軍,蜀漢政權已經危如累卵。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對決,姜維回師救援漢中,鄧艾緊隨其後以行牽制。

此時,鍾會攻打劍閣失利已經準備退兵,然而鄧艾已從陰平伐山開路,孤軍深入七百里,一路直撲成都。

六十六歲的鄧艾在選擇進入陰平的那一刻就知道此戰有進無退,所以拚命死戰,其勢銳不可擋。

大軍將至的時候,劉禪獻降。

假如劉禪再堅持一會兒,假如劍閣沒有破,鄧艾外無救援,終究要淪為瓮中之鱉。

歷史沒有假如,鄧艾,一支偏師,孤軍深入,居然立下了伐蜀之役的首功。

出身寒族的鄧艾在暮年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用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證明了那句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在聲望和榮耀到達人生頂點之後,鄧艾在川中行事頗多驕橫,獨斷專行,處置蜀漢善後事宜並不向魏廷請示,由此埋下了禍患。

(未完待續,下接鍾會的別樣人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志中的24名將應該都有誰—曹魏篇(四)

前文說道,據《三國志》記載(有單獨傳記)的將領中,以東吳人數最多,共80位,我選出了我認為最優秀的6位。同時也歡迎大家積極留言評論,說說你心中的二十四名將。曹魏在三國志記載中有單獨傳記的武將有6...

三國悲劇天才:姜維的人生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

他若不死,晉朝滅掉三國將至少提前十年

他文武全才,深諳兵法,戰功赫赫,被後人譽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他以10000多的兵力,卻成功破蜀。但是卻被司馬昭猜忌,最終全家被殺,他若不死,晉朝滅掉三國將早十年。他就是鄧艾。

三國之蜀漢的滅亡,最後一場大戰

  魏滅蜀之戰,是一場強者消滅弱者的戰爭,這是形式發展必然結果。魏滅蜀之戰原因,就是因為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力量變化。蜀國地位動搖,吳國實力削弱,而魏國則實力大大增強。    

鄧艾——一個結巴的放牛娃

今天來說鄧艾,字士載,今河南人,而且有個特點,就是說話結巴。一想起鄧艾,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另兩個人,鍾會和姜維,這三個人在我腦海中是連成一體的,都是屬於三國後期的人物,而且三人之間的故事也非常...